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形态
第六章
故意犯罪形态
第一节 故意犯罪形态概述
一、故意犯罪形态的概念和种类 故意犯罪形态,又称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 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及阶段 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 已经完成为标准,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形态; 二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 及犯罪中止形态
(二)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这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所谓犯罪预备行为, 是指为了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制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1、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准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 2、犯罪预备不同与犯意表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对犯意表示不能认定为犯罪。 (三)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即停止下来,停止 在犯罪预备阶段。 这一特征是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显著标志。 (四)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 致。 这是区分犯罪预备形态与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形态的 标志。 二、预备犯的处罚原则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 罚。
1、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3、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案例分析
1、姜某于某晚深夜蒙面持刀抢劫某妇女的 钱包(内有人民币约600多元、信用卡一张、 身份证一个)。回家之后,查看身份证时, 发现被害人竟是自己的邻居,于是第二天 遂将钱包归还被害人,并声称自己是开玩 笑。 试分析姜某的形态。
犯罪既遂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必须具有犯罪的故意; 2.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 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 3.已经具备了刑法总则和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 构成的全部要件。 二、犯罪既遂的类型 犯罪既遂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1.结果犯 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 而且必须发生某种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 犯罪。
案例分析
2、假某在夜晚乡间小路上将一女子拦住, 扑倒在地。当感到该女无力继续挣扎时, 就松开了手。该女说,地太湿。甲某表示 可以到较为干燥的小路上去(发生性关 系),同时架着该女向路边走去。这时迎 面开来一辆打着大灯汽车,该女即乘机挣 脱向汽车跑去。甲某也没有继续追赶。 试分析甲某的形态。
(二)行为人必须自动放弃犯罪。 就是说犯罪中止必须具有自动性。 所谓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是指行为人出于自己的 意志而放弃了自认为本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 罪。这是犯罪中止的主观条件,是犯罪中止与犯 罪预备、犯罪未遂的根本区别。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行为人自认为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并完成犯罪, 这是成立自动性的前提条件。 二是行为人出于本人意志自愿放弃犯罪,这是成 立自动性的关键条件。
(二)犯罪未得逞。 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主要区别。 所谓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行为没有完全具备刑 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即没有 完成犯罪。 (三)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所致。 这是犯罪未遂区别于犯罪中止的显著特征。 所谓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犯罪分子的本意, 行为人没有预料或者不能控制的主客观原因。如 果是出于犯罪分子的自由选择而自动放弃犯罪, 则属于犯罪中止。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既包 括客观障碍,又包括主观认识因素。
2.行为犯 是指以法定犯罪行为的实施完毕作为既遂 标志的犯罪。 3.危险犯 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 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 遂标志的犯罪。 三、既遂犯的处罚原则 对于既遂犯,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 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但要受刑法 总则一般量刑原则的指导与约束。
第三节 犯罪预备
(三)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彻底中止犯罪的行为。 就是说犯罪中止必须具有彻底性。 所谓彻底性,是指行为人完全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这意味着,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 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能继续 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犯 罪。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 生。 就是说犯罪中止必须具有有效性。
所谓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是指由于犯罪分 子彻底放弃犯罪意图,自动放弃犯罪行为, 或者采取积极的防止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止 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 结果条件,也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的区 别所在。 二、中止犯的 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思考题
第四节 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刑法第23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原因 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相区别的主要标准。 所谓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 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 即已经开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
二、故意犯罪形态的特征 (一)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犯罪过程中。 (二)故意犯罪形态具有局限性。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具有局限 性。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以及部分直接故意 犯罪,不可能存在故意犯罪形态。 (三)故意犯罪形态具有结局性和排他性。 故意犯罪形态都是犯罪的停止形态,具有结局性 和排他性。 三、故意犯罪阶段
第二节
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认定标准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 具备了刑法分则中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 件。 确认犯罪是否既遂,既不能完全以是否达到了犯 罪目的为准,也不能完全以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 罪结果为准,而应以是否具备刑法分则具体条文 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
二、犯罪未遂的类型 (一)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这是以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为标准所作的 划分。 (二)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这是以犯罪行为实际上能否达到既遂为标准所作 的划分。 三、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五节 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刑法第24条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 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 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犯罪形态。 犯罪中止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就是说犯罪中止必须具有时空性,这是犯罪中止 成立的客观前提条件。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据此,犯罪预备是 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尚未着手实行犯 罪即告终结的犯罪形态。 犯罪预备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 这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