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案
第一讲犯罪心理学概述
一、犯罪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好犯罪心理学,应当着重把握以下问题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心理因素总称,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内在起因。
2、犯罪行为---指行为人在一定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违反刑法的和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包括故意和过失行为,作为和不作为等
3、两者的联系
①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②了解犯罪行为是了解犯罪心理的前提和先导
③犯罪行为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所决定
4、两者的区别
①内在性和外显性
②相对犯立性与依存性
③形成状态的时间有先后性
④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及其结果关系的复杂性
(二)犯罪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三)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犯罪人及其密切关系的相关人员
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员、虞犯、两劳人员、揭露和惩治犯罪的人员、监管矫正罪犯的人员;
(二)犯罪心理主要研究课题
1、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2、犯罪的心理机制
3、犯罪心理结构
4、犯罪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特征
6、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和矫正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重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二)是一门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交叉的学科
(三)是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
(四)、是一门或然性科学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一)任务—就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心理科学理论,
研究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预防、揭露和惩治犯罪提供心理学对策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服务。
(二)、作用
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
2、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工作水平
4、有助于提高改造成罪犯的质量
五、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对可能或者已经是犯罪的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等外部表现去了解犯罪心理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客观观察法、自我观测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心理测验法
(五)归因法
(六)、案例分析法
(七)经验总结法
六、犯罪心理学发展概况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发展的概况
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产生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①心理学科的独立产生。
1879年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近代心理学,为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②犯罪心理学产生的两个源流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即十九世纪后期德国、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对犯罪学进行实证研究。
如
A、被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于1872年出版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
B、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家、法学家龙勃罗索于1876年出版了《犯罪人论》,提出了天生犯罪人思想
C、意大利的法学家菲利于1884年出版了《犯罪社会学》D、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于1897年出版《犯罪心理学》一书,首次提出运用人格问题来研究犯罪心理问题。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主要是从传统心理学工作进所进行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开始进行研究的。
如:。
A、智力测验创始人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尔1900
年发表《被暗示性》著作,B、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于1902年发表《供述心理学论文集》,C、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于1908年发表《在证人席上》,主要是对有关供述和证据进行可靠性研究。
D、美国心理学家戈达德修订比尔的智力测验法,于1912年用于测查违法犯罪人员,发现大部分罪犯都有智力缺陷。
但上述两种源流,只是从犯罪及犯罪人的理论,去验证普通心理中影响感知、记忆因素的问题,或者用智力测验普通人与违法犯罪人的区别,没有将犯罪心理学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际心理科学进行繁荣时期,犯罪心理学才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不仅注重对犯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研究,而且拓展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供述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矫治心理学等学科,使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
①有关犯罪原因研究。
即将人格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及其方法用于研究犯罪心理学。
如著名意大利法学家汉尼拨在上个世纪70年代认为:犯罪的基本原因是人格特质引起的;认识不成熟会形挫折,再形成反社会机制;必须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这些犯罪人的人格特质,即不是来自遗传的稳定素质,而是来自特殊的人际作用,情感因素、生活水平降低、人类攻击与暴力影响,
母爱被剥夺,智力缺陷、社会环境、学习等因素
②犯罪动机。
班克斯等研究发现,犯罪动机包括不劳而获,迅速致富,进行犯罪而不受处罚,父母对子女没有权威,也有人认为,人们缺乏宗教信仰、战争结果、前途未卜。
韦斯特和法林顿则认为未成年人有获利动机,寻求享乐和追求刺激等
③犯罪决策。
意大利著名学者萨维尼认为:越轨行为并不是仅仅是一定社会心理条件和原因简单的自动副产品,它也表现为个人一种选择,个人根据一定目标计划内自已的行动,确定情境,自已找理由和将自已行为合理化。
科尼什和克拉克提出一种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经过理智选择后的行为,犯罪人在犯罪决策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犯罪的机会、从犯罪中所得到的利益以及犯罪行为将要付出的代价等因素进行权衡。
卡逻尔认为决定实施犯罪的过程,是一个对制止犯罪的因素和犯罪机会评价的过程,且往往会在犯罪获益必然性、获益的数量、惩罚的必然性、惩罚的严厉程式度中只考虑某一种因素。
④犯罪预测。
二战后法林顿研究归纳了预测犯罪最有效的六大因素:早年的吵闹、不诚实、攻击或反社会行为;有有害的子女教育方式;犯罪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破裂家庭;社会剥夺;教育的失败等。
当代韦斯特和法林顿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预测研究,编著了《犯罪学中的预测》一书(1985
年)
⑤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
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未成年人犯罪的大量增加,不少学者开始注重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研究。
赫希1969年提出了社会控制理论;弗理戴和哈格1976年提出了社会整合理论;达斯奇1985年提出了情境因素整合论。
遂后,意大利的班丁和盖蒂1972年开始研究家庭动力学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瑞典学者戈德史密斯、斯拉法斯特和尼尔森1989年研究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探讨了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1976年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对未成年犯罪的适用性。
⑥犯罪精神病理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精神病理学得到的重视和研究。
如梅德尼克和克里斯琴森1977年编著《犯罪行为的生物社会基础》;尢德尔1978年编著的〈攻击的神经心理学〉;梅德里克等1987年编著〈犯罪原因,新的生物学探讨〉;莫菲特和梅德尼克勤克1988年合著〈对犯罪原因的生物学贡献〉;雷恩1993年编著〈犯罪精神病理学:作为一种临床障碍的犯罪行为〉等。
(二)我国古代犯罪心理思想
1、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思想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贫穷是犯罪的原因(如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耻辱”);另一观点则认为富裕是导致犯罪的
原因(如老子认为饱暧思淫欲,应常使民无知无欲)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即人之初,性本善或恶。
③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提出:身教重于言教;重视家庭、社会交往以及早期教育的预防功能;重视刑罚和教化的预防功能;修身自强。
①注意在讯问中观察犯罪人的心理反应。
即五声听讼
②强调严格按照犯罪心理主观恶性状况定罪量刑。
③强调司法官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1、起步迟,20世纪初,犯罪心理学才传入我国
2、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对此研究较为繁荣
3、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
4、从上个世纪90年年代才开始逐步走向研究繁荣。
(四)我国犯罪心理研究方向
1、在刑事一体化视野中开展犯罪心理学研究
2、开展犯罪心理学方法有关研究
3、总结回顾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几次争鸣的意义
4、加强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5、以应用为本,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进行研究
6、加强对现实犯罪的心理学研究
7、加强对刑事侦查心理的研究
8、加强对犯罪心理矫治的研究
9、加强对犯罪心理的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