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的特征:①未来导向性——即对未来行为结果的预测。
②目标的可变性和目标的实践性——规划目标的实现是渐进的、连续的,确立目标本身的意义在于要转化为实践。
③规划行为由一系列选择所决定;④确定的规划是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反映,是对未来不确定的缓解和抵消;⑤前果后因——规划是先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行为和过程。
⑥规划的实证性和规范性⑦规划对未来的描述需要实证的。
所谓“实证”是指事实是怎样的,它可以通过经验、观察等来检验其真伪,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所有科学理论和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而且要经过其中的验证,规划是对于事物发展状态的描述,它应当具有实证性。
⑧所谓规范性指事物应当怎样,无论这种应当是否具有必然性,它更多地带有价值判断,因此不能以真伪来分,只能以好坏来分。
2、规划的作用:a.宏观调控的手段:土地使用是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城市规划直接规定了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未来发展的可能与前景。
b.城市规划是一种政策和实施政策的工具:城市规划表明了政府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行动框架以及一定地区未来所要采取的行动,同时也表明了政府鼓励怎样的开发和建设行为。
c.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空间构架和演变主体:城市规划建立起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构架,同时限定了城市各项未来建设活动在一个既定的目标和框架内。
3、规划作用的有限度城市规划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城市规划本质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过程的反映,城市发展对于城市规划具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城市规划只是一个适应活动。
②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的权利,不是与生俱来。
它能有多大权力和作用的关键是城市规划体系之外和制度之外因素所决定。
③城市规划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和实现预期的过程,而对未来的认识和预测是有限的,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④历史上城市规划发挥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城市物质空间和土地使用方面,尽管空间和土地使用上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等关系,但并不能直接处理这些关系,更不能取代其他系统对于城市发展发挥的作用。
⑤城市规划不具备最终决定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权利,而是需要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推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4、现代城市规划有哪些发展渊源及其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贡献?英国城市改造、环境建设、美国城市美化运动采取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对城市布局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手法,确立了一种认识—城市建设需要规划。
空想社会主义实践、公共卫生运动等改变了传统城市规划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方式,更注重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其对社会福利、大型住宅、社会活动的组织化以及规划的制度化和政策引导等的考虑具有理论探索的先导意义,启迪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法和体系的完善。
5、如何认识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理论探索对实践产生了效果:1947年英国《城市规划法》确定了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
标志性实践为40年代的大伦敦规划。
6、物质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19世纪后期带形城市理论有轨运输系统最经济、便利和迅速,城市应沿着交通线路绵延建设;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结起来,可以无限延伸,甚至跨越洲际,组成城市网络。
带形城市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并将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19世纪末工业城市理论城市各要素应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市中心、生活区,区内部设有小学、服务设施、疗养院及医疗机构、工业区、火车站;各区之间有绿带分隔。
各功能区之间留有空地,为城市各功能区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主张应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完成市政和交通工程。
19世纪末田园城市理论中心城市出现了卫生、住房、环境恶化等问题,一般归因于人口的聚集而导致的,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城市规划以解决城市问题为目的,田园城市理论应运而生。
20s 卫星城市理论1922年在《卫星城市的建设》中雷蒙•翁温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概念。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特殊派生物。
30s光明的城市传统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越来越拥挤,功能已腐朽,需要改造、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可以用建造高层建筑、提高密度来解决人口拥挤问题,腾出很高比例空地作为绿地或活动场地。
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中心区的建筑密度和就业密度,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建立一个新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30s 雅典宪章现代城市必须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方面协调发展,并保持各方面之间的平衡;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应把城市最好的用地作为居住区;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应尽量减少,同时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绿带和缓冲地带隔离;增加城市绿地和空地,建造公园、运动场、儿童游戏场,保留优美的自然风景地带,供居民游憩;街道系统应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区分和设计。
40s 大伦敦规划单中心、同心圆封闭系统结构。
