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小儿推拿(新)
• 小肠(小指尺侧从指 端到指根一条线) • 作用:清利下焦湿热 •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 、遗尿、水泻、口舌 生疮
• 肾顶(小指指端) •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 主治:止汗、解颅(脑积水 )鞘膜积液 • 肾纹(手掌面小指远端指间 关节横纹处) • 作用:祛风明目、散淤结 • 主治:
• 胃经(拇指掌面近掌 端一节) • 作用:补胃经:健脾 胃,助运化;清胃经 :和胃降逆,泄胃火 • 主治:烦渴喜饮,便 秘,呕吐,腹胀,厌 食
1.适应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 统等) 小儿泄泻、便秘、脱肛、呕吐、腹痛、感冒、咳嗽、 遗尿、惊风、疳积等以及防病保健。
2.禁忌 1)皮肤烧伤、烫伤、裂伤及生有疥疮等,局部不易按摩 2)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组织炎、骨结核、骨髓炎、 丹毒等 3)各种恶性肿瘤、骨折、脱位等 4)推拿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对危重病人应在其他治疗的同时, 进行推拿治疗
• 乳旁(乳头旁开2分 ) • 作用:宽胸理气、止 咳化痰 •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 胁肋(两腋下至天 枢穴) • 作用:顺气化痰、 除胸闷、开积聚 • 主治:痰鸣、咳喘 、胸闷、肋痛、肝 脾肿大
• 中脘(前正中线脐 上4寸) • 作用:健脾和胃、 消食和中 • 主治:腹泻、腹痛 、厌食、呕吐、腹 胀、疳积、嗳气
•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 纹面) • 作用:补肺经:补肺 宜气。清肺经:宣肺 清热、疏风解表、化 痰止咳。 • 主治:感冒、发热、 咳嗽、喘促、顿咳、 遗尿
• 大肠(食指桡侧指端 到虎口) • 作用:补大肠:涩肠 固脱、温中止泻;清 大肠:清利肠腑、除 湿热、导积滞 • 主治:脱肛、便秘、 腹泻、腹痛、脱肛
操作顺序
• 常用操作顺序: • 1、先上肢,后头面,然后躯干,后下肢 • 2、先主穴,后配穴 • 3、先刺激量小的穴位,后刺激量大的穴位
三
小儿推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一、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 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机 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的变化, 其生理功能也都未达到成熟完善,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脏 腑娇嫩,形气未充。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 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 也越快。反映了小儿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地 更加迫切的特点。
小儿推拿的定义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乔引”、“案 杌”等; 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年轻的一门医术; 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与功法训练。 小儿推拿,又称“推惊”、“摩惊”、“掐惊”等; 是以各种推拿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种方法的总称,属于祖国医学外治法范畴。
二
• 膻中(两乳头连线 中点) • 作用:理气化痰、 止咳平喘、止呕 • 主治:痰鸣、咳喘 、胸闷、吐逆
• 八道(前胸部,沿第二肋间隙到第五肋间 隙) • 作用:宽胸理气、化痰、止咳平喘 • 主治:痰鸣、咳喘、胸闷
• 乳根(乳头下两分 ) • 作用: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 主治:呼吸系统疾 病
• • • • • • • • • • 1)、萌芽阶段(秦汉-南北朝) A、汉代《五十二病方》 B、晋代:葛洪《肘后方》“捏脊”治疗腹痛 改善胃肠、调理脏腑(痛经、月经不调等)腹泻、消化不 良 2)、奠基(隋唐-明初) 孙思邈《千金方》小儿夜啼 《外台秘要》、《袖珍小儿方》《补要袖珍小儿方》 3)、形成阶段(明末- 清代) 小儿按摩经-四名陈氏,记载了小儿推拿的16中手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旨全书-龚云林
•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 作用:清心经:清热泻火、养心安神 • 主治:高热神昏、警惕不安、五心烦热、 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目赤、心血不足、 夜啼。
•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 作用:补肾经:补肾益脑、 温养下元;清肾经:清热下 焦湿热 • 主治:遗尿、盗汗、脱肛、 便秘、腹泻喘息、解颅、小 便赤涩、先天不足、久病体 虚。 • 注意:肾常虚,多用补法, 需清时多用清小肠代替
二、小儿病理特点
• 小儿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 小儿疾病中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比较多见。临床 上常见伤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 小儿由於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病 因比较单纯,没有七情的影响,所以在患病后,只要经过 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就会很快好转趋于康复。
掐 总 筋
位置:手掌面腕掌关节横纹正中处 作用:清心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惊风、夜啼、抽搐、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
分 阴 阳
位置:手掌面腕掌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消肿、散结 主治:寒热往来、烦热不安、腹泻、腹胀、痢疾、痰热喘 咳、口疮、
拿 肩 井
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作用:宣通气血,发汗解表 主治:感冒,发热,气血不通,上肢痹痛,活动不利
• 腹(整个腹部) • 作用:健脾和胃、 理气消食 • 主治:腹泻、腹痛 、厌食、呕吐、腹 胀、疳积、便秘
• 脐(肚脐) • 作用:温阳散寒、 补益气血、健脾和 胃、消食导滞 • 主治:腹泻、腹痛 、疳积、便秘、呕 吐、蛔虫性肠梗阻
• 天枢(脐旁2寸) • 作用:梳理大肠、 温补下元、分清别 浊 • 主治:腹泻、痢疾 、腹痛、食积、腹 胀、便秘
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
一、小儿推拿的优点
不用针,不用药,见效快
1.经济简便 2.易于掌握
3.安全可靠
4.疗效显著
二、小儿推拿的作用
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 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和症状 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点、面、线操作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概述 二、儿科基础知识 三、小儿推拿手法 四、常用穴位 五、儿科常见病的推治
省医院儿科的输液大厅
有多少我们 的孩子在承 受这样的痛 苦和无奈??
