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8
【数据要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 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2020年04月10日,中央首次明确数据成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分类提 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 明确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
数字经济覆盖面广且渗透力强,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如大数据、 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因此,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 同时,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如城市交通、老年服务、城市安全等 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9
■名师点睛
如何辨别各种收入分配方式
(1)公有制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仅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在公有制范围内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方法技第三巧单元 收图入与解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14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5
■名师点睛
并非所有的税收措施都属于再分配手段。判断某一税收措施属于初次分配手段还是再分
配手段,关键是看其在哪个过程中进行分配调节。例如,增值税是在生产销售过程中,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必修1 经济生活)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政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
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第三按单劳元 分收入配与分及配 其作用
2
(1)基本内容和要求
存在条件
适用范 分配尺 分配对 分配结 围 度象果
社会主义制度
公有制 经济
劳动数 量和质
量
个人消 费品
物质财富初次分配完成之前,其属于初次分配手段。个人所得税是在物质财富初次分配
完成后,在个人所得基础上进行的,其属于再分配手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6
2.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效率
公平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 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
是什么
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
[温馨提示] 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也不是消除收入差距。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2
(3)措施
根本途径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8
【备考锦囊】
1.为什么要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原因和意义角度分析。
[答题要素] (1)原因: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 的体现,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意义: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 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激发劳 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9
2.如何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生产力发展、我国分配制度、两个重要举措、效率与公 平关系、财政的作用等方面思考。
[答题要素]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2)坚持和完
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初次分配
再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主要为工业企业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事业单位工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
企业职工工资、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
举例
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
产要素分配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
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重要举措
②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
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3
[方法指导] 表格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多劳多 得,少 劳少得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第实三单行元 按收入劳与分分配配的原因
3
必要性+重要性(意义)=必然性(原因)
必要性
重要性(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 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 地位
上一页
(2)按要素分配存在于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个人投资活动中,凡是看到股 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营企业工资、土地流转等信息都可直接判定为按要素分
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7
2.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及其表现
主要形式
பைடு நூலகம்
表现
私营企业主获得的税后利润、储蓄存款所得利息、投资 按资本要素分配
股票所得股息分红、债券利息等
按劳动要素分配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 按管理要素分配
配的方式
按技术要素分配 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的收入
按信息要素分配 信息工作者提供信息资料、管理方案(点子)等的收入
按土地要素分配 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等
度 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体人民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7
总体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怎么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
样 具体策略 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
富,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地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 于主体地位
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
①均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6
■特别提醒
根据所属范围区分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也有可能是按要素分配)。
(2)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因为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
土地的使用权,因此农民承包土地仍属于集体经济,其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农民流转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收入(因为该收入是农民转让土地的使用权获
得的收入,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0
(3)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不一定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判定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
贴属于按劳分配收入还是按要素分配收入,关键要看劳动者所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劳
动者在公有制经济中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反之,则属于按要素
分配收入。
■时政热词
财产性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4
特别提醒:(1)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起保障作用的福利 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因此
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中不都是按劳分
配。
(2)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 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3)工资收入不一定都属于按劳分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中劳动者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
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3.第按三劳单元分收配入和与分按配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与联系
5
名称 比较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适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范围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区 别
体现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 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 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3)落实两个重要举措:初次分配要实现“两个同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4)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5)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
面的作用,如调整财政支出方向、运用税收政策等。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20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