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干群关系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永兴县墨水村过春节,有幸与乡亲们密切生活了一段时光。
通过串门做客、走亲访友,耳闻目睹故乡的变化。
笔者有喜有忧,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现在的“人情味”没有以前那么浓了。
特别是谈及干群关系时,气氛顿时出现变化,变得紧张、热烈、甚至激烈,涉及个别问题又带上一层神秘色彩,采访还须“秘密”进行,而且只能用心记,不能用笔记。
一个礼拜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乡亲们对当前农村干群关系——最大担心是信任危机群众对待干部,长期形成的偏见至今没有消除。
一是“看不起”。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思想观念迅速摆脱了“左”的束缚,却向另一个极端转化。
认为“分了田土山、大家都一般、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各管各的米和盐、用不着干部和党员”,价值观、权力观受到扭曲,认为“手掌遮不了天、票子才能遮天”,不少村民抱着“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天王老子也难办”的态度,眼中似乎没有农村干部,无品无级的村官“说话无人听、做事无人跟、遇上麻烦事、人家跟你拼”。
如不少村民建新房,根本不报批,不按规划建,甚至规划建东,他偏要建西,村干部干预处理,个别村民甚至用恶语拳头相威胁,致使乡村村庄乱建现象十分严重。
一些大族、贵族、强族村,对待小姓、贫寒、孤单的村干部,更看不起、不服管,认为这样的村干部没有“资格”管理他人。
二是“看不惯”。
在不少村民的眼光中,村干部似乎都是“捧官、走富、贪婪、欺骗百姓”的角色。
为了博取“大官”的好感,他们弄虚作假,“村哄到乡、乡哄到县、一直哄到国务院”。
为了获得“权”和“利”,他们一天到晚接触的对象,“不是大官、就是大款”。
为了显示权威,他们欺弱怕强、欺软怕硬,不能主持公道正义。
为了中饱私囊,“一个‘小’村官,‘贪’字坐中间,‘独’‘毒’傍两边”,上面的下拨款,他们如何发、发了多少,天晓得。
下面的上交款,他们交了多少,用了多少、如何用,鬼知道。
还有见不得天日的“灰色”收入,更是无底洞。
三是“看不见”。
过去有说是“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
当前农村会议少,集体活动少,干部走访少,群众找干部更少。
老百姓对于“大政策”,只能通过电视了解一点,至于当地的“小政策”、“土政策”,群众知之甚少,全凭干部一张嘴。
人民公社时,农村干部什么都管,“大到种麦种稻,小到出工吹哨”,农闲时节少不了组织大家兴修水利、修桥补路、垦荒造林。
包产到户后,“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人民为(干部)服务”,村干部“瞅见利益抢先走,闻见困难绕道走”,社会治安没人管,公益事业没人管,科学种田没人管,生产销售没人管。
“只管自己捞油水,不管群众喝清水”,农民不是出外打工,就是在家打牌,有谁组织做正经事。
干部对待群众,同样存在长期形成的心理隔阂。
一是“工作难做”。
现在的老百姓,乡村干部管不了,法律法规也管不了。
村干部一年四季做的三件事:“一抓‘开刀’,计划生育;二抓上交,各种税费;三抓‘扯胶’;调解纠纷”。
上交要的是钱,计划生育不仅要钱,而且要命,还可能造成一些人家“断子绝孙”。
协查案子、调处纠纷更烦恼,更得罪人。
公安机关抓了人,群众怨干部不管事、未求情,民间纠纷主要是利益之争,处理一个问题总会得罪一方面的人。
而这三项工作,上级都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村官还是村民,都是伤筋动骨的难事。
年复一年地做着这些“唱花脸”、“擦屁股”、费力不讨好的事,仇人多了,朋友少了,自己孤立了,挨骂是家常便饭,甚至还会遭打。
除此之外,特别是贫困村要搞建设、办公益事业,都涉及“出钱出力作贡献”的问题,“高压政策”行不通,“和风细雨”难凑效,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必须挨家挨户去做。
有时好心难以办成好事,尽管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却收不到好效果,甚至遭来群众非议。
二是“人心难平”。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民生活不断富裕起来,这本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提起筷子夹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依然时有可闻,而且骂得最多的是村干部。
村干部尽管尽心尽力去为人民服务,然而还是“人辛苦了,故事却不好看”。
特别是利益调整、矛盾调解、宗族纠纷之类的事,难以完全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
如修筑公路、修建学校、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必然涉及田土山的征用、调整、补偿等问题,征用有多有少,调整有好有差,补偿更难满足,于是“公心”难以满足“私心”,甚至把干部们为民办事的“公心”当成了他们谋利益的“私心”。
部分老百姓现在的思想觉悟比以前低多了,即使身边发生的治安案子,亲眼所见也不会讲出口,不愿意为“管闲事”去得罪人。
对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相骂无好话,相打无好拳”的矛盾纠纷,本来就难辨是非,干部们即使费尽口舌,得到的或许还是“不公平”的评价。
三是“自家难富”。
本来,“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
然而,当前的村干部无不嘲笑自己,“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收入只有几毛”。
好些干部不是自己没本事没能力发家致富,而是服从组织、为了事业,把时间精力、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工作上,客观上说他们是作出了“牺牲”,是“吃亏”了。
但是,有些村民却不认为他们“牺牲”了自身利益,不承认他们“吃了亏”,而是“沾了光”,被群众“养活了”、“养肥了”。
因此 当前有些贫困村没有人愿意当干部,开会选举村组长,你推我,我推你,决定不下时只好采取“抓阄”或者“轮流坐庄”的办法确定村组长。
由此可见,干部与群众互不信任、互不买帐、互相埋怨、互相拆台的现象在一些乡村还严重存在,致使“家不和,万事难兴”,而且形成恶性循环。
笔者问及干群离心离德、关系紧张的原因时,乡亲们几乎众口一词——主要原因是透明度低。
