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审美的角度解读文本

从审美的角度解读文本


B 言之有理
(意旨倾向 ) (思想观念 ) (情感情绪 ) (信息知识 )
理之涵义
言之有理之‚理‛亦即我们作文经常提到 的‚意‛,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的取舍、 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择、 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要依据写作意图而定,为 意图的实现而服务。 尽可能做到‚言之未成,意在笔先;言之 既成,意在言外;言近旨远,意味盎然。‛
周严缜密

结构安排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承接 转换必须安排周密,令人无懈可击。 文本解读中,要考虑作者是采用怎 样缜密的逻辑线索(情绪线索,哲 理线索,行动线索……)将文章层 次及段落或隐或显地缝合起来的。
错综变化

凡是美的事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其 结构形态具有错综变化的特色;那些形态呆板、结 构滞涩的东西,是不可能带给人美感的。文本结构 自然不能例外。文本解读中,要从作者文本结构的 个性安排中,解读其独特的构思之美。解读其结构 文本的艺术手法:文势的发展是否曲折变幻之美, 内容的表现是否具有虚实变幻之美,行文的结构是 否具有张弛变幻之美?这里单说张弛变化,行文中 时而金戈铁马、雷霆震击,时而凤管鹍弦、光风霁 月。从金戈铁马之中能听到抒情短曲,从电闪雷鸣 中能看到光风霁月;残漏之滴,更能烘托惊马乱驰, 于无声处更能透视惊雷霹雳。静看废墟上的一朵绝 美的小花,于无声处听惊雷,气定神闲,心如止水。
C 言之有序
(结构安排 )
它处于使写作者实现由‚隐‛(写作者的 内在思考)到‚显‛(书面化的阅读文本)的 中介转化的关键地位。它上承写作者对文本思 想内容的内在思考,经过一系列的结构化处理, 使其与书面语言表达的本质要求‚接轨‛,从 而下启书面语言表达意义上的‚写‛的过程, 李渔《闲情偶寄》称之为‚袖手于前,始能疾 书于后。‛Fra bibliotek

匀称性要求: (1)各个结构环节之间在比例上要适量匀称, 文本的开头应以精彩之笔迅速将读者引入正文;结 尾部分则要能以含蓄之笔既使文本戛然而止不拖沓, 又使读者有回味思索的余兴;相对全文的篇幅而言, 开头和结尾所占的篇幅应当小一些,而把主要篇幅 留给中间文本的主体部分。所谓‚凤头猪肚豹尾‛, 说的就是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其贵 在首尾贯通,意思清新。所谓‚起承转合‛,指的 是起要简洁明了,迅速入题;承要补充铺垫,增添 内蕴;转要泼墨挥毫,写出深意;合要卒章显志, 写出深意。 (2)结构安排与内容表达相互和谐、融为一体, 既不让内容迁就结构,也不使结构迁就内容,而是 达到两者的自然和谐,‚行于所当行,止于不能不 止‛,行文中不显斧凿之痕。
审美铺垫

文本的思想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组 成部分(层次)?


它们之间是按照什么次序来展开? 其中的主干部分是放在何处加以突出? 次要的或辅助的部分是如何围绕主干部分发挥 作用? 文本是怎样开篇入题,以便于引领下文? 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如何起承转合,从而上下 连贯、前呼后应、一脉畅通? 文本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收束全文,既能使文章 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又能做到言有尽而意犹未尽, 引导读者自己去寻‚路‛而进?(调动读者的参与 意识)
D 言之有文
(表达效果 )
说清楚:准确、畅达、简洁。 说漂亮:声韵美和辞藻美 感性美和理性美 朴素美和华丽美
写文章的诀窍,无非‚简单‛二字。若天 生丽质,涂脂抹粉,却也面目可憎,莫若铅华 洗尽,出水芙蓉;若是资质不佳,硬要东施效 颦,甚或效颦东施,岂不是恶心死人了,还是 还原本来面目的好,不愉悦人,至少也不恶心 人。文章重在本色美,本色既然能拿得出去, 必须本来的质地货色站得住脚。璞玉,至少是 璞里有玉,依势顺形,雕琢出来后也无须上色 掩盖些什么;若是一个石头蛋子,任你怎样雕 琢也还是块石头蛋子。一句话,‚若无鲜鱼 (感悟)就不要宴客。‛


A 言之有物
(文本材料)
第一手材料,属于作者的独家资源,一 般来说,感受真切,用到文章中会显得 真实、生动、新鲜,但未必典型; 第二手材料则容易出现错讹,需要多加 核实和甄别。

审美角度
切 题 真 实 典 型 新 鲜
切题,要看文本材料是如何切题的,怎样围 绕主旨选择材料的。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作者亲身的经历自然是 真实的,但粗糙,需要加工(描绘出来的理想境 界);作者创造的文本材料,只要是符合事实, 可能发生,给人以可信之感均可(创造出来的真 实境界)。 典型,指的是文本材料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最能说明问题,具有普遍的意义。 新鲜,自然是指带有当下时代气息和社会气 息,贴近生活,容易为读者接受,或鲜为人知的 材料。 此外,还要考虑材料加工的技巧:综合,嫁 接,增删,概括,释义,组织。
写作动机
(学习借鉴)
长期积淀,自然孕育; 偶然触发,顿悟得之; 依据需要,研究得之。


