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其护理对策。
方法:以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月间接诊的不孕症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心理症状水平、婚姻情况和压力主要来源,探讨其护理对策。
结果:研究对象心理症状水平高于国内常模,婚姻满意度和幸福感低于国内常模,而在家庭生活质量方面则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婚姻情况也受到一定影响,其压力来源主要是婚姻,并与疾病本身和传统文化带来的压力相结合,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应从多方面进行。
不孕癥是指婚后或同居一年及以上,有正常性生活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不能怀孕的疾病。
有研究显示,在所有不孕症患者中,男性因素大约占20%左右,女性因素占33%左右,双方因素占35%左右[1]。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孕症给无数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尤其是对于患者和患者的配偶,更是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轻则会导致家庭生活不和谐,重者甚至会造成婚姻关系破裂[2]。
本文以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月间接诊的不孕症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就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相应的护理策略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月间接诊的200例不孕症患者,平均年龄(3
2.11±
3.29)岁,平均不孕不育时间(
4.65±1.11)年,其中原发性不孕不育132例,继发不孕不育68例,在不孕不育原因方面,有89例有排卵障碍,有43例因输卵管因素不孕不育,有20例因子宫因素不孕不育,男性不育24例,双方免疫因素导致不孕不育14例,原因不明的不孕不育10例。
1.2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进行,首先是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使用笔者根据改良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R)自制的《不孕不育症患者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测量。
之后,将对研究对象的婚姻情况进行调查,使用《居民婚姻生活及性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为婚姻满意度、幸福感和家庭生活质量三方面。
在本研究的第三部分,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症状压力根源进行了调查,本调查主要以访谈和开放性问卷方式进行,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类,总结出可能导致患者心理症状成因及压力来源。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各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α=0.05。
2结果
2.1研究对象心理症状情况的调查结果见表1。
表1研究对象心理症状情况的调查结果(x±s)分
人群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
研究对象 2.48±0.67 2.81±0.62 2.54±0.39
国内常模 1.54±0.27 1.63±0.38 1.20±0.41
t值18.40 22.95 33.49
P值0.05
2.3研究对象压力来源的调查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研究对象中,认为压力主要来自于婚姻的有108例,占到了总体的54.00%,另有64例和28例患者的压力主要来源为疾病治疗本身和传统文化,分别占到了总体的32.00%和14.00%。
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患者压力来源都不是单一的,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压力来源。
3讨论
3.1不孕症心理症状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对象在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
这说明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症状水平是高于常规人群的,其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研究对象婚姻满意度和幸福感均低于国内常模(P<0.05)。
研究对象家庭生活质量得分与国内常模无显著差异。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不孕症而给患者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3],而这主要体现在主观情感层面[4]。
在对不孕症患者压力来源的调查中发现,来自婚姻的压力是主要来源,占到了总体的5
4.00%,而将来自疾病治疗本身和传统文化作为主要来源的患者,分别占到了总体的32.00%和14.00%。
超过半数的患者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婚姻,此点可能是因为不孕不育的主要影响对象是家庭生活[5],其中认为爱情不完整、愧对配偶、无法面对父母和家庭生活失落感等是患者日常接触最多的情感之一,所以其产生的压力也最多。
但在疾病治疗本身和传统文化中,本文却出现了与其他研究不同的结果[6]。
3.2不孕症患者心理护理对策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是得知自己患有功能性或器质性不孕不育症时感到的震惊和焦躁[7],之后,是在初期治疗不成功,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而感到伤心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在经历一系列治疗,仍未见好转,且伴有治疗导致的内分泌紊乱等情况时,出现的焦虑与抑郁[8]。
应该认识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9]。
目前,对于不孕症的心理护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疏导、纠正错误概念、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上[10]。
首先,应普及受孕的相关卫生知识,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性教育内容,一些患者对于怀孕的过程并不是十分了解,应向患者介绍正常受孕的过程及常见的不孕不育原因,让患者对于疾病有一个初始的正确的认识,重拾信心。
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此外,要建立患者舒缓压力的通道,定期组
织交流会,让他们有释放压力的机会,同时,在此期间要注意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让患者充分信任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制定诊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以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经济和精力投入。
参考文献
[1] 刘洪,周志红.816例不孕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1.
[2] 劉浩,李国屏,张丽燕,等.家庭功能对不孕妇女心理健康及治疗态度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5):3566-3567.
[3] 李晖,晏春丽,朱姝娟,等.女性不孕症患者羞辱感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27-1629.
[4] 王丽,姜俊怡,任春娥,等.不孕妇女心理健康与不孕年限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医药,2010,50(38):88-89.
[5] 刘浩,李国屏,张丽燕,等.影响不孕妇女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0):3863-3864,3867.
[6] 杨丽,董悦芝.不孕症患者心理情况调查及护理干预措施[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3):600-602.
[7] 李渠,杨钢,冷媚,等.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及其护理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9):1255-1257.
[8] 高蕊,丁雪婧.浅谈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J].西南军医,2013,15(1):99-100.
[9] 蔡群喜,诸溢扬,张蔚卿,等.76对不孕症夫妻生育困难应激来源及应对方式调查[J].护理学报,2012,19(6):70-72.
[10] 蔡英.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5):79-81.
(收稿日期:2013-04-17)(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