能否有更好的方式来改变??
1 2
小儿推拿简史 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
3
3
小儿推拿的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推拿临床常用10套手法
4
一、
小儿推拿简史
历史演变
• 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 、小指近掌端指间关节处) • 作用:退热除烦、散瘀结、调 中处胀、行气和血 • 主治:气血不和、腹痛、腹胀 、烦躁、疳积、消化不良、口 唇破裂
• 内劳宫 (在掌心中央,握拳屈 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 ,即是劳宫穴。) •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劳宫。 揉100-200次作用:左揉发汗 ,右揉泻心火,除烦躁主治: 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 、虚烦内热等
小天心(手掌面大小鱼 际交界处 作用:清热、震惊、利 尿、明目 主治:惊风、抽搐、口 疮、目赤痛、夜啼、小 便短
•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 • 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 :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 主治: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 呕吐、腹泻、便秘、痢疾、黄疸、痰饮、 咳嗽、便血、及斑、疹、痧证隐出不透者
•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 作用:清肝经:平肝泻火、熄风镇静、解 郁除烦 • 主治:目赤、惊风、烦躁不安、五心烦热 、口苦、咽干、头痛、头晕、耳鸣 •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应补后 加清,或以补经代之,称滋肾养肝法
• 肚角(天枢穴下2 寸脐旁两侧的大筋 ) • 作用:温中止痛 • 主治:腹痛、腹泻 、腹胀
• 丹田(脐下2-3寸 之间) • 作用:培肾固本 、温补下元、分 清别浊 • 主治:腹痛、遗 尿、疝气、尿频 、水泻、脱肛
上 肢 内 侧 及 掌 面 穴 位 分 布 图
【五经穴 】
【位置】 五指末节罗纹面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脾土 肝木 心火 肺金 肾水 【操作】 旋推或直推向指端方向为补, 直推向指根方向为清,次数100到500次。 【运用】 肾无实证,只补不清 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 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 肝为将军,只清不补 肺为娇脏,可清可补。
推拿操作的时间、次数和强度
• 1、年龄:年龄越大,操作事件应该延长。 2、病情的轻重:重则长,轻者短 • 3、手法刺激量的大小 • 4、是否作为主穴应用:主穴时间长,配穴 时间短
推拿补泄的操作形泻:一般快为泻、慢为补
• 3、时间分补泻:一般时间长为补,时间短为泻 • 4、方向分补泻:一般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 5、循环分补泻:循经脉气血方向推动则多为补, 逆经脉气血的方向推动则多为泻
四、推拿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 • • • • • • • • • 1.环境: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室内温馨 2.医者:指甲、态度、心理、清洁、并使双手温度适当。 3.患儿姿势:俯卧位、侧卧位、母抱位、坐位等 4.操作多采用患儿左手 5.操作顺序:头面-上肢-胸腹-下肢-腰背 6.手法轻而柔和并且穴位准确 7.推拿介质(润滑剂) 8.每日一次 9.避风寒 10、对肠套叠、肠梗阻等急腹症的后期,以及肠炎等疾病怀疑 有肠坏死,腹部严谨使用重手法。
• 小儿推拿广益—熊应雄,提出了“推拿面部次第”“手部 次第”等操作顺序 • 《推拿三字经》-徐谦光,提出新的观点 • 独穴治病、老幼同治、推拿带药 • 补脾经—四君子汤,平肝经—逍遥散, • 清补心经-天王补心丹,清肺经-养肺救燥汤,补肾水—六 味丸,泻大肠—承气汤,清小肠---导赤散,清胃经—定胃 汤 • 《厘正按摩要术》--张振均,具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 • 4)、现阶段:《小儿推拿》金义成 • 《中国小儿推拿》张素芳 • 鲁派、海派、三字经派
•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 • 作用:降逆止呕、去风散寒 • 主治:恶心、呕吐、发热、咽喉肿痛、项 强
• 桥弓(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直 线) • 作用:活血化瘀、消肿 • 主治:小儿肌性斜颈、落枕、高血压
正 面 穴 位 图
前腹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