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琴

古琴

简介
琴,。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据现有的图象及文献资料,琴至迟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

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形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

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

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

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

目录
1.古琴的文化 (1)
1.1古琴诗词 (1)
1.2古琴的修身与养生 (2)
1.3古琴,悦己悦人 (3)
2.古琴的知识 (4)
2.1学习和必须了解掌握的知识 (4)
2.2琴歌寻踪撄宁 (5)
3.古琴的名曲 (6)
1.古琴的文化1.1古琴诗词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1.2古琴的修身与养生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

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
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
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
工具。

他们通过古琴让自己的心灵和
古人对话,视古琴为忠贞不渝的朋
友,甚至视古琴为自己的生命。


琴在文人心目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用古琴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

琴者“禁”
也,禁淫禁邪禁贪,弹琴者首先应是
个道德高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的道
德规范。

而且这种道德操守的要求也
要随身而行,以至“士无故不撤琴
瑟”。

因此,琴人在社会上是很受人们敬重的。

琴可以致中和,达到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

通过学习古琴、弹奏古琴仍然是今天的人们修身养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1.3古琴,悦己悦人
古琴音色古朴沉静、音量适中,演奏的人在抚琴的过程中更像
是在诉说自己的心事和表
达情感,这种心情既可以
说给自己听又可以说给
懂的人听。

同样是白居易,
也表达过很多听他人弹
琴的意趣与感怀。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白居易:听《幽兰》),“闻君古渌水(琴曲名),使我心和平。

”(白居易:听弹《古渌水》),“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

分明曲里
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


(白居易:听弹《湘妃怨》)
足以见得,白居易在听别人
演奏的过程中同样乐不思
蜀。

听人弹、弹给人听都是一种欣赏美的过程,用音乐交流的过程,既感动别人又被别人感动。

2.古琴的知识
2.1学习和必须了解掌握的知识
琴是由“琴体”、“雁足”、“琴弦”、“琴轸”等部件组成。

在琴体最右边的部分叫“琴额”,“琴额”上镶嵌着“岳山”,这是琴的最高部分。

“岳山”靠额一侧镶有“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
弦的“琴轸”。

琴底部有大小
两个出音孔,位于中部较长的
称为“龙池”。

位于尾部较
短的称为“凤沼”
古琴有泛音(如天)、
按音(如人)和散音(如地)
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
地、人之和合。

由于人们
对古琴十分喜爱,所以还
将古琴加入了一些拟人化
的称谓和神圣动物的名称如:“额”、“颈”、“肩”、“腰”、“龙池”、“凤沼”、“龙龈”、“雁足”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将天地间美好事物和古琴发生联想,以表达自己对琴的热爱。

2.2琴歌寻踪撄宁
在历史上,琴歌是流传甚广的一种古琴演奏方式。

这种演
奏方式直至明末清初虞山派
兴起,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
野。

而其隐退,与古
琴构造及用材的
特殊性、讲究口传
心授的传统、演奏
者需要极高的专
业质素有关,更与大乐必易的美学理念、简淡清远的文学风潮、以及相对压抑的时代背景有关
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绝大部分的乐器都与声乐分不开:夏商的“乐舞”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周代的“琴歌”是古琴与歌唱的结合;汉代的“相和歌”是丝竹与歌唱的结合;“鼓吹”当
中也有唱。

传统笛子分成梆笛和
曲笛:梆笛北派,为梆子腔戏曲
伴奏;曲笛南派,为昆曲伴奏。

这样的区分今已不多见,不过,
依然可见声乐留下的痕迹。

3.古琴的名曲
又名
《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
琴曲,为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
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
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
韩”、“冲冠”、“发怒”、“报剑”
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平沙落雁》乐曲描绘了一幅清秋寥落、沙平江宽、群雁飞鸣的画面,抒发了恬淡惬意、徐舒幽畅的情趣。

一八七六年《天闻阎琴谱》曾评价此曲:“借鸿鸨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
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
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全曲
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
的高尚品性.
唐代诗人王维(699-759)曾写过一首《送元二使安西》诗。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防守边疆的士兵所过“征戍”生活的现实情况,在当时便为人们传颂,并成为唐代《伊州》大曲中的歌词。

因这诗中有“阳关”和“渭城”两个地名,所以用这首诗配成的歌曲,就叫做《阳关曲》或《渭城曲》;也因为唱的时候复唱三次,所以又叫做《阳关三叠》。

王维的诗,对于征戍徭役,不是愤慨的从正面提出抗议,而是含蓄的书写哀怨的别离情绪,借此由侧面烘托出当时大家知道的正面问题,并且明白表达出了他自己对这问题所取的、与人民一致的反抗态度。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