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生活习性(一)栖息习性:南美白对虾属温、热代虾类,喜栖息于沿海近岸,浅海湾和江河入口咸淡水地区。
刚孵出的仔虾营浮游生活,于近河口的内湾浅水中觅食。
长成后喜栖息饵料丰富,光线较弱的水体中下层,夜间活动较白天活跃。
虾静伏在水中,靠步足支撑身体,同时游泳足缓缓摆动,虾在水层中游泳时步足弯向胸部,靠游泳足频繁划水使身体前进,受惊或遇敌害时则以腹部的连续屈伸向后弹跳逃避。
南美白对虾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能在水温10℃--40℃水域中生存,适宜水温为20℃--35℃,生长最适水温为25℃—32℃,最低致死温度7℃,最高致死43.5℃.正常情况下,南美白对虾耐受高温能力较强,对低温表现敏感,低于18℃不喜摄食,生长缓慢。
南美白对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广泛,海水、咸淡水以及经淡化后在纯淡水中均可能成活生长。
自然条件下,其在盐度28‰-34‰的自然海水中生长繁殖。
当前我国江浙一带一些养殖场可进行其在海水中的人工繁殖鱼苗,并加以逐步淡化,其在淡水中养殖的生长率并不抵于在海水区中的。
北方内陆地区可引进淡化虾苗进行进一步淡化直至纯淡水养殖。
南美白对虾对水质要求较高,尤其要求体溶氧充足。
在水体溶氧3.5毫克/升以上情况下,其活动正常,生长较快;当水体溶氧2毫克/升以下时,则出现呼吸困难;当水体溶氧降低至0.7-0.4毫克/升以下,则出现窒息死亡。
人工养殖期间水体溶氧高于5毫克/升,对生长更有利。
南美白对虾食性广,属杂食性种类。
在其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食物的种类和组成不尽相同。
在自然海区中营浮游生活的幼体,食物组成中植物性饵料比率较高,变态成成虾后,可摄食各种动、植性饵料。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可对幼虾体投喂轮虫、卤虫、蛋黄或人工配合饲料;幼虾、成虾和投喂鲜鱼贝类或人工配合饲料。
据报道,南美白对虾的耐粗饲性较强,对配合饲料中的动物性蛋白质水平要求不高,配合饲料中的高价动物性蛋白质原料添加量可适当降低,代以低价的植物性蛋白原料,以降低饲料成本。
南美白对虾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要求亦不高,20%-25%即可。
南美白对虾的摄食强度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有较大差异,也受水温,水质等条件的影响。
在自然条件下,6-9月份摄食最旺盛,生长最迅速,交配时摄食强度较低,交尾后逐渐强烈,脱壳前后摄食较弱,越冬期摄食强度不高,夜间摄食强度高于白天;在养殖条件下,水温适宜,水质好的情况下摄食强度大,否则下降甚至停食。
(二)生长: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较快,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水域生长速度有所不同。
其生长受水体温度、水质、饵料等因素影响较大。
从海区自然种群捕到的最大个体可达100克左右。
据报道,人工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在适温条件下,两个月即可由1厘米的虾苗养至10-12厘米长的成虾。
南美白对虾终生都伴随着脱壳而生长,脱壳与南美白对虾的幼体发育、成虾生长以及繁殖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南美白对虾的几丁质外壳是肌体与内脏器官的重要保护层,但因其不可伸缩性,会阻碍虾的生长,故每隔一段时间,南美白对虾都要脱一次壳,即脱掉旧壳,长出大一些的新壳。
虾体组织在此期间迅速冲水生长,每脱一次壳,虾体进入一个新的发育阶段,体重和体长就有显著增加。
不但从幼虾起发育变态通过一次次的脱壳实现,其后虾终生都生长脱壳,只不过脱壳时间间隙随虾体的长大而延长。
性成熟后每次繁殖产卵前南美白对虾也要进行脱壳。
一般来说,在水温25℃-30℃的条件下,南美白对虾幼体发育期2-3天脱一次壳,幼虾阶段4-6天脱一次壳,成虾阶段7-10天脱一次壳,性成熟后20-30天脱一次。
通常健康健壮的虾个体脱壳较为顺利,所用时间短,而体质弱的虾个体脱壳较为困难,所需时间长,甚至因时间过长而僵死于壳中。
南美白对虾脱壳期是其身体最为较弱的时期,此期间虾不进食且肌体缺乏保护,容易受敌害残食。
人工养殖时,在进此期间要注意加强管理以确保成活率。
钙和磷是虾类脱壳生长的限制因素,一旦缺乏则不能顺利地脱壳生长。
据研究,虾在脱壳过程中要失去身体中90%的钙,必须食物和生活环境中重新吸收,故在南美白对虾整个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饲料营养均衡,并有充足的钙质,也可视情况适当定期在水体中施用生石灰,以增加水体钙质,利于虾的脱壳并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磷在水体中一般不会缺乏,只要饵料营养均衡,不需另外添加。
投饵:在暂养阶段,饵料是否充足,营养是否均衡是影响虾苗成活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此期间除了利用水中基础饵料外,应每日投喂熟蛋黄,碎鱼糜或虾的人工破碎料,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25%-30%即可。
每日投喂4次,分别是8:00、12:00、17:00、22:00,投喂方式为全池均匀泼洒,因为此时虾苗活动能力还不强,体质较弱,投饵不均会造成一些虾饿死或虾体间残食,降低成活率。
