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小学语文写景阅读教案

(完整版)小学语文写景阅读教案

阅读二三事(一)——写景阅读专练【名言警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课前热身】【知识点精讲】怎样阅读写景类文章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描绘景物的文章一般有如下分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的过程中所见到的的景物;一类是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风、雨、雷、电等);一类是写人们生活中处所周围的景色。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游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它通过描写记叙旅游过程中的见闻,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游记的几种写法:(1)定点换景法。

这种方法就是说,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

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

(2)定景换点法。

这种方法是说,不改换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描绘景物。

这是因为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

大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运用“定景换点法”观察一处景物,可以选择不同观察点,如远眺,近观,仰视,鸟瞰,立足点变了,观察的角度也就多了。

在描写时,要注意交代清楚观察点,以便于读者把握文章对景物描写的角度。

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会让人觉得顺序混乱,不知所云。

(3)移步换景法。

这种方法就是说,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

这种方法,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

同时,这种写法的文章是以明显的浏览顺序为顺序,因而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运用“移步换景法”时,要注意的是必须以浏览顺序为线索,把观察点的变交代清楚。

另外,对各种不同景物的描绘要抓住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写“流水帐”。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1)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即描写不同时间景物的变化。

(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3自然段,就分别描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清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三种: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后总。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描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的移动,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

三是按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如《观潮》一文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安排材料。

4、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无论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河山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如《林海》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例题解析】西湖漫笔(节选)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亭旁溪水铮琮,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根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

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平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

1.作者写的是西湖,为什么文章开头却从《永远的微笑》写起?(4分)2.结合文意,分析文章结尾“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一句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5分)3.阅读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绿”的描写片段,回答问题(6分)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西湖漫笔》第⑤段至第⑧段详细描写了西湖的“绿”,与《绿》的选段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个描写更好,并简要说明原因。

秋的原野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

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

村外得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

那塘边开满白花得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显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得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

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抢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恍然:贪婪:平添:2、找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3、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5、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巫峡赏雾巫山多雾。

因而有人叫它巫峡。

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

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

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

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

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

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

犹如一道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

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

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

一时让人想起恶劣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

深山力量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这是活画出了。

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

那是地道的巴山牛。

盘着绳子叉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

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

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

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跑马雾,气势好生得了!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

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

这时,从峡口子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窄窄的峡谷,哪经得起如此之多的马驰骋?一时间马群拥挤不堪。

有的挤得仰起头,有的挤得翘起尾,有是挤得竖起鬃毛,有的挤得腾起四蹄。

呼啸的风中,那嘶鸣声、马蹄声、碰上石壁的撞击声,声震峡谷。

听来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身上禁不住沁出粒粒汗珠来。

好厉害的跑马雾!巫峡的雾,迷人的雾。

每次赏雾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

千万千万。

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1、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画“——”的词语。

欣赏:璀璨夺目:驰骋:2、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你写下来。

山帽子雾:轻纱雾:3、理清文章的条理。

(用“先写……再写……最后写……”这样的句式表达)4、在首尾段中找出一处相互呼应的句子抄写下来,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5、按要求回答。

短文主要采用的抒情方式()A 写景抒情B 叙事抒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从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喜欢的句子:喜欢的理由:7、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由此可联想到古诗《》的诗句【过手练习】秋厌倦了夏日的烦闷燥热,便渴望着有份清新来解脱羁绊的心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