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讨论:在高硅铝比区域内 , (1)随着碱度的降低,胶凝时间增加。 (2)按Na+,K+,Cs+的顺序,有效正电 场强度依次降低,其“桥联”胶凝作用也 依次减弱,因而其胶凝时间依次增加。 因为在高硅铝比条件下,开始时硅酸 根的聚合态就较高,分子量较大,随着缩 聚反应进行,分子量逐渐增加。
五、阳离子的模板效应
正电四面体模型比较圆满地回答了直接 法合成ZSM-5型沸石模板效应的问题。 在直接法合成的样品中,Na+离子有两种 情况:在每个单位晶胞中有4个Na+离子 起模板作用,它们位于孔道交叉点上, 不容易被H+离子所交换;其余的Na+则起 平衡铝氧四面体所造成的负电荷作用, 容易被H+离子所交换。
H2O分子与Na+离子的结合以及H2O分 子之间的氢键缔合形成了正电四面体集 团,可作为ZSM-5型沸石生成的模板剂 。 -使用氟化钠时,F 离子在缔合中起到 了促进作用。正是由于无机物在形成四 面体集团时能力较低,故直接法合成的 ZSM-5型沸石硅铝比比较低,生成相区 也窄得多。
一、固相转变机理
固相转变机理(固相机理)认为,在 晶化过程中既没有凝胶固相的溶解,也没 有液相直接参与沸石的成核与晶体生长。 在凝胶固相中,由于硅铝酸盐骨架缩聚、 重排,而导致了沸石的成核和晶体的生长 。
固相转变机理图
当各种原料混合后,硅酸根与铝酸 根聚合生成硅铝酸盐初始凝胶。与此同 时,虽然也产生凝胶间液相,但是液相 部分不参加晶化,并且液相在整个晶化 过程中恒定不变。初始凝胶在OH-离子 的作用下解聚重排,形成某些沸石所需 要的初级结构单元。这些初级结构单元 围绕水合阳离子重排构成多面体,这些 多面体在进一步聚合、连接、形成沸石 晶体。
图1
图2
S. P. 基础上 提出了两种硅铝酸盐缩聚反应机理: 机理1(如下图):五配位中间体机理(碱延迟机理) :在低的硅铝比(Si/Al<6),开始时,Al(OH )4-和带负电荷不太高的单态硅氧四面体反应, 生成五配位的中间体(Al*),带负电荷的五配 位中间体(Al*)被阳离子吸引并且围绕M+进行 缩聚反应,生成共价型的复杂离子,然后继续 反应生成凝胶骨架。机理1主要发生在低硅铝比 的条件下,因为这种条件下存在大量的Al(OH)4。
三、双相转变机理
• 近年来,国内外有人提出双相转变机理, 认为沸石晶化的固相转变都是存在的。它 们可以分别发生在两种反应体系中,也可 以同时在一个体系中发生。
四、液相中硅酸根与铝酸根离子的 聚合反应
S. P. Dent Glasser 等人认为,存在着两种 形式的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的结合形 式,第一种是共价型的(图1:Q1,Q2 ,Q3,Q4),第二种是五配位中间体型 ,它的反应如图2。
构成这类模板剂的物质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模板剂本身具有正电四面体结构 。如TPA+等,另一类是以Na+离子作为 中心体,其他有机分子或无机分子与Na+ 离子构成正电四面体。正电中心位于 ZSM-5型沸石孔道交叉点上,而四个支 链伸向各孔道。前一类正电四面体是模 板剂本身所固有的,其模板剂作用最佳 ,后一类正电四面体是在反应体系中形 成的,其稳定性差,模板作用不如前者 。
二、液相转变机理
Kerr和Ciric等从A型分子筛的研究中 提出液相机理,认为沸石晶体是从溶液中 生长的,初始凝胶至少是部分的溶解到溶 液中,形成溶液中活性的硅酸根和铝酸根 离子,它们又进一步连接,构成沸石晶体 的结构单元,并且逐步形成沸石晶体。