调查中发现,致使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相互之间信任度不高的因素错综复杂,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村“两委”干部。
少数村干部权欲膨胀、利欲熏心,利用上不是国家干部、下不是真正村民的“身份空间”,上不好管、下不敢查的“权力空间”,我行我素,欲盖弥彰,因“私心”致使透明度低。
大多数村干部虽然办事出于“公心”,却由于他们对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力、方法不当、设施不全,同样致使村务管理透明度不高。
一是政策法规透明度不高。
当前,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公益事业比及20年前,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所退步。
笔者故乡的过去,公社有电影放映队,大队有文艺宣传队,生产队有高音喇叭,利用这些载体适时传达国际国内形势、党的政策法规,安排当前工作,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现在,乡村这些文化宣传载体成为空白,造成了对农民教育的贫乏。
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而电视覆盖率并不高,山区收视效果也不好。
大部分村民收看电视,还是采取一家一户的“数字接受器”。
墨水村有一个体户出资建设了“接受卫星传送广播节目”点,大大提高了全村电视收视率。
但尽管如此,其有线电视入户率也只有25%。
除电视传媒载体之外,村里偶尔组织开个会,也是“上午开会中午到,台上讲话台下闹,三言两语打发了,还没回家全忘掉”。
尽管政府每年免费发放的一些政治、政策、法规、科技书刊,却没有发放到群众的手中。
由于这样,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只能由村干部包办代替,农民知之甚少。
久而久之,农民对社会公共组织非常陌生,有的甚至不知道谁是村长、乡长,公民意识相当缺乏,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不知道维护公民的权益,公众参与意识极为淡薄,“只管小家碗里的,不管大家锅里的”。
尽管对一些“政策”产生怀疑,然而无论是党和国家的政策,还是地方“土政策”,只能盲目遵行。
这样,给政策的公信力带来了一定影响,给政策的正确执行带来了某些难度。
二是财务管理透明度不高。
无论富裕还是贫困,一个村上拨下收与使用的经济往来也不少,农民眼光瞪住“经济” 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调查中乡亲们指着旧屋墙上的遗迹说 过去人民公社办大食堂 财务收支至今还刻在这上面 生产队按工分分钱分粮的帐目 这里还一清二楚。
但是 近年来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 诸如免除农业税、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普洒甘霖”的政策 群众都知道 当然也是普天同庆 大快人心。
但是 对于那些不是全民普遍享受的激励性、救济性政策 如制种耕种补助政策、优质农产品补贴政策、救济政策、低保政策等 由于群众知之甚少 贯彻落实过程中便增加了群众的猜测怀疑。
如2006年7月中旬 台风“碧利斯”、“格美”相继袭击郴州 墨水村也是这次“五百年一遇的特大剧烈气候事件”的重灾区之一。
从电视里看到 中央政府拨发了巨大的赈灾款 国际组织、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侨胞同胞捐献了大量的钱物。
然而 发给了本村多少 发到了灾民手中多少 是按什么标准发放的 村民一概不知。
再就是那些从村民身上掏出来的钱 用途在哪 用了多少 是余是超 村里没有几个人知道。
有人指着村口立的那块“修路集资”功德碑告诉笔者 这块碑立起10年了 就没有见上面写过字。
经济方面如此缺乏透明度 无疑加深了群众对干部的隔阂 增添了工作中的难度。
三是重大决策透明度不高。
首先是干部选任缺少透明度。
调查中发现 当前农村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 另一方面人才又严重匮乏。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 是选人用人没有做到“唯贤是举”、“知人善任”。
如墨水村200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 两个上级提名的村主任候选人都落选了。
但是 上级政府还是没有广泛听取群众呼声 拓展选人用人视野 他们不想要民选的公务人员 而需要“听话”的干部 过些时日还是从原候选人中补选了村主任。
其次是项目承包、集体财产处理缺少透明度。
村里兴办企业事业 本来是好事 只是在项目的建设、承包等重大问题上 应该进行公开招投标 不要搞“暗箱操作”。
然而在少数乡村 “集体经济”项目、公益事业项目基本上还是掌握在干部亲友手中 搞好了是少数人得利 搞砸了却是“集体”承担责任。
再就是对原有集体财产的处理 也应该实行公开投标 而一些地方搞的也是“变通执行”。
如墨水村处理原大队礼堂 只是在村“两委”形成决议后 在一个小范围内举行了“拍卖”形式 便由一个村干部买下了 造成了50%左右的集体资产流失。
再次是重大发展决策缺少透明度。
当前 新农村建设受到广大农民的高度关注 大部分农民知道这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发展的头等大事 有愿望参与建设。
然而由于村民没有说话的机会 对村里制定的新农村规划不清楚 反而误认为有些建设项目是村干部别出心裁想“捞油水” 便产生逆反心理 或采取等待观望态度 致使群众主人翁意识不强 积极性不高。
综上所述 农村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透明度低 不仅严重影响到了群众与干部的关系 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使干部群众消除隔阂、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乡亲们纷纷建言献策 寄予村“两委”无限希望——根本措施是公开民主,要切实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还是两句老话 领导是关键 措施是保证。
村“两委”要积极主动地采取主、客观措施 千方百计地去化解群众对干部的怀疑心理、逆反心理、对抗心理 消除思想隔阂和信任危机 建立相互信任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机制 促进村务管理公开化、民主化 促进干部与群众、村民与村民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