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词人

北宋词人

第二章北宋词人一、北宋前期词人群体宋初前半个世纪,新王朝建立并逐渐兴盛,词体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出现同步发展的迹象,基本上还是处于停滞状态,词人数量不多,而且存留下来的词作也很有限,在艺术上还没有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缺乏开拓性。

到了真宗、仁宗两朝,宋朝真正进入了承平盛世,范仲淹、柳永、晏殊、欧阳修、张先等著名词人登上词坛,才意味着宋词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具有两个不同的群体。

一个是以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等馆阁重臣为代表的词人群体,他们的词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对人生经验的反思,词作大多高华蕴藉,神似南唐。

其中范仲淹的边塞词写得悲壮沉雄,对后世豪放词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影响。

另一词人群体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民间词人群体,他们和下层伶工妓女接触比较多,并能吸收民间新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并对之改革发扬,在词体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使词坛风貌为之一变。

他们的词俚俗新鲜,真率明快,具有民间歌辞的特色。

北宋初年的词坛上基本沿袭了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尚有花间派之遗绪,词的创作仍然是以相思离别为主,但写得较清新,不像五代时那样浓艳,如晏殊,欧阳修的词,大部分是离愁别绪,伤春悲秋,写得缠绵哀婉,保持了晚唐五代的哀婉风格,直到柳永、苏轼的崛起,才各树一帜,在思想和艺术上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柳永以写慢词表现城市风貌见长;苏轼开创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词派,在他们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大片富有才华的词人,使词的创作出现了百花斗妍的局面,再后,经过周邦彦等人对新旧乐调的清理和调整,词的格律得到了确定。

二、宋初词人宋初词人潘阆、王禹稱、寇准、林逋、范仲淹等人,作了数量不多的词,这时的词作主要是语言清晰秀美的小令,因而宋初词坛总的形势是:第一、还未形成词派。

第二、由于词是诗人兼作的,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1、潘阆(?一1009),字逍遥,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大名县)人,曾居钱塘。

至道元年(995)赐进士,任国子四门助教。

后因事被斥,浪迹江湖,漂泊多年。

真宗时曾任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参军。

有《逍遥集》,存词11首。

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钱塘江的潮汛是宇宙间无比壮观的胜景。

每逢涨潮的时候,杭州城内大小官吏和数万老百姓都纷纷去观潮,倾城而出。

潮水来时铺天盖地,呼啸而来,气势非常雄伟。

这首词就是回忆词人昔日观潮的壮观情景。

钱塘江边人山人海,杭州城内万巷皆空,反衬出观潮人多;钱塘潮好像要将整个大海里的水全部倒灌进来,水势凶猛,涛声犹如万鼓齐鸣,响声震天。

词人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极力渲染了潮水的壮观场面,令人瞠目结舌,我们不由钦佩词人奇妙的想象和精彩的描绘。

那矫健的弄潮儿,他们手挥彩旗,脚踏浪尖,以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技巧创造了人间叹为观止的奇迹。

他们出入于起伏跌宕的浪涛,翻身腾挪,豪情万丈,在与碧浪搏击中显示出英雄本色。

观众为之折服,为之惊叹。

词中写潮水之险,更加烘托了弄潮儿不畏险阻的精神气概。

这种场面在词人心中久久索绕,多少回在梦中盘桓。

多少回为弄潮儿惊险的表演而胆战心寒。

词人热情歌颂了弄潮儿敢于挑战潮水的可贵精神。

此词气魄宏大,更具有气吞云梦的气概,可谓开宋朝一代豪放词风的先声。

另外,此词也是在词史上较早用词来表现民俗风情的作品,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富有开拓性。

2、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圭(今陕西省渭南市)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一生多次拜相,后封莱国公,谥忠愍。

著有《寇莱公集》七卷。

存词5首。

踏莎行春暮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春花虽美,可是也要凋零。

年少闺妇,目睹春花,引起无穷无尽的感伤和惋惜,流露出一种美人迟暮、青春易逝的惆怅情怀,化为诗情,格外令人销魂难耐。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少妇在暮春季节,感时伤景,期盼郎君归来的愁情。

美丽春色犹如东流水,一去难回,红花飘落,莺歌听厌,生活仿佛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更何况窗外春雨纷纷,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犹如心中的愁思,牵绕绵长,剪不断,理还乱。

室内华堂之中,空空荡荡,只有屏障上青山相对。

寂寞中,她想起昔日和钟情郎君离别时,执手相看,他曾盟誓一定要早归家。

可如今他音信全无,空使自己思念的情思随着误期日日加深。

菱花镜上已经布满尘灰,满怀痛苦的她愁绪满怀,登上小阁楼,眺望蒙蒙细雨,久久寻求他熟悉的身影,唯见长空暗淡、枯草连绵,她彻底失望了。

词作将少妇内心的愁情推到极致,莫道不销魂,人愁似春雨,用有形的意象来传递无形的情感,且意象密集而典型,具有浓厚的闺阁之气,余味隽永。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

3、范仲淹本姓朱,参加进士考试时叫朱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三岁时随母改嫁朱姓,有一次训他同母异父的弟弟时,弟弟反驳说你本姓范,我姓朱,你有何权训我,他就问母亲,母亲流着泪告诉了他。

