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故意犯罪形态
• (二)在故意犯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发生的犯罪 形态 • (三)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在不同阶段停止的犯罪 形态
• 意义:
• 准确区分此一犯罪形态与彼一犯罪形态,掌握各 自的处罚原则,正确的定罪量刑
预备阶段
实行阶段
犯 罪 预 备 犯意表示
犯 罪 中 止
着手
犯 罪 未 遂
犯 罪 中 止
犯 罪 既 遂
• 三、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存在范围
故意杀人罪未遂还是中止
被告人张某1983年与被害人李某结婚,婚生一 子一女,婚后感情尚好。1990年被告人张某由 于外出打工与一发廊女勾搭成奸,后与其妻感 情逐渐冷淡,至长期不归。1991年11月30日 被告提出离婚,被法院判决不准离婚。1992年 8月张某再次提出离婚,李某以割腕相威胁, 鉴于此,张某撤诉,但从此再未回家。
• 3、未完成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 致 • (1)抑止犯罪意志的原因 • A、出现认识错误 • B、被熟人认出、出现警察 • C、受到被害人的哄骗
• • • •
(2)抑止犯罪行为的原因 第三者介入 (3)抑止犯罪结果的原因 被害人被救
三、犯罪未遂的种类
实行终了的未遂
犯 罪 未 遂 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能犯的未遂 不能犯的未遂 对象不能犯
2、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思考题
第五节 犯罪既遂
• 一、概念 • 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已经符合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个 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 二、判断标准 • • • • •
行为是否全部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三、表现形态 结果犯 ——故意杀人罪 危险犯 ——破坏交通工具罪 行为犯 ——诬告陷害而放弃强奸行为案
1994年6月1日凌晨5时许,被告人郑某在某市延安 路师范街胡同口,遇到上早班的女青年黄某(女,25 岁),遂掏出随身带的匕首,顶在女青年的后腰部,将 女青年黄某挟持到胡同内厕所, 要求发生性关系,黄 某不允,郑遂用匕首将女青年的腰带拽开,将自己的 裤子拉锁拉开,想强行与黄某发生性关系,黄某 说:“你要做的话,咱们另找个地方,我叫黄某,在市 经纬纺织厂四车间工作,电话……。”随后黄某又 说: “你有避孕套吗 。 ”郑某说 : “没带. ”黄某 说:“我
故意杀人罪未遂还是中止
2000年4月高某与其前妻尤某离婚,后高某多 次要求复婚遭尤某拒绝,遂生杀害尤某之念。 8月29日晚高某见尤某单独一人在房内,遂悄 悄至尤某身后,乘其不备用电视天线往尤某颈 部迅速绕两圈,用力向后勒紧至尤某昏迷,尤 某在被勒倒地瞬间大呼救命,隔壁尤某的侄女 吴某听见赶来。高某见吴某入房就将勒住被害 人的手松开,后被害人经送医院抢救脱离生命 危险。经鉴定,尤某伤情为轻微伤。
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 止形态
概述 犯罪未遂 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 犯罪中止
•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 一、故意犯罪过程与故意犯罪阶段
• 过程包括阶段,阶段组成过程,阶段即具体的过程
• 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 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主
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结局性状态。
特征: • (一)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发生的犯罪形态
• 四、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五节 犯罪中止
一、概念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 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形态。
二、类型
1、一般犯罪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
2、特殊犯罪中止(实行终了的中止)
犯 罪 中 止 的 类 型
时间性
一般中止
自动性
有效性
特殊中止
彻底性
三、成立条件
1、时间性—— 在犯罪过程中
• 停止重复侵害行为的认定 2、自动性——能达目的而不欲 行为人认识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者 可能既遂,但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意图
• 3、有效性——没能既遂、因果关系
• 4、彻底性——彻底放弃犯罪意图
四、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1、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实行后中止的认定
甲男,39岁,某村村民。某甲因有了第三 者,即觉得其妻某乙已成累赘,便想毒死 某乙。一日,某甲乘某乙去厨房之时,将 事先准备好的砒霜倒入某乙吃饭的碗中, 某乙吃过含有砒霜的饭食后,腹痛难忍, 全身抽搐,痛苦万分。某甲见状后心中不 忍,赶忙将妻子送进医院抢救。经医院抢 救,其妻转危为安。
因害怕未敢取财案
1991年6月,被告人写信给当地一专业大 户,“借3万元钱给我买汽车,5日后下午5时40 分你一人到某公园假山后找我,如果不带钱或 带来他人,小心你女儿。”5日后,被告人按自己 定的时间来到某公园,远远看到假山旁有一人 提包在等人,在他试图接近该人时,发现公园内 游人较多,且假山旁经常有人出现,于是,他在公 园内转了3小时左右,始终未敢接近该人,后来在 公园门口处被公安机关抓获。
抢劫过程中停止犯行案
犯罪嫌疑人刘某于2004年1月14日20时许,酒后因无钱 买烟,遂准备尖刀一把欲行抢劫。当其窜至被害人王某 某所开的食杂店内,便称要买一盒牡丹牌香烟,被害人 王某为其拿了一盒牡丹烟,犯罪嫌疑人刘某又称要借一 条牡丹烟,并故意将藏在左袖内的尖刀刀把露出,以此 威胁被害人王某。此时,被害人的丈夫李某并不在家, 被害人王某随即向屋内喊道:“李某,你出来一下,这 个大哥要借烟。”犯罪嫌疑人刘某边逃离现场边说: “烟我不借了”。在逃离途中被群众抓获。刘某事后供 述:“我没干过这样的事,她这一喊,我有些害怕,一 旦出事不值得,便跑了”。
1995年元月5日张某突然回到家中对妻儿甚是 热情,次日晨5:30其妻到村旁深水井边打水, 被告人趁机尾随,趁其妻低头向井里提水的一 刹那,被告人张某拿起木棍对其妻背部猛击, 由于用力过猛,其妻一头冲向井另一边的一堆 大石块上,当即头部血流如注,被告人当时吓 懵了,后将妻子送往医院,经抢救及时未死亡。
被告人在一小巷内抢走被害人的挎包 后逃窜,被害人回过神来后追了上去 并大声呼救,追了几条街后,在群众 的协助下将被告人抓获。 问:被告人的抢夺行为是否属于既遂?
