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篇一:艺术视知觉】人的左半脑是管抽象思维的,右半脑是管形象思维的,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还有更抽象的形式,这个形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区域。
世界上最优秀的大众艺术,包括电影,广告,绘画,雕塑,服装设计等,都是通过这种视觉形式把观众带入这个特殊区域的。
视觉心理学是研究视觉与思维的特殊关系,而不是研究一般关系。
这是视觉心理学与视觉美学的根本区别。
其实最高级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更抽象的形式,即非逻辑形式。
这种形式脱离了经验和事物的普遍规律,它使人意识到其独特的合理和真实。
人的想象力的产生,又是人的抽象水平所决定的。
所以人类思维的发展受形式的影响,在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的发展过程中,因抽象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直到深刻、完善,继而发展到人能描述事物的表面形态,形成了形象思维的发展。
世界的进步,在于大脑的活动,而大脑的活动则在于形式的活动。
一个有具体内容的世界,只是大脑的外部形式。
只有进入抽象活动,才是大脑的内部形式。
用形式可以取代内容,用概念可以取代形式。
所谓形式,就是指物理形式和心理形式的同等作用,即内在形式能表达外在形式的作用。
或者说表达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的关系,称为形式。
当我们谈到事物的关系时,首先要谈到形式,这样做的结果,是先找到自己的看法,然后去认识这件事物和那件事物的关系。
如果某一种抽象形式告知他,离太阳系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星球,下的是黑雪,他一定觉得这样的形式很有趣。
万宝路香烟广告,广告中,用马,西部牛仔,套马绳,表现“力”的形式,广告中力的抽象形式和香烟中力的抽象形式巧妙结合,使观众从力的视觉形式中,知觉到香烟的概念。
希腊哲学家康德:没有抽象的视觉谓之盲;没有视觉的抽象谓之空(洞)。
按照毕加索的看法,一幅画并不是大脑以外的知觉对象,看到一张桌子和看到一幅画应该是不一样的,一切再现性艺术都是抽象的。
一个画家单凭手中的技艺而头脑里没有与技艺相符的抽象水平是无法成为形象思维的艺术家的。
一幅画并不缺少事物的标准形态,比如梵高把云和树画的象火的形状,梵高撇开云和树的含义,他对这一特征的利用,是画的表现。
然而事物的客观标准并不是语言的本身,视觉语言之所以对知觉有所帮助,是在于它提供的语言材料超出了图象的范围。
所谓两次转换,是指第一次转换使图象发生作用,第二次转换使作用达到效果,因此“看”和视觉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
比如烟斗的抽象图案,可以代表男性的概念,高跟鞋的抽象图案,同样可以代表女性的概念。
人们之所以能使这两个图案延伸到语言符号,完全是从一件事物联系到另一件事物的想象(感觉),这种想象涉及到人的感官形式。
所以动态的物体比静态的物体更具有吸引力。
在世界上出现的一切事物的形态,都可以拟人化,所以艺术能表现出一种力量,支配人的心灵,感受这个世界。
人类的大脑对世界的认识,最终的目标是——创造。
在视觉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定义:当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时候,另一种形式一定是创造性的思维。
更抽象的思维形式,是视觉最重要的领域。
如果一个画家,要考虑他的画作,想要达到世界级水平,不应该过多的考虑外部世界的图象,而是要更多的考虑内部世界的形式。
凡是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只能发挥一般作用,因为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形态,任何事物的表面形态都具有普遍性。
它必须使观众的视知觉活动进入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观众的知觉水平能使眼前的作品在瞬间区别所有的同类作品的阶段。
好的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的关系决定了这幅画或电影持久的生命力。
其实艺术家对视觉语言的表达水平,就体现在这样一个公式里:“视觉语言不等于视觉形式,而等于知觉形式。
”不合理的形式是合理形式的媒介。
也就是说,视觉传达视觉语言或视觉符号时,要依靠视觉形式的高度抽象,而高度抽象包括着不合理的情景。
因此有水平的视觉艺术,它一定有这样的一个合理的公式:“视觉形式等于抽象形式,等于知觉形式,等于概念的形式。
”无论什么故事,都能证明高度抽象的视觉形式是创作性思维方法最重要的心理学定义。
所谓视觉,就是两种形式的关系,所谓两种形式,就是指“预知”的形式,和眼前的形式发生的关系,产生与原来不同的感觉。
无论是动态表现还是静态表现,都应该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两种形式,一种代表视觉形式,另一种代表心理形式。
重要的是,必须使视觉形式过度到心理形式。
靠什么过渡?靠图象过渡。
这是视觉心理学的重要法则。
人类喜欢更抽象的视觉形式。
一个物体只有具体性而没有抽象性,就不可能成为一种语言形式。
抽象是从事物的普遍性中抽取个别概念,制造新的意象,才产生这种效果的,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力。
所谓视觉活动,是指眼睛无法触摸的东西,让知觉去触摸。
当这些东西被组织成另一种形式,并被感官转变成视觉思维方式时,才产生艺术。
事实上一切艺术形式都是非实物存在的空间,虽然艺术能使我们认识到真实事物,但是艺术的真实性并不等于艺术的特殊性,也不等于完全可以达到艺术的目的。
比如画家使一个物体的轮廓在一幅画中表现出来,但并不等于这个物体具有吸引眼球的功能。
眼睛穿过一幅画的空间,不等于发挥了知觉的作用。