他决心自立,就跑了。

继父追上了他,他不肯回来,于是就给了他盘缠,后来他老师介绍他住在庙里,每天早上起来煮一碗稀饭,冰结成三块,早、午、晚各一块。

刻苦读书,中进士,中进士后要改姓范。

但范家不肯,怕他分祠堂的公产,提出条件说,要改姓范也可,但不得分家产,他出将入相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一笔勾销”;劝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范仲淹留的词共五首,内容风格在宋初词作中都能别开生面。

《渔家傲》描写边塞题材,开始打破了词专写男女爱情的传统窠臼,可谓是个独创。

《渔家傲》题解:范曾带兵遏制西夏军的侵扰,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皇帝顾问),兼任陕经略副使等职,还任过延州知府,胡兵称为“小范老子,胸中自有十万雄兵”写此词时已52岁。

这首词是写边地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的沉重心情。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为候鸟,春来寒往,雁本无意,词人却写它有意,意在表现人之意,人亦不愿留之意。

上句“异”字点明与家乡的景象不同,下句点明秋来了。

“衡阳”句是承“异”字而来。

以下从声音形式来写“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写号角一吹,边声即起。

“四面”说明到处都是此声,是塞下特有的悲凉声音,此句制造悲壮凄凉的气氛,写出了人们的感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眼中所见的景色。

“千嶂里”是指在层层山峰的怀抱里,写出边塞地势的险要,“孤”字形容离内地很远,处境紧张,“闭”字显得精当,有力表现出形势紧迫强敌压境。

“长烟落日”,广阔烟雾,夕阳西下,是“孤城”的背景。

上片写景,写秋来后边塞苍凉辽阔的景象。

“浊酒一杯家万里”,内容丰富,压缩性极强。

看、听了边地的景象,想用酒来浇愁,但思乡的情绪反而更加强烈。

“一,万”二字起了反衬作用,突出了思乡的强烈。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用典(霍去病),说明未建战功而不能回家。

这两句写出了思乡之痛,建功之切以及二者矛盾的心情。

写了感情的苦闷,但是基础是“燕然未勒”的报国之情,情绪比较低沉,但抒发的是功名未立的慨叹。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凶奴未必,魏降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燕山横黛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时间已经推移,由秋至冬了。

这是实景的描写,又是感情的流露。

悠扬的角声,银白的浓霜,都刺激了思乡之情。

紧接着就自然地抒发了“人不寐”之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常年的戍守,使将军白发,征夫落泪,表现了久戍之苦。

下片,抒发了复杂的感情,有抱负,但未酬,又因抱负未酬而思乡的矛盾。

小结:这首词表现了北宋的社会状态和对外政策,反映了将士报国无门,归家无日的苦闷心情。

写作特点:①上片写景为主,下片抒情为主,但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一般词也都是如此写法)。

②悲凉而不悲观,沉郁而不消沉,十分感人,写景能抓住边地辽阔苍凉的秋景。

很好的配合将士苦闷悲壮的心情,形成了这首词悲壮苍凉的风格。

③全词采用直叙手法,直接抒写景和情,如“风景异,人不寐”等。

范仲淹的这首词实际上是豪放派特点的表现。

宋词传统上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派。

他们在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以写艳情,离愁别恨为题材。

形式上严守音律,讲究含蓄婉约。

语言上要求精丽而清新,情思要求曲折而真切,把委婉柔美词风当作正统。

豪放派,在内容上开拓了词的新领域。

抒情、状物、怀古、感旧说理无事不入词。

形式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手法上多是直接铺叙,一气吐完,语言平白易懂。

意浅而情深,风格是豪迈、奔放的。

流派的产生有自己的规律,而且各有特色,对文化传统有着特殊的贡献,由于北宋婉约派占大多数,因此一个作家往往就有两种词风,同一作品婉约者,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气象恢宏。

虽然范仲淹的词只有五首,但在词风上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

如,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表现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的一首词,与前一首的将士思乡的抒情主人公不同。

上片写景,景中表露出思家的感情,情通过景得到了真实的表露,还加入了想象(芳草无情)。

下片写了三层的感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用反言说“人不寐”之意,“明月楼高休独倚”。

独依很久,感情失望,反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酒浇愁愁更愁,即“浊酒一杯家万里”。

本词写景处以丽胜,一般人写秋天的萧条,此词则用碧、黄、翠、红,显得晴朗而美丽,写情处则以曲胜,即写景是为了反衬思乡的愁苦之情,在脉胳上,是由近及远的观望。

水连天,天连山,一幅密封的景色,表现盼望的感情,思家却受到了重重阻隔,思家而不能实现的失望之情体现无余。

抒情方面委婉而含蓄,不是直写,而是多用反语,带有余味,表现了婉约派的“含言外之意”的特点。

三、清切婉丽西江派晏、欧是晏殊和欧阳修的并称。

他们是北宋前期的词坛领袖,其词深受南唐。

花间词风的影响,风格清切婉丽。

正如清人冯煦《蒿庵词话》所评:“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宪章正中(冯延巳)”,而在学习冯延巳时,“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刘熙载《艺概·词概》)。

曼欧词各有成就,共同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晏殊,字同叔,临川人。

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仕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他一生过着太平宰相的生活,喜欢“冯延巳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刘砜《中山诗话》),词作的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多吟咏宴游歌舞、离恨相思、春愁秋怨。

但是他善于运用高超的手段将个人的忧思和情感的缺失交融在一起,从平凡的题材中开掘出“情思兼容”的艺术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