规划有四个圈层。
内圈控制工业、改造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限制居住人口密度;绿带圈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外圈建设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
40s 新城建设(第一代)比较接近“田园城市”概念。
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量;新城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人口密度较低;按邻里单位原则组织居住区,邻里单位之间既保持绿化隔离又彼此有联系;功能分区明显,工业集中布置,与居住区隔离。
50s的昌迪加尔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形而上的代表;形式理性主义色彩;无视具体地点、具体人文背景,是功能理性主义、形式理性主义失败的案例。
7、物质空间规划的缺陷和不足物质空间规划对未来预测的方法又不够科学,偏重于设计者的主观想象,面对城市中存在的经济、政策、文化、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价值观等非物质的内容,这种规划的合理性是非常有限的。
8、导致物质空间规划的主要原因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城市建筑运动紧密结合的。
城市规划早期的主要成就也大多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作品。
城市规划师大都是学过建筑空间教育的,主要任务都是研究空间,规划师的教育背景决定了其受建筑学思维方法的定势影响和对物质空间的热衷。
9、西方上个世纪中叶对物质空间规划进行了反思,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主体仍然是物质空间规划模式,对此有何评述。
10.城市空间社会结构三大经典模型及基本主张心圆理论 20s伯吉斯提出同心圆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发展呈放射状。
由于城市里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向心力、离心力、专门化等的共同作用,导致产生了空间分离。
各地带间不断地侵入与接替,使城市从中心向外围呈环状扩张侵蚀。
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30s 城市住宅分布呈现九种倾向,在这些倾向的作用下城市空间地域的扩散呈扇形分布,其主要原因:工厂区的分布一般接近水源,并沿铁路线发展,分布表现出由核心向外扇形发散的特征;城市发展从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阻力最小的方向扩张。
临近工厂区地价低,逐渐成为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区,此外城郊村落和城市废弃地等也是低收入居住地;中等收入阶层一般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位于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夹层;高收入阶层为满足优质的环境需求,往往住在远离工业区、地价较高、地势较高的地段;多核心论(muitiple-nucle theory)40s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 D. Harris)和厄尔曼(E. L. Ullman).城市的土地利用是环绕几个分立的核心成长。
分立的核心通过行业的集聚形成功能区.各个功能区会由于集聚利益、区位利益、扩散利益和土地价格等因素在特定地域中彼此强化,否则相互远离,导致不同职能机构在空间位置上的集结或分离,从而形成多核心现象。
11、社会文化论的影响社会文化论的规划以不同的视野重新审视城市问题,但对城市规划实践作用和影响很小,且与物质空间决定论相似,社会文化论的探索也没有走出寻找城市物质形态终极状态的思维模式。
其所强调的都市生活意义,即由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而形成的城市生活,影响了城市规划理论逻辑基础的确立——“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马丘比丘宪章)。
12、系统规划思想的基本特征;①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对城市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复杂而丰富的相互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②城市是不同区域位置的功能活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系统,一个局部所发生的变化将引起其他局部的相应变化。
③系统理论重点在功能活动、城市活力和变化上,提出需要有更强适应性的、灵活的规划。
④将城镇规划看作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情形下持续地监视、分析、干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城市或城镇理想的未来形态制定一劳永逸的蓝图。
⑤把城市(或其他分散的区域)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功能活动系统,应当从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来考察城市,而不仅仅是从物质空间和美学方面研究城市。
13、芝加哥交通规划的基本方法建立一个地理数据库。
将规划研究的地区用正方形网格覆盖整个区域,每一个平方网格是数据收集基本单元。
每个网格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与经济信息两个方面。
人口包括房屋单元数量、类型、居民人数、人口年龄结构、家庭收入、拥有汽车数量等。
经济信息包括该地区不同行业的职员数、零售业、批发业、加工业、办公业以及其他营业活动的建筑面积和土地面积a、出行产生估计。
b、出行分布估计c、模型划分估计。
d、出行安排14、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影响1、从结构和制度层面研究;主要研究城市的工作运转,通过对城市内部工作运转的研究探讨城市空间形成、运行的原因与机制,研究出发点是从阶级斗争、资本积累两方面以及两者结合组成的国家体系在城市事物中的情况。
2、影响:反映了70年代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深入到了制度层面,进入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本质分析与批判。
城市规划思想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问题的关注是必要的,但越来越广泛、普遍和深入的关注会使城市规划更加千头万绪而无所适从,规划变得毫无意义。
15、后现代城市规划思维特征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2、现代主义追求城市规划发展的逻辑理性,讲求真实、秩序明晰等理性主义特征。
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城市的空间形式是含混的、多边的,不是因果关系式的直线性思维所能够把握的。
3.反叛理性的后现代规划思维摈弃逻辑思维的规划过程,强调启发式、探寻式方法,强调规划师应做到“自我消除”,努力避免将个人的主观价值与逻辑判断影响到具体的规划设计之中。
4.主张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5具有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16、后工业社会发展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影响①对多元性的重视城市规划思想认识到社会构成的复杂、多元,承认规划的背景环境是一个多元世界,其中存在许多目标各异的利益团体,并导致了空间过程的复杂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