王某和张某的行为是否已经着手
1991年12月5日中午,王某在与张某闲谈时说: “这几天赌博输了不少钱,想搞点钱花。 ”张说: “我认识的一位姓李的个体户很有钱,并且经常只 有母子二人在家,可以到他 家里搞。”二人进一步 商定:当晚作案,先敲开李家的门,进去之后把母 子二人捆 起来、堵上嘴,找到了钱就走。尔后分头 弄到了蒙面头巾、绳索、匕首等作案工具。当晚 10 时许,二人带上作案工具,一起来到李家门外,正 准备敲门时,听到屋里面有搓麻将 的声音。王便对 张说:“里面人多,不好下手,下次再干吧?”张 点头同意,二人当即 离去。后因他案,二人被收审, 交待了上述事实。
抢劫罪预备还是未遂
蒲某意图抢劫,尾随一妇女身后。当该妇 女回家开门后准备关门时,蒲某以为其家 中无人,强行挤进房内,该妇女被吓得惊 叫一声。她的丈夫闻声起床,拉开电灯, 见蒲某站在门口,便问:“你是干什么 的?”蒲某答不上来,该妇女的丈夫上前 打了蒲几个耳光。在邻居的帮助下,蒲某 被担送到公安机关。蒲某供认他的目的是 抢钱。
• 三、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四节
犯罪未遂
•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 •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
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 完成所形成的停止形态。
未能完成 犯罪
• • • • • •
二、犯罪未遂的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2、犯罪未完成 结果犯——结果未发生 行为犯——行为未实施完毕 危险犯——危险状态未出现
抢夺罪既遂、未遂还是中止
赵某,某日晚11时许,赵某从一朋友处喝酒后 回家。行至一小路岔口处,看到他前面有一妇 女单身行走,遂从后面冲上去,抓住该妇女的 皮包就往回跑。刚跑出不到10米,只听后面喊 到:“赵某,你怎么抢我的东西?”赵某回头 一看,见被抢者是其同学的妹妹,便赶紧走上 前去说:“阿妹,我看你一个人走路,不放心, 逗你玩玩。走吧,我把你送回家。”遂将该妇 女护送到家。当时,该妇女包内有现金3000元。
意志 以外 的原 因
• 二、犯罪预备的特征:
• 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 •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别
• 实行行为是已经接触或者接近犯罪对象的行为 • 实行行为是能够直接引起危害结果的行为
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区别
• 3、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 因
• 1、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 • 2、间接故意犯罪,也存在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但没有预备 • 3、举动犯,存在于犯罪预备形态和在犯罪预备阶 段上的犯罪中止,没有未遂和在实行阶段上的犯 罪中止
•
第三节
犯罪预备
• 一、概念 • 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而由
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所形成的停止形 态。
要是怀孕,到那时,你就是跑了,我非找上你不可。” 黄某见郑某手里还拿着匕首,就说:“你拿匕首干什 么?”郑某随即收起匕首,黄某又说:“你来找我行, 干这个可不行,你要为这点事把我给伤了,你也得挨 枪子,你看着办吧。”郑某表示:“那就算了。”然 后对女青年黄某搂抱亲吻、摸小腹、乳房,后来黄 某摆脱了郑某的纠缠。同年6月2、3日,郑某先后 两次给女青年黄某打电话,黄某均不在。8日,郑某 又给黄某打电话,约黄某当日晚在北城门口见面,黄 某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当日晚9时公安机关在北城 门口将郑某抓住,并从其手上搜出避孕套3个。
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区分
客观的未遂论,只有当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罪 过,客观上实施的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时, 才能认定为犯罪未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意, 其客观行为没有侵害法益的任何危险时,就是应 当认定为不能犯,不得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判断客观行为是否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以 行为时的客观事实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 在行为时的立场,根据客观因果法则进行判断。 如给静脉注射不致死的空气为未遂,而把砂糖 当毒药的为不能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