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PPV无创正压通气的使用

NPPV无创正压通气的使用

NPPV无创正压通气的使用
一.无创呼吸机的双水平模式(BiPAP 模式)。

定义:在病人吸气相机器给予一个较高的压力IPAP(PSV),在呼气相给予一个相对较低的压力EPAP(PEEP),所谓双水平气道正压.
IPAP(吸气相气道正压):帮助病人克服阻力,增加通气量,减少病人呼吸做功.
EPAP(呼气相气道正压):抵消病人的内源性PEEP,防止过度充气;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减少肺水肿;减少CO2重复呼吸。

PS( 支持压力): PS = IPAP – EPEP,即吸气压与呼气压的差值,PS越大,病人获得的潮气量就越大。

IPAP:吸气相气道正压
EPAP:呼气相气道正压
BPM(Rate):呼吸频率
IPAP%(I-time):I:E Ratio吸呼比
Rise Time:压力上升时间
O2%:氧浓度%
二.无创呼吸机的常用通气模式选择
自主呼吸模式(S 模式):呼吸机与病人的呼吸频率保持完全同步,若病人自主呼吸停止,则呼吸机也停止工作,试用于自主呼吸稳定的患者;
时间控制模式(T 模式):患者没有自主呼吸的能力,需要一个时间性的强制的模式来控制压力大小的输出;
自主呼吸/时间控制自动切换模式(S/T):在自主呼吸时以S 模式进行,在设定时间内无自主呼吸时则强制通气,试用于自主呼吸稳定,但可能有呼吸停止的患者。

简而言之,就是患者在设定的时间内能自己触发呼吸机即为S 模式,不能则为T 模式.以上所说的都是无创呼吸机的双水平模式(BiPAP 模式),常用于Ⅱ型呼吸衰竭。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模式):常用于I 型呼吸衰竭,患者有较强的自主呼吸,呼吸机在吸气相和呼气相均提供一个相同的压力,帮助病人打开气道,常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及重叠综合征等只需呼吸机稍微辅助的患者。

该模式下,呼吸机按照提前预设的压力持续给病人气道内通气。

PAV模式(Proportional Assistant Ventilation 成比例辅助通气)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它通过容量辅助和流速辅助两方面成比例地辅助病人的自主呼吸,使病人的通气量扩大、呼吸功耗减少、气道峰压降低。

其同步性能更好。

三.无创通气的适应症:主要适合于轻中度呼吸衰竭,没有紧急插管指征、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患者,此外还用于呼吸衰竭早期干预和辅助撤机。

COPD, ARDS,哮喘,心源性肺水肿(左心衰),肺纤维化、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病导致的呼衰,围手术期(低氧),器官移植术后,胸廓畸形,已经插管的病人.
主要应用指征:患者清醒合作;血流动力稳定;无误吸、严重消化道出血、气道分泌物过多且排痰不利等情况;无影响使用口/鼻面
罩的面部创伤;能够耐受口/鼻面罩。

当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即为禁忌,宜考虑有创通气。

四.无创通气的操作
1. 面罩的选择
鼻罩的优点是死腔小,发音,进食,咳痰不受影响,可以随意控制是否触发呼吸机等;缺点是张口呼吸时容易漏气,降低疗效。

口鼻面罩的缺点是死腔较大,发音及咳嗽需脱开呼吸机,呕吐时易发生误吸,当面罩内的压力过大时易发生胃肠胀气;优点是漏气少,血气改善较鼻罩通气快,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推荐使用口鼻罩。

2. 连接
首先要同患者充分交流,消除患者心中恐惧,然后将面罩正确置于患者面部,连接、开动呼吸机,并且固定,尽量确保患者舒适.
五.设置参数:
压力差大小:即吸气压(IPAP)和呼气压(EPAP)之差,差值越大,潮气量越大,反之亦然,这是影响潮气量的最主要因素。

一般初始设置通常为IPAP 8 ~12 cmH2O,EPAP 4 cmH2O;( CPAP,即IPAP = EPAP = 4 ~5 cmH2O),IPAP 一般每次增加2 cmH2O,5 ~6 min 增加1 次,熟练者也可将调节时间缩短至2 ~3 min,每次也可增加至3 ~4 cmH2O,若增加EPAP,则需同步增加IPAP,以保持通气压力的稳定。

总之,要把握「从低到高、逐步调节,病人耐受」的原则。

‚吸气时间:吸气时间越长,压力平台维持时间也越长,充气时
间越长,潮气量也就越大.
1、2、3、4 分别代表不同的压力上升速度,不同压力上升速度,压力平台维持时间也不一样,3 没有压力平台,4 的上升速度过慢,压力只上升到一半,呼吸机已经转为呼气,该压力设定视为无效。

