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我们周围的土壤(二)知识与技能1.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3.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2.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三、学情分析(手写)四、教学策略及方法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五、教具准备1.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孩子们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2.孩子们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小草根的长度。
七、教学流程(学法指导,学生活动,习题设计)(一)挖一挖,找一找。
1.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3.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评析】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是非常兴奋的,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
让孩子说一说,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理解。
(二)看一看,比一比。
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评析】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是孩子们把观察经验内化、升华为知识的环节,所以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讨论。
课后我对孩子们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土壤的认识是什么样的,结果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交流、讨论的深刻与否是他们对土壤形成知识体系的关键,因此本环节孩子们的参与效果就成了考察本课成败的主要标准之10.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11.小组汇报。
(三)拓展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
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手写)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了解土壤类;3、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4、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2、具有探究土壤的热情和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手写)四、教学策略及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学习指导法、观察法五、教具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张)、烧杯、水、玻璃棒、铁片、酒精灯、三脚架、放大镜等。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七、教学流程(学法指导,学生活动,习题设计)(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
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师讲: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活动一:观察土壤1、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互相评价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1、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2、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的影响。
3、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手写)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腐殖质学生实地观察、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坚持生命”的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B、过程与方法1、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从问题出发一一观察研究过程一一解决问题;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2、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学情分析(手写)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分析法、讨论法五、教具准备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等。
七、教学流程(学法指导,学生活动,习题设计)一、问题导入师:你去过农村吗〜我们来看一张田野风光的图片(出示田野土层剖面;,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2/7页学生发现上层土和下层土颜色不同。
[设计意图:用农村画面导入,对于城市的孩子有一种新鲜感,不自觉的想亲近自然,再提出问题,目标明确,激发起学生认知兴趣。
]二、生成问题,形成探究目标——引导学生探究表层土的形成(腐殖质的形成;1、提问:上层土为什么比下层土的颜色黑呢〜2、学生形成假设。
(可能和土壤周围情况有关系;3、师:土壤周围都有什么〜土壤里面有什么〜我们去看看学校花园里现场的情况,再做研究好吗〜4带学生到指定地点现场考察、挖土。
(10分钟;(学生可能发现土壤中有植物落叶、草根、小昆虫、蚯蚓等;[设计意图:孩子最愿意亲近自然了,让他们亲自去看一一看,挖一挖,可以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并且容易形成对土壤丰富的感性认识。
]科学家通过辛勤的工作,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它默默无闻的分解着生物遗体,改变着土壤肥力,如果土壤缺少了它们,粮食蔬菜就不能生长;花草树木就会死亡,我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就可以充分展现他们对问题的思索。
让学生从观察中学会推理,从推理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验证枯死植物在土里的变化一一制作肥料袋1、激趣: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教师结合课本P10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
2、提问:在做肥料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3、学生讨论、汇报。
(1 ;注意提醒学生: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
(2;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4、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讲解具体的步骤,给学生发塑料袋。
(1 ;学生领取土壤。
(2 ;学生将土壤和他们带来的一些植物装进塑料袋。
(3;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
(4;往肥料袋里加上一些水。
(5 ;填写好标签内容,并在肥料袋上贴上自己的标签。
(6;将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
3、巡视、指导。
4、小结:肥料袋制作好了,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翻动肥料袋,坚持观察。
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4/7页[设计意图: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从而验证假设。
因此在动手前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看做这项活动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周全,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四、说一说如何改良土壤——认识遂宁地区的土壤1、(出示遂宁地区山区、土壤等视频照片;提问:这些土地肥沃吗〜是哪里〜学生汇报。
2、介绍遂宁地区土壤的特点:3、出示遂宁地区的植物情况(生长茂盛;的视频资料,提问:我们的绿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这里的土壤经过改良已经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你知道人们是怎么改良土壤的吗〜4、学生汇报(小区施肥、换土、埋树叶、翻地等办法;5、小结:我们遂宁地区的绿化来之不易,是多少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我们要爱护家园,保护土壤。
八、教学反思(手写)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