究竟一幅画应以什么样的状态才能使眼睛感受到这幅画再现出来的饿“能量”?一幅画的水平意味着眼睛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眼睛如何收集一幅画再现出来的“能量”?关键在于艺术家用什么样的抽象方法来模仿事物的性质。
如果一部电视广告不能真正表现它的品牌,它也只能充当另一个品牌的广告。
如果,一个为童装设计的商标造型,同时也可以作为成人西装的商标造型,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形式缺少了独立的抽象方式。
所谓抽象方式,举例说:一首曲子,钢琴可以演奏,笛子也可以演奏。
如果我们辨别不出是钢琴演奏的音色还是笛子演奏的音色,这样只能证明,钢琴的形式缺少独立的抽象方式,或笛子的形式缺少独立的抽象方式。
每一个形式都必须有一个独立的抽象方式。
然而,同样一个想象世界却分成科幻电影和魔幻电影。
它们之所以受人人喜爱,都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立的抽象方式——一个是对科学技术的抽象,一个是从想象世界抽象成魔幻世界。
卓别林这样的喜剧手法,就是使形式发生意外的变化,讽刺机械工业所产生的机械效果。
由于人的眼睛在一个瞬间只能注意到一个重点,重点扫描与它有关系的形态,这样可以加大视觉的力度。
人类对事物的反应,都是在选择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人的眼睛也在选择不同程度的重点。
然而,形式在视觉上的特性是抽象,只有抽象才能决定形式对图象的作用。
如果形象的图象起到抽象的作用,观众所获取的概念,一定是特殊概念。
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视觉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定义。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状态都可以满足艺术不同的要求,一切事物都处于动态和静态中,这也是视觉非常重要的资源。
比如“力”是无形的,有时候“关系”是有形的,而它们所构成的形状却是“无形”的。
上述例子证明了汽车被“减少”的力量等于心理“增加”的力量,也等于视觉的反作用力。
视觉在影片中,之所以能成功的把力量再现出来,关键是削弱物体的力量,然后才能增加心理形式的力量。
任何视觉力的运动方向,都应该是反向活动的方向。
在感知者心目中呈现出一种更抽象的感受,这类概念或感受被称为心理意象,是艺术发展到后期阶段才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效果,这种意象的作用是要求感知者感知到物体的构造,而不是感知到物体的形状或其他。
这说明了艺术表现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按照画家莫奈的看法,一个物体的本来形象和一个物体的艺术形象,并不是一回事。
艺术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全与现实解决问题的标准截然不同。
当我们看到生活方式是这样解决问题时,艺术方式就是另外一种方式,因为艺术要虚构事物的形象,才能达到艺术的表现,这样才能使艺术达到表现典型事物的效果。
一旦一个作品能有两个极端,即抽象与形象组成的中性的艺术形式,一般情况下,它一定是一个最优秀的作品。
特殊抽象是最好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意象成型的根本法则。
所谓视觉艺术,即非实物存在的感官意识,就是以往的经验在头脑里被抽象出来的。
优秀的艺术创造者,依靠两种方式完成他的作品,一种是虚构方式,另一种是观众头脑里的加工方式。
真正的视觉活动与人类自身的经验是一致的。
事实上一幅画上再现的物体要比真实的物体抽象,它的抽象性才是实际物体的真正的画像。
所谓抽象性就是给人一种在心灵上的绘画的感觉。
所谓画的生命力就是画的抽象能力,超越了一幅画的实际能力。
也就是说人的想象力超越了这幅画的表现,通过抽象水平完成一幅画的作用,是视觉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因此世界上没有一幅画的真实性不是通过它自身的抽象再现表现出来的。
我们明知道通过线条和色块感知到的物体的形状是虚构出来的,可是让人看上去却是真实的。
在视觉艺术中,捕捉事物的结果就是捕捉概念的形式,人头马商标的效果是知觉捕捉事物的结构,获取概念的形式。
而自由女神像是知觉捕捉概念的形式,而获取事物的结构。
艺术方式就是知觉方式,艺术家创造的视觉意象需要知觉去完成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概念,这是视知觉原理的重要方式。
所谓哲学思维,就是应用形式表现客观世界的思维方法。
也就是说视觉的概念,就是把哲学的形式抽象成瞬间的感官形式,这种特别的抽象形式,是大脑内部之间,形式与形式配对活动而生发出来的最高级的思维活动的形式。
如果视觉艺术不进入到非逻辑形式的话,作品容易显得一般化,不符合视觉产生的发展和视觉创新的要求。
形象的画面不等于形象的形式,不管哪一种艺术都需要认识这一道理。
大脑内部的感觉不在于图象的表达,而在于形式对大脑的作用。
因为图象本身不是语言,只有图象与形式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才能构成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
凡是图象和画面形式的视觉艺术,都应该是大众语言的视觉艺术。
成为语言成分的图象或图,是艺术创作必须重视的问题。
可是,每一个语言和符号,只是在某一个作品中保持稳定,并不能证明它在另一个作品里也能成为一个语言和符号,所以视觉语言标志着艺术的独创性。
也就是说,一个作品,一个艺术观。
创新意识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使你进入了大脑的特殊区域,这个区域的作用,会使你把一切东西看成相反的,使明明不动的也看成活动的了。
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油画 1495-1498 420x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
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