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纲考点宋元的政治制度(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3)王安石变法*。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宋至元朝君主专制下的中枢机构不断革新,相权逐步削弱;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强化,基本奠定了后世的地方行政区划。

历史解释宋代尚未完成全国的统一,但中央与地方机构增多,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记载论证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宋元时期政治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

家国情怀从宋元政治统治的加强,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爱国情怀。

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考点二 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三 选修部分:王安石变法(选修1)1.背景(1)必要性⎩⎨⎧①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②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财政入不敷出,成积贫局面。

③军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2)可能性⎩⎨⎧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内容兵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4.评价(1)积贫局面的改变⎩⎨⎧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①节省了军费开支。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5.历史教训(1)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知识归纳——宋元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1)中枢权力机构——军政财权分离,分散相权(二府三司制)(2)地方管理制度——宋代地方军政财权分离,相互牵制(禁军、知州、通判、转运使);元代加强中央集权(行中书省)(3)治国策略:文官政治,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4)选官用人制度:完善科举制度(糊名法等)。

史学论点——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刻制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官的权利,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

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

教材补充——回避制度中国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

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可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史者观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

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1)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不强,在抵抗外族入侵时居于弱势;(2)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造成“冗官”“冗费”现象。

重要观点——宋朝叠层政治架构的形成宋朝注重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

(1)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

(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重要概念——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

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

(2)犬牙交错: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考法1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宋元君主专制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1】(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立意深远让考生理解中国古代具有重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

视角独特经筵、经史讲读制度与帝王政治行为的关系。

素养彰显题在书外,理亦在书外,意在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正确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

解析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

“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

从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史论链接]论点1从时空观念角度分析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论点2从历史解释角度归纳汉至宋元君主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1)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

(3)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对点训练]1.(命题点1: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

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

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

宋太祖的这些举动()A.导致宰相制度名存实亡B.体现君主防范宰相擅权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答案 B2.(命题点2:宋代科举制的创新)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体现地域差异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D.确保公平公正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欧阳修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该唯才是举,统一选拔的标准,故选C项。

由材料可知科举制不体现地域的差异,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是强调在科举考试中是平等的,排除B 项;据材料可知欧阳修的主张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但不能确保公平公正,排除D 项。

答案 C考法2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宋元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2】(2019·全国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情境新颖命题运用教材外的募兵制的有关历史阐释为载体,具有情境新颖的特点。

历史解释从历史解释角度阐述了北宋募兵制的实施对当时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考生通过现象看其本质的能力。

呼应热点从制度创新和自信角度考查历史上制度创新对加强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经验教训的借鉴和启示。

解析北宋实行募兵制,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正确。

答案 A[史论链接]论点1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创新的特点(1)中央体制: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始终围绕着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而演变。

(2)地方制度:宋代设知州、通判,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地方无权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宋元时期基本完成了对地方管理制度的变革,为明清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3)文官政治:宋代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

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

“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影响深远。

论点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宋代官僚制度完善的表现(1)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