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人教版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人教版

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靠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通过了解内战全面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有关史料及学生创作的情景再现,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的风险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取得的成果。

(2)通过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结合教科书的文字描述,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3)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4)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共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2)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复杂的斗争;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策略多媒体、视频资料分析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单元导言第一段)第4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抗日战争,在此期间国共两党的关系是?(生答第二次合作关系)哪一年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独裁、为了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动内战,国共两党于是从合作走向分裂。

中国的近代历史就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

今天开始学习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这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内战)。

本单元第一课是全面内战的爆发。

(二)整体感知学生根据学案,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的几个字目,了解课文结构,划下本课重点知识。

同时,教师出示本课课程目标。

(三)新知探究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对中国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是两大政治力量,即国内的两大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身上。

国共两党围绕“和平”与“内战”书写了不同的历史篇章。

他们首先在谈判桌上展开了一番生死较量。

一、和平之光——重庆谈判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重庆谈判的背景)出示《抗战胜利后,各地群众在平毁碉堡》图,引导学生思考其中隐含的内容,思考: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学生:当时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之强烈。

教师:说明抗战胜利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设问:抗战胜利后对中国命运能起决定作用的国共两党,面对抗战后的新形势,他们又采取什么样的方针呢?(出示课前上网查找的两段材料)“今日的中心,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1945年国民党“六大”蒋介石的讲话“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思考:国共两党的主张分别是什么?谁的主张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学生:国民党——内战独裁。

共产党——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共产党的主张符合人民的意愿。

教师过渡: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了,但是国民党并没有立即发动战争,而是非常高调的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去谈判。

(出示网上查找的蒋介石给毛泽东的急电)材料一:“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蒋介石急电)问: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谈判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形势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陶希圣)探究一: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了,但是国民党并为什么不立即发动战争,还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家大计”?小组讨论得出:如果毛泽东不来,就可以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从而在政治上争取主动;如果毛泽东来了,既可以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又可以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探究二:你认为毛泽东该不该赴“鸿门宴”去重庆谈判呢?为什么?小组讨论得出:应该。

只有这样才能用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真诚谋求和平的,是一贯代表人民意愿的,同时也能有力地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进一步在政治上获得主动,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过渡: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出示课前查找的资料——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照片。

)“毛泽东在延安登上飞机向人们挥手告别时,送行的人们失声痛哭。

”为何痛哭?(答略)当他到达重庆时,许多人又感动得流下热泪,称他是“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

为何感动?(答略)2、重庆谈判的内容(播放课前上网查找并剪辑的视频,提醒注意时间、中共代表人员、谈判结果)时间:1945年8月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探究三: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这次谈判结果如何?还有什么未达成协议?学生回答: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学生回答: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分歧: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教师补充:(1)在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上两党达成了协议。

实际上是中共的和平民主主张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认为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呢?(出示课前上网查找的材料)(2)国民党认为重庆谈判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于是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定,加快了内战的步伐。

二、和平之忧——内战阴霾阅读教材,学生根据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列举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的证据。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1、印发《剿匪手本》2、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3、接受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收编大量伪军4、镇压反战民主人士教师:蒋介石通过这一系列的举动,加快了内战的步伐,最终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内战。

三、和平之殇——内战爆发布置学生阅读教材,说出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

探究四:重庆谈判后,蒋介石为什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出示课前网上查找的资料:内战初期国共力量对比的表格,和美国援助的武器)学生思考得出:国民党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美国的援助。

由此可见,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学生回答: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探究五: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的?(播放全面内战爆发的视频)学生得出: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即实行正确的作战原则和方针)最后歼灭大量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教师出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要重视对手)教师补充:在这一课中,国共两党由和平谈判到内战,经历了合作与对抗,回顾我们学过的知识,拓展一下思维,历史上国共关系走过了哪些历程?(课前布置上网查找的任务)(四)拓展思维:提示历史上国共关系走过了哪四段历程?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课前共同上网查找资料并分析得出: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6——1949第一次国共合作十年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三年内战创办黄埔军校给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战胜利造成台海对峙取得北伐胜利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

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四、三大战役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

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

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

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五、百万雄师过大江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