投喂量可根据虾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表1可供参考表1 不同体长幼虾的日投喂量参考表体长(厘米)1.0 1.0-1.51.5-2.02.0-2.52.5-3.03.0-3.53.5-4.04.0-4.5投喂量(克/万尾)50-80 80-120120-150150-200200-300300-400450-600600-750750-1000一)病毒性疾病1.病毒性白点病(1)病原白点症病毒(WSSV),幼虾、成虾皆可感染。
(2)病症虾体发病初期表现为虾壳出现白点,后期虾表现停止摄食,行动迟缓,整天聚集在靠近水表面的池边,体色粉红至红棕色。
(3)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在养殖期间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①引进虾苗时要注意选择健康无病个体。
②严格管理水质,使虾的生存环境优良。
③投喂饲料注意营养丰富均衡,不要投喂死鱼虾。
④控制放养密度。
⑤养殖池要彻底清淤消毒,并在养殖过程中对水体及各种设施用具定期消毒,消毒药品可采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浓度50ppm-100ppm。
2.杆状病毒病(1)病原( BP),主要危害幼虾,寄生在虾的肝胰腺和前中肠上皮组织上。
(2)病状发病虾靠近水表层,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停止摄食。
(3)防治同病毒性白点病。
3.Taura病毒综合症(1)病原Taura病毒,南美白对虾的幼虾、成虾均可感染。
(2)病症发病虾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停止摄食,在虾的表皮、皮下、鳃、附肢、肠上可发现不规则分布的胡椒状或散弹状损伤,外观表现为黑色素沉着。
(3)防治同病毒性白点病(二)细菌性疾病1.褐斑病(细菌性甲壳病)(1)病原具几丁质分解能力的细菌如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粘细菌等。
(2)病症虾体甲壳表面出现褐斑,斑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边缘清楚而不整齐,在虾体任何部位都可发现。
一般不直接引起患病虾的死亡,而激发性感染或引起脱皮困难造成死亡。
(1)防治.高锰酸钾1-3ppm或氯霉素1-2ppm或福尔马林5-15ppm药浴。
.土霉素0.45克混合1公斤饲料投喂,连喂2周。
.控制放养密度,改良水质。
2.烂眼病(瞎眼病)(1)病原革兰氏阴性弧状杆菌(2)病状病瞎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直至溃烂脱落,虾活动呆滞,翘首状于池底或浮于水面无方向游动。
(3)防治①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池水呈1ppm浓度。
②饲料中加入0.1%氯霉素获0.1%-0.2%土霉素获0.1%-0.15%呋喃唑酮,投喂7-10天。
③ 1%大蒜浆拌入饵料中,连投3-5天。
3.烂鳃病(1)病原弧菌或杆菌(2)病症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严重时溃烂,浮于水面,反应迟钝,停止摄食。
(3)防治同烂眼病4.红腿病(1)病原副溶血弧菌(2)病状病虾附肢变红,反应迟钝,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摄食减少或停止。
(3)防治同烂眼病(三)环境不良引起的疾病1.黑鳃病(1)病因水质污染或食物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虾鳃丝组织变黑。
(2)病症病虾鳃丝坏死,黑褐色。
(3)防治保持池水清洁,慎用铜剂和高锰酸钾,饵料补充维生素C。
2.软壳病(1)病因饵料不足、变质,或使用杀虫剂。
(2)病症病虾甲壳软而薄,与肌肉分离,活动迟缓。
(3)防治改善水质,加强营养,在饲料中添加钙磷。
3.气泡病(1)病因池水溶解的气体过饱和引起,一般由水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造成。
(2)病症病虾常浮于水面,在消化道或血液中有大量气泡。
(3)防治防止水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已发病水体可通过降低水温阻止病情发展。
4.痉挛病(1) 病因虾受到惊吓刺激或水体温度骤然变化或饲料营养不均衡。
(2) 病症病虾体弯曲抱团状,不易复原。
(3) 防治操作小心,移池时水体温差不能过大,投喂全价饵料或鲜饵。
5.肌肉坏死病(1)病因溶氧不足,水温过高,盐度剧变等。
(2)病症病虾肌肉变白坏死,往往从身体未端肌肉开始发生。
(3)防治控制放养密度,增氧加大换水量,防止盐度变幅过大过快。
应激造成的非正常蜕壳:蜕壳是对虾的一个常见的生理现象,对虾正常蜕壳是生长的必要条件。
在正常的环境下,对虾摄取营养到一定的程度,体内自然分泌出蜕壳激素,导致对虾自然而然地蜕壳。
蜕壳是对虾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变化,在脱壳的过程中,对虾的身体机能产生重大的变化,也是对虾浴火重生的一个关头。
对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对虾抗应激能力下降,在池塘条件发生变化时,对虾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蜕壳。
在下暴雨时,大量的雨水冲进池塘(或从外面引进大量的新水,或对池塘进行超量消毒,也是一样的道理),导致水质的一系列指标(水温、盐度、溶氧)产生变化,池内的对虾都会有大量蜕壳的现象,这种非正常的蜕壳,导致对虾体内产生一系列剧烈的变化,最大的可能是:潜伏在对虾体内的病原体得到了大规模的复制,而且迅速感染到其他的对虾,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