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积极推进“两个创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近几年,“乡村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产品迅速成长,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风潮,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流涌动,顺势而为。
这几年,**的乡村旅游也呈快速发展势头。
汤池、香泉、中庙、半汤等重点旅游乡镇创建步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涌现了30多个“农家乐”经营点。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业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起步殊为不易,发展任务更重。
**乡村旅游才刚刚破题,其总体规模、质量水平、综合效益、社会贡献等还不高。
下一步,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强化发展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从哪些方面入手积极寻求突破,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
要认得上:乡村旅游大有可为认识决定行动。
乡村旅游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人们对其认识普遍不足,不少人只把它看作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补充,视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配角。
因而,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抓乡村旅游开发劲头不大,这就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效不够显著。
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乡村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
所谓乡村旅游,就是以广褒的农村为平台,以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回归自然等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通俗地说,就是“赏农村景、采农村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乡村旅游。
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的时代,那些久居都市的城里人,面对人口密集、产业聚集、空间狭小、喧嚣纷乱的生活环境,经常感到身心俱疲。
为了放松身心,他们纷纷以旅游的方式,从拥挤的城市抽身而出,来到乡村,回归自然。
于是,乡村旅游热应运而生。
当前,全球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进程不可逆转,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
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起步很早,已有百年历史,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
相对来说,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实施较晚,乡村旅游起步也迟,但发展势头却很猛,数年之间已经渐起风潮。
国家有关部门顺应这一趋势,及时采取了一些推进措施,如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XX年又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近日,国家旅游局决定XX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
第二,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定位的要求。
推动旅游业持续深入发展,需要有精准的目标定位。
对此,我们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十一五”前期,我市的旅游发展定位是建成“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我市建成安徽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基地”。
这一定位,核心在“休闲”,突出的是体验性。
我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的变化,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资源优劣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准确把握。
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不仅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克服我市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独占性不强、布局较为零散的劣势。
我市濒江抱湖、山水相间的田园风光,地处江淮之间、兼具南北风貌的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湖上渔家、现代农业并存的生产方式,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一湖三泉”,非常适合开发休闲度假项目,十分有利于建设休闲度假基地。
为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几年来,我们一手抓“龙头”,搞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手抓“龙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全市各地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迅速建成了金孔雀度假中心、香泉湖国际度假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了中庙姥山岛、如山湖国家小球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项目;同时,积极开展重点旅游镇创建和农家乐旅游,开创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视察安徽时强调,要“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对此,我们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深刻加以领会。
乡村旅游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地方特色农业品种的挖掘,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推动了第三产业,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互动。
旅游的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使城乡产业发展互为依存,有机融合,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走向文明富裕。
可以说,乡村旅游的直接受益者是当地的农村居民,它是提升地方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更是富裕农民的一个希望产业。
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对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此次金融危机给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因产品类型、目标市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长途商务旅游等高端市场受影响最大,对短途观光旅游等低端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受此影响,乡村旅游必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我们欣喜地看到,为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必将大大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将实施“国民休闲计划”,这又会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
自XX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执行带薪休假制度,城市工薪阶层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休闲度假将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必修课”,这就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更多的客源。
同时,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小、门槛低,随着一批有见识、有头脑、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将有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并迅速掀起新一轮开发热潮。
总之,要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旅游潮不会只是一次大潮,乡村旅游热也不仅仅是一时之热,而是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乡村旅游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一个低端产品,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系列;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而且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要抓得准:突出两个重点推进两个创建思路决定出路。
对乡村旅游,我们不仅要认得上,更要抓得准。
就我市来说,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紧紧抓住“两个重点”,不断深化“两个创建”活动,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旅游乃至**大旅游业全面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XX年以来,我们对汤池、香泉、半汤、中庙四个重点旅游镇,进行了为期一年多时间的集中整治建设。
截止XX年10月份,四个镇共投入整治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改造镇内和通往景区道路30公里,对4790米长的街道两侧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新增绿化面积3.96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614盏,新铺人行道近6万平方米,实施强弱电下地8120米,整治河渠1030米,改造旅游公厕14座,新建广场2.53万平方米,建成旅馆30余家、餐饮店70多家、旅游购物点14家、旅客接待中心1座。
通过大规模的整治建设,目前四个重点镇的镇容镇貌大为改观、服务设施明显完善、旅游氛围更加浓厚,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鼓励和扶持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近两年全市投资1亿元,使得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经营点达30多家,其中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3家,带动5000多农民就业,实现旅游收入、接待游客量均占全市旅游业的10%以上。
我市农家乐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如以无为海平山庄为代表的娱乐型农家乐,以含山喜相逢农庄为代表的美食型农家乐,以庐江桦柏山庄为代表的度假型农家乐、以居巢区精华山庄为代表的生态型农家乐等。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重点旅游乡镇的总体规划建设水平还较低,整治建设的标准也不高,旅游服务设施仍不健全,景区功能配套很不完善;农家乐项目也存在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内涵不足、特色不显等突出问题。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突出两个重点、开展两个创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旅游乡镇创建上,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每次确定1-2个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开发较好、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为创建对象,通过2-3年努力,在全市形成10个左右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备、旅游氛围浓厚、省内知名的旅游乡镇。
在农家乐创建上,各县区要选择几个自然生态良好、距离大中城市较近、有一定农家乐基础的区域,作为农家乐创建载体,通过2-3年发展,使每个县区都能形成1-2个特色较为明显、功能较为齐全的农家乐示范区。
在开展“两个创建”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坚持市场导向和强化自身特色的关系。
以市场为导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产品的不二法则。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包括“两个创建”工作,都要遵循这一基本法则。
但是,具体到一个镇、一个农家乐项目,要防止把“市场导向”简单化、教条化。
特色,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号召力。
旅游乡镇、农家乐的特色,来源于其独特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乡村韵味,甚至来自于原住民独特的秉性、经营者独特的个性。
我们在“两个创建”中讲市场导向,一定要把以强化自身特色为前提,在市场上众多的旅游产品类型中,找到最能凸显自身特色的那一种,切不可盲目跟风,什么热上什么,掉进“同质化”的陷阱。
必须谨记,搞乡村旅游,不要最热,只要最适合。
二要正确处理缩小城乡差距和体现城乡差别的关系。
开展“两个创建”,发展乡村旅游,根本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别,是乡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离开这些差别,也就没有乡村旅游。
而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大量城市人来到乡村,他们优裕的财富、强势的文化,都会对农村人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之由羡慕、向往而模仿、靠拢,甚至全面效仿,结果搞出一些“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东西,反而失去对城市旅游者的吸引力。
因此,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必须注意体现城乡差别。
当然,我们强调体现的城乡差别,决不是保护落后、容忍愚昧,更不是要人为地保留城乡差距,而是要在特定的区域内、具体的项目上,在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的日常经营中,注意把那些具有本地特色、体现城乡差别的东西,有意识地保持好、开发好、利用好,着力打造对都市消费者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三要正确处理保持原始风貌和推动与时俱进的关系。
乡村性、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
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就是为了充分领略乡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满足回归自然、求知、怀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