《背影》,‚养儿方知父母恩‛,朱自清为 人父之后,更加深彻地体悟到父亲的艰难,于是 往昔的一幕一幕如在眼前,父亲的‚丧母之悲、 失业之忧,谋生之困,送子之切‛都凝聚在那 ‚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之中。(情感量 的积累,必然产生情感质的决堤,情郁于中,不 吐不快。亲人只有一辈子的情缘,本该好好珍惜, 可当时却又那么不懂事,而今却又隔千山万水。 不禁让人感慨:生活如此辛酸,却又如此美 丽。)) 《走一步,再走一步》,小莫顿· 亨特一次 ‚悬崖‛脱险的经历,顿悟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 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而论 文的写作,基本上都是依据需要研究得之的。
审美标准
完整匀称 周严缜密 错综变化

完整匀称。任何美的事物,形式 上都会具有完整、匀称的特点。文本 的结构安排也不例外。
完整性要求:文本结构安排的必要环节齐 备,有头有尾有中段,首尾圆合,自成一体, 没有结构残缺的现象;各个环节的局部安排 一定要服从整体表达效果的需要,否则各自 独立,就不能为整体结构的完美和谐发挥积 极作用,那么它们本身再好,也没有意义; 各环节之间都有恰当而巧妙的过渡与照应, 以使结构严谨,衔接紧密。
审美角度
呈现方式
立意标准
写作动机
呈现方式
直接呈现:开门见山、卒章显
志、铺垫抑扬、对比、类比、 引申等。 间接表达:比兴、托物言志、 隐喻、象征等。
立意标准
真诚 正确 集中
深刻
新颖




真诚,修辞立其诚,‚我手写我心‛,这才是 写作的理想境界,很难设想言不由衷、虚情假意 的文章能够真正打动读者,为读者所接受。 正确,即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传递正确的价 值观,引发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人情美、 人性美、人品美。 集中,指的是一篇文章最好只表达一个意思, 单纯而集中,将‚意‛作为统摄全篇的总纲。 深刻,则指的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与真相,反 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开掘出启人深思的思想意义, 看作者是如何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看问题 的。 新颖,指的是新的观点,新的认识,新的开掘, 新的角度,看作者是如何展开创新思维的。
而阅读写作大家的作品,感悟其思想深度 的同时,总能给我们带来丰富词汇的学习机会。 意蕴深厚的词语,妥帖地安臵在文句中,熠熠 生辉。文学大家甚至能让看来不起眼的文字, 刹那间拥有了生命。 比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席慕 容《渡口》等诗文。

感性美

指的是不论叙述、描写还是抒情,都 能使阅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能沁人心脾,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这里,作者善于选择形象感强的词汇, 从感官的多个层面进行多角度叙写,使 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如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 等文。
说漂亮
(文采之美 ) 声韵美和辞藻美 感性美和理性美 朴素美和华丽美
声韵美

好的文章不仅让人愿意读,而且让人读后, 感觉很舒服。从胸腔到喉咙到口腔,颇感熨帖。 作者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双音节、四音 节)、句式的安排(对偶、排比)等使文章具 有独特的节奏感、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很契合了读者的某种心境。 比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徐志摩 《再别康桥》、荀子《劝学》、朱自清《荷塘 月色》等古今优美的诗文,均是如此。
D 言之有文
(表达效果 )
说清楚:准确、畅达、简洁。 说漂亮:声韵美和辞藻美 感性美和理性美 朴素美和华丽美
说清楚

准确。‚意能称物,文能逮意。‛ 首先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 上,能进行准确地表达。 畅达。行文当如行云流水,自然 流畅,随物赋形。 简洁。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尽可 能丰富的内容,而且能让人读得通, 看得懂。


因此,初学写作者对词汇的把握就非常重要。 比如‚美‛的词汇:美丽、美好、美妙、美满、 美观、美化、美感、美艳、美差、美言、美餐、美 德、美工、美容、美元、美梦、美意……优美、柔 美、秀美、完美、华美、肥美、健美、审美、壮美、 鲜美、赞美、媲美、丰美、俊美……美不胜收、美 轮美奂、美酒佳肴、美中不足、美其名曰…… 拥有海量的词汇,写作方能得心应手。 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所谓‚语言的痛苦‛, 其根源就在于‚文不逮意‛,细探究,就是词汇量 的贫乏。
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六感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意识)
六尘 色 声 香 味 触 象
是否可以这样说, 凡是美的事物, 总能引起人们无尽的想象, 获得感官的愉悦; 反之亦然。
审美的意义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湖光山 色、亭台楼阁、轻歌曼舞、诗 词曲赋……总是使人留恋、陶 醉、迷失。美是人的生活理想 和力量的源泉。
审美角度 解读文本
一、审美的含义 二、审美的意义 三、审美的标准
四、审美的思考
审美的含义
知 情 意
认知 情感 意志
真 美 善
感知 感动 感悟
真是美的基础 善是美的目标 由真到善的过程就是美
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