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2.隐喻和象征的结构。 3.喜剧性的幽默、反讽。 4.语言的立体化、多声部。 通过自创新词、重新组词、长短句相间 等方式,造成一种杂语喧哗的效果。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如:“大家愈来愈认识到,改造的主要任 务是认罪,认罪的主要目的是改造;改造 的主要标准是认罪,认罪的主要标志是改 造;不认罪就不能改造,不改造就不能认 罪,在认罪中改造,在改造中认罪,认罪是 改造的前提,改造是认罪的条件。” (《失态的季节》)
活,以小见大。美食家、井
2.浓郁的幽默感,即“糖醋现实主义”:轻
松中有锋芒,笑声中有反省,富有人生哲理的幽默。
3.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学上的苏州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三节 谌容
(一)创作概况
社会问题小说家
第一阶段:70年代,基本上按传统模式写作 第二阶段:80年代以后,突破固有模式而获 得丰收的成熟期
1、伤痕文学兴起之时,发掘人性中的美好 2、暴露人性的病态阶段。
3、1983年以后。“商州系列”
《满月儿》:“反伤痕”的伤痕故事 伤痕后的青年以现代化为奋斗方向。 结尾:Sure to success!
第八章
2.《腊月·正月》
80年代小说
韩玄子:无欲大度下隐藏着狭隘自私,光明磊落下潜伏着保 守落后的意识,而其根源则是一种狭隘、落后的小农意识。 3.《浮躁》: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群人特定的心态 州河:“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寻根文学”的局限:
①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化工具
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
②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民族” 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③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爱丑,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辩态度。
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
改革者形象的创造。
第八章
容:
80年代小说
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具有丰富的美学内
①高晓声、贾平凹等对当代农村改革中处于传统观念下 的农民精神世界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挖掘与反思。 ②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民作出了多方位的 思考与探索。 ③柯云路的《新星》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
第八章
(一)创作概况
80年代小说
二、陆文夫的“小巷文学”
1.50-60年代:以工人生活为题材, 歌颂新人新事 2.新时期:复出之作——转变之作——“小巷作家”
第八章
(二)重要作品
1.短篇:
80年代小说
《献身》:歌颂了土壤学家卢一民献身精神
《特别法庭》:
将一次追悼会写成对死者灵魂审判的“法庭”
汪昌平——许立言
(三)汪曾祺小说的诗化特征
1、诗化语言。善用口语叙述,韵味十足。擅用短 句,两三字一句,简洁明快,流畅自然,富有诗 的含蕴。 2、雅化人物。让人物带上自己的心理文化,白描
手法勾勒人物形象,具有诗的神韵。
3、淡化情节。平和恬静的笔调叙说优美动人的小
故事。
第八章
(一)创作概况
80年代小说
二、贾平凹的乡土小说
80年代小说
2.反思文学(小说):
当伤痕文学把“文革”的悲剧展现在人们面前时, 人们就随之思考造成这场社会悲剧的远因近源,反思文 学应运而生。其起步的标志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 事》(1979)。在创作上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 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 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
3.独特的矛盾冲突:人与整个社会。
第八章
(一)重要作品
80年代小说
二、张贤亮的反思小说
《灵与肉》:许灵均——李秀芝 升华:外作用力:患难与共的妻子与乡亲的善 良 内作用力:自我反思、自我超越
第八章
自我内省
80年代小说
精神运动 升华
2.《绿化树》: 章永璘——马缨花
《资本论》的启悟
筋肉劳动者的感召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三)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1.意识流手法的中国化。
(1)在艺术形式上适当兼顾民族的和大众的审美
习惯,将“意识流”小说的新枝嫁接在传统小说
的根茎上。其小说常常是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
心理描写为纬,飘忽的意识流淌在写实的故事框 架之中。 (2)在内容上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意识形态相适 应,过滤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病态内容,代
1.伤痕文学(小说): “文革”结束后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肇 始于刘心武《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 伤痕》。其内容是揭露“文革”给人民造 成的伤害,尤其是给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内 伤;带有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
伤痕文学的意义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①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
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
的正面力量作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集改革文
学之大成,使其难以为继。
第八章
4.寻根小说:
80年代小说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小说潮流,它超越社会政治 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 族性格进行文化学的思考。 其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 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 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
《废都》的争议性
反映8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俗史,描写当代知识分 子生活的世情小说,由于其独特而大胆的态度以 及出位的性描写,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严肃深刻的文化命题:在一个价值失衡, 物欲泛滥的文化废墟里,欲望是无法拯救 个体生命的空虚。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五节 莫言
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后期崛起的文学思潮,创作特点:创作方
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
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 原生态的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 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 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
3.《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永璘——黄香久
生命的一半由女人塑造,另一半只能由自己完
成
第八章
特色:
80年代小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张贤亮小说的特色与局限
1.强烈的思辩色彩。
2.对苦难历程的诗意化描写。 局限:
1.对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的认同,对苦难的美化。
2.艺术上: (1)袭用了“才子落难,佳人搭救”的情节模式。
(2)过多的哲理性语言损害了形象性。
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新”,是相对于当 代写实小说的一段状况而言。 与当代写实小说强调“典型化”和表现 历史本质的主张有异的是,对于平庸的 俗世化的“现实”,“新写实”作家表 现了浓厚兴趣。
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表现主义、尼采的 “重新评估一切”的彻底反传统精神、萨特的
《小贩世家》:标志“小巷文学”的新突破
朱源达
第八章
2.中篇:
80年代小说
朱自冶
《美食家》(1983):
在吃中体验生命,吃不仅是他的生存方式, 也成为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寄予着他的生 活情趣和生命的快乐。 《井》(1985) :徐丽莎——朱世一 揭露了 “无主名杀人团”的罪 恶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三)陆文夫小说的特色 1.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生
金狗:“浮躁”的典型,矛盾的混合体
雷大空:为致富走入歧途 揭示意义:一个裂变的时代所必然产生的痛苦:急剧的社会 变化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浮躁”
第八章
的气息和生命力。
80年代小说
(三)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色
1.关注现实,注重乡土风俗的描绘,作品富有民间文化 2.叙述方式上,力求吸纳古代笔记小说、明清白话小说 及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 3.阴柔、虚静、和谐的美学风格。 4.古朴、空灵、含蓄的语言风格。商州母语为基础
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②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和震撼 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③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
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第八章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二)代表作《人到中年》(1980)
中年知识分子:陆文婷——病倒
姜亚芬——出国
根源: 中年知识分子中流砥柱的作用与不公平社会待遇的矛盾 陆文婷的双重典型意义: 既是正直的中年知识分子的人格写照,又是具有传统 美德的中国知识女性的代表。
第八章
艺术创新:
80年代小说
1.多种叙述角度的结合:基本上用第三人称, 但有两个新角度:一是主人公在病榻上的朦胧意念, 二是主人公身边人的回想。 2.新颖的网状结构: 外在结构(情节结构):主人公的治病过程 内在结构(心理结构):主人公的意念(半生经历)
第八章
5.先锋小说:
80年代小说
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股小说潮流,其创作上 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 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 统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 文本特征上的叙述游戏,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
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第八章
6.新写实小说:
第八章
第四节 汪曾祺 贾平凹
80年代小说
一、汪曾祺的诗化小说
(一)创作概况
“小悲小欢的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