因此一般设定不要慢于200 毫秒,以上具体参考值如下图所示。

ƒ压力上升的速度:在BiPAP 呼吸机中,常规的压力波形皆为方波,其特点是一旦吸气触发,通气压力迅速上升至预设值,流量迅速上升至峰值;随着肺泡内压力的升高,外界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下降,
流量相应下降,表现为递减波。

为满足不同的通气需求,需相应的设置不同的压力上升速度。

如图所示,压力上升速度越快,压力平台维持的时间就越长。

六.病人上机后:注意观察其临床及生理指标
1、体格检查:a、血压、脉搏、呼吸频率、体温b、皮肤颜色、末梢灌注c、是否动用辅助呼吸肌d、有无胸腹矛盾运动
2、实验室检查:a、动脉血气b、胸部X线片c、氧饱和度
三、判断通气效果
治疗后1 ~2 h 可评价NPPV 是否起到辅助通气的作用。

判断标准:(1)气促改善、辅助呼吸肌运动减轻和反常呼吸消失、呼吸频率减慢、血氧饱和度增加及心率改善等;(2)血气标准:PaCO、pH 值和PaO2 改善.
根据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a、审查机器参数设定
b、检查鼻罩大小及佩带情况
c、观察病人是否有耳部不适
d、如有必要可加用湿化器以缓解口鼻干燥、刺激等症状。

给予适当设置,经1-2小时治疗后,无满意好转或病情得不到稳定时,应及时换用其他通气方式。

七.呼吸机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1.呼吸困难症状不改善或加重的常见原因:
精神紧张;吸入氧过低;EPAPi过高,EPAP不够;支持压力不足;
可能存在未发现的禁忌症,如未经引流的气胸;其它非医学因素。

2。

同步不良的常见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漏气过大(病人张口呼吸);机器故障;低氧血症改善不明显的常见原因(EPAP?氧源?氧流量或吸入氧浓度?分泌物?治疗时间?其它措施?)
3。

CO2潴留改善不明显的常见原因:
支持压力?漏气量?EPAP?分泌物?其它治疗?治疗时间.
八.无创呼吸机使用的常见误区梳理
1。

故意增加漏气或放任漏气
漏气会引起患者头面部不适,造成口鼻干燥,也容易引起胃肠胀气,大量漏气可以使呼吸机性能明显下降,可以明显稀释导入的氧浓度,导致氧饱和度下降.
因此,控制漏气对无创通气疗效至关重要,除了排气阀正常漏气外,其他漏气应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临床上部分医务人员为了避免重复呼吸会有意的增加漏气量,实际上大可不必。

国外研究证实只要漏气量超过22 升/分,即370 mL/s,就可以避免重复呼吸,而事实上大部分面罩漏气量都在20 升/分以上,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会出现重复呼吸。

2。

过度湿化
加温湿化的特点是稀释气道分泌物,促进分泌物的排出,但是,由于无创通气保留了上呼吸道的作用,所以不像有创通气那样强调湿化.
相反,过度湿化不仅会造成面罩内大量积水,影响患者舒适度,而且还会影响呼吸机触发,造成潮气量计算错误,最终导致治疗失败.
原则上只要如果面罩有雾气,但是无明显积水,则湿化基本合适。

3。

使用氧饱和度判断通气情况
氧饱和度只反应氧合情况(是否缺氧),但是不能判断通气状况,通常给氧就能很容易纠正氧饱和度,但在通气不足时,就会掩盖通气不足,加重二氧化碳储留,因此判断的金标准还是血气分析的PaCO2。

4. 白天使用,晚上不适用
患者入睡后,由于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呼吸代谢问题会更加严重,通常呼衰或呼衰加重也常发生在夜间,因此呼吸病患者夜间更应该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通常在急性呼衰在头24 小时内,应尽可能不间断使用,慢性呼衰患者同样遵循这样的原则:夜间尽可能使用,白天按需使用.
5。

使用呼吸机时,给低流速氧
COPD 患者应使用低流量吸氧(1 ~3 升/分)以避免二氧化碳潴留,此原则仅仅适合于通气不足或存在通气不足风险的患者,只有通气不足的患者,吸高流量氧才会引起或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当患者在得到有效机械通气支持时,低流量吸氧就不一定合适,此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果患者缺氧,就应该给与较大的氧流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