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

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

10
7、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公共政策的调整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 规律进行的,坚持尊重客观实际。
渐进调适原则。一项政策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由于采 取了大量的宣传贯彻手段,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 物力资源,业已在人民群众当中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 多数人也己经基本上认同和接受了该项政策,并取得了 心理上的平衡。这时,如果政策调整幅度和范围过大、 过急,人们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难以适应这些变化,就 会对政策表现出疑虑和担心,从而对调整后的政策采取 观望甚至抵触情绪。因此,政策调整的幅度和范围要考 虑到社会承受的程度,这就要求政策调整一般要循序渐 进,逐步剔除新形势下不适用的部分,保留仍然可行的 部分,同时对更新部分加大宣传力度。
7
5、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
政策的增补和删减 这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
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等进行增补和删减。 政策的增补是由于原来估计不足,或有了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或出现新问题、新对象,而对原有政策进行扩 充。
政策的删减是由于原定目标过高、作用范围过于宽 泛,或者存在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部分,而对政 策的有关内容进行删除和缩减。
5
政策关系调整 政策系统内部和不同政策之间存在着各种横向和纵向
的关系。 由于政策问题相互关联,因此在同一时间、同一范围
内实施的公共政策一般不只一项。但如果不同部门之间不 注意协调和呼应,就会造成政出多门的现象,这些政策往 往只从本部门的职责、利益出发,相互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和冲突,导致执行困难或执行偏差。
一、公共政策调整
1、含义 政策调整,是在政策评估和监控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
(尤其是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原有政 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的方 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 政策行为。政策的调整主要有政策的增删、政策的修正、政 策的更新等几种形式。公共政策调整有一定的程序:重新界 定问题、提出调整方案、选择调整方案、执行调整决定。
4
政策措施调整 政策措施是指实施政策方案的步骤、手段和方法。政
策措施的调整是政策调整最容易实现的一种。 例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其原因可能是步
骤安排不合理或是产生了脱节,也可能是使用的方法不当 或是采取了不合适的对策,再就是对细节问题考虑不周、 缺乏应急准备等等。这些情况都是经常出现的,也是比较 容易调整的,关键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及时的补救和修正,使执行措施更加有效和完善。
1
2、公共政策调整的特点
渐进性。政策调整是随着政策的实施而不断进行的,它是对 原有政策的修正和发展,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政策的稳定和延 续;因此在我国的实践中,政策调整的幅度一般以不影响稳 定为限,调整的办法也多是通过协商、逐步达成的。
局部性。政策调整的内容一般是政策系统当中的某个部分, 可以是目标,也可以是方案;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
重新界定问题。政策制定者根据评估和监控反馈信息,
同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对政策问题进行重新界定。 提出调整方案。政策制定者根据新的认识制定出若干可
供选择的方案,尤其是要明确应该调整的部分以及要采 取的形式,然后对其可行性加以论证。 选择调整方案。这是对若干调整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 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加以执行。这种择优要符合双重优 化的原则,即所选的方案不仅要优于其他备选方案,而 且要优于原来的方案。 执行调整决定。调整方案选定之后,经过合法化的程序 就成为原有政策的一部分,重新进人实施阶段。政策调 整的效果如何,必须经过执行以后才能作出判断。
8
政策的修正 这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
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修改和订正。 政策的更新
这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 在遵循政策目标的前提下突破原有的政策框架,或者撤 旧换新,或者从无到有,对现行政策的局部内容进行调 整。
9
6、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
3
政策方案调整 方案是实现目标的具体安排,对目标的调整通常也会
连带着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但更多的是在目标明确的情 况下,认识到原定方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对其进 行必要的调整。
这些不足包括:运行成本过高、运行条件过于苛刻、 负面影响过大等情况。
方案的调整要根据方案本身与实际情况的差距程度来 进行相应的变更,基本可行的只要做一些局部的修订;如 果与现实差距过大,则要做大幅度的调整甚至推倒重来, 制定新的方案。
另外,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各环节之间的 关系如果安排不当,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千扰。
因此对政策关系的调整,就是要理顺那些在实际中存 在摩擦和冲突的各个部门、各项政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 系,明确各目的职责范围,协调各方发挥作用的时机,避 免相互干扰和资源的重复浪费。
6
政策主、客体调整 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策的主体和客体也会发
生变化。 就主体而言,由于制定或执行政策的权力机关能力不
足、机构不全、职责不清等因,造成政策效果不佳或导致 政策失误,这就应当对机构本身进行调整。
政策客体的调整指的是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的调整。 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群也是处于不断 变动之中的,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问题或人群的性质和范 围。因此,为了保证政策的针对性,必须及时调整政策的 客体。
动态性。政策调整是政策系统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 主动或被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这就要求政 策系统要不断地作出调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在发展中 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2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会发现
其原定目标偏离了客观实际,有的目标定得过高,在一 定期限内难以达到;有的目标定得过低,难以有效解决 社会问题或者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去甚远;有的则是目 标不够明确或者目标过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和力不从 心;有的则在具体期限、指标等方面限定过死,缺乏灵 活性;等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就应当及时对原定目 标进行校正、修订或者重新确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