Zhdanov等人详细论述了液相机理 ,并用实验事实加以证明。它们认为: 沸石晶核是在液相中或在凝胶的界面上 形成的,晶核生长消耗溶液中的硅酸根 水合离子,溶液提供了沸石晶体生长所 需的可溶结构单元,晶化过程中液相组 分的消耗导致了凝胶固相的继续溶解。
硅铝酸盐沸石分子筛一般在碱性条件下合成。 向反应体系中引入OH--离子的同时必然要引入 相应的阳离子。阳离子在硅铝酸根的缩聚反应 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对硅酸根或硅铝酸根的 胶体化学性质以及对沸石骨架结构的形成都有 重要影响,这称之为模板作用。这种作用主要 来源于阳离子的正电性,阳离子的大小和几何 构型。
成核和晶体生长消耗了液相中的硅铝酸根 离子,并引起无定形凝胶的继续溶解。由 于沸石晶体的溶解度小于无定形凝胶的溶 解度,其结果是凝胶的完全溶解,沸石晶 体的完全生长。
1977年Angell等人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 了A型沸石生成过程,从中得出了A型沸石 的生成属于液相转变的结论。这种液相转 化分三步: (1)初级硅铝酸盐凝胶的生成。 (2)次级硅铝酸盐凝胶的生成。 (3)次级凝胶的晶化。
沸石分子筛生成机理
蒋尚
沸石的生成涉及到硅酸根与铝酸根的 缩聚反应;溶胶的形成、结构和转变,凝 胶的生成和结构;沸石的成核,沸石的晶 体生长;以及硅铝酸根的聚合态和结构; 硅铝酸根的结构;亚稳相的性质和转变等 。沸石分子筛生成机理的研究必然会促进 开发新的分子筛以及对特定结构、性能的 新型分子筛进行设计合成等。
机理2:阳离子“桥联”胶凝机理: 在水溶液中 ,碱金属阳离子与水形成水合阳离子。由于这 种水合作用不十分强,水分子往往可以被带负 电的复杂硅铝酸根离子或硅酸根离子所取代, 然后这些硅铝酸根或硅酸根围绕着阳离子进一 步缩聚。阳离子起到了“桥联”的作用。机理2 主要发生在高硅铝比的条件下,并要求有适当 聚合态的硅铝酸跟或硅酸根存在。聚合度太高 的硅铝酸根或硅酸根难于取代阳离子周围的水 分子,这是必须解离成合适的较低的聚合态。
人们用多种有机化合物作为模板剂,如直链型 的醇类或胺类有机物等作为模板剂,甚至有人 用直接法(不加有机模板剂,单纯含Na+的体 系)合成了ZSM-5沸石。这些形状、大小、电 荷各不相同的有机分子或无机分子为什么能起 到模板剂的作用呢? 围绕这些问题徐如人、宋天佑等进行详细 研究,提出了合成ZSM-5型沸石的模板剂模型 -–正电四面体模板剂模型。
讨论: (1) Al(OH)4- 只能和负电荷不太高的单态硅氧 四面体反应,若碱浓度增加,单态硅氧四面体的 负电荷增加,不利于生成五配位中间体(Al*) 的反应进行。 (2)由于五配位中间体(Al*)带负电荷,当(Al* )围绕M+进行缩聚反应时,要求M+离子具有适 合的体积。在碱金属离子中,K+离子的体积最适 合,因而含钾的硅酸盐体系的胶凝最快。 (3)按机理1反应的体系,主要是含有Al(OH)4和单态的硅氧四面体,其分子量较小,随着反应 进行生成相当数量的五配位中间体(Al*),( Al*)之间可以很快反应生成共价型的复杂离子 ,分子量聚增。
谢谢!
原料混合后,首先生成初始的硅铝酸 盐凝胶,这种凝胶是高浓度条件下形成的 ,其形成速度很快,因此是无序状态的, 但这种凝胶中可能含有某些简单的初级结 构单元,如:四元环,六元环等。这种凝 胶和液相建立了溶解平衡。硅铝酸根离子 的溶度积依赖于凝胶的结构和温度,当升 温晶化时,建立起新的凝胶和溶液的平衡 ,液相中硅铝酸根浓度的增加导致晶核的 形成,相继为晶体的生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