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一、名词解释1、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行工程的建设。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
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等。
2、马尔萨斯陷阱18世纪之前,社会必须有75%-8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劳动者平均食物产量除自己消费外,只有20%-30%的剩余,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物质产品呈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生活水平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开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
3、城市化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1)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2)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并且日益提高的过程。
4、价格革命在新大陆被开发以前,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曾因硬币的缺乏陷入窘境。
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贵金属矿之后,将大量的金银送回西班牙,又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购买商品,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贵金属从西班牙向欧洲其他国家扩散。
大量廉价金银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张。
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5、分料到户制分料到户制是家庭工业与市场结合的一种形式。
商人向生产者提供原料,委托加工,包买产品,同时给他们工资。
商人通过原料与成品两个环节,进行产品质量监督,开始涉入生产管理。
6、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导致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使欧洲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在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上。
7、普鲁士道路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8、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
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
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
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9、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应用以及工厂制的产生是工业革命的标志。
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
它使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生巨大变化。
它同时对英国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10、日耳曼制度日耳曼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氏族公社所有制,这个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农民表现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占有者。
公有地只是个人财产的补充,它没经过发达的奴隶制,直接进入封建制。
11、分封制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或国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12、封建领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领主经济建立于西周,是指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以封地的形式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把属于自己的封地分封给下一级贵族,下一级贵族再分封给下一级,以此类推。
依照宗法制规定,他们一般将这些土地世代相传,使被封赐的土地成为各级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
于是,土地所有的等级结构形成以天子为首的封建土地所有者阶级。
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即成为固定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也就是农奴。
这就是封建领主制经济。
13、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14、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15、封建行会旧时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
有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
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时,为了调整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起采组成行会,这种行会带有地域和行业两重性。
行会产生于隋唐。
唐代工商业组织大都称“行”,源于街巷上的贩卖摊商,往往一条街上开设的都是同类的店铺,故称“行”,如“织锦行”、“金银行”等。
到了宋代,行会组织更加发展。
北宋汴京、南宋临安行会多达数十家,入行者百千人。
明清以后,行会进一步发展到会馆、公所。
组织也更为严密,订有行规、业规、帮规等制度,形成一种垄断势力。
清末期日益衰落。
16、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7、雇佣制大农场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在经历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之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
土地集中的结果,一方面是大农场数目增加,一方面是小农迅速地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
雇佣制在农业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18、集中的工场手工业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
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二、简答题1、简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城市对工业化提供的促进作用:(1)城市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化的费用。
城市将生产、服务、居住、消费等集中在同一个地域,有效的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的效益;减少了企业之间的运输费用和信息费用;缩短了生产和消费的距离;城市中的工业可以摆脱或减少受自然界直接支配的状态,使生产能够连续进行。
(2)城市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各种就业机会、高收入机会、受教育机会等。
工业城市对工业化的阻碍作用:(1)城市化的费用挤占了发展生产的支出:食物、建筑设备、组织协调等,阻碍了相对有限的资源流入生产部门。
(2)人口过度集中于城市,意味着不充分就业和经济总体生产率的低下(3)造成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建设费用同时上升。
由于人口迁入城市的速度和规模快于经济发展,进入城市的劳动力不能完全被工业吸收,没有实现就业结构的根本变化,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欧洲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的作用一是为技术革命准备条件。
工场手工业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
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秘密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劳动协作、共同利用固定资本设备上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是培养企业家和近代产业工人。
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们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工场主,特别是来自小工场主,他们根据市场变化,抓住技术革新带来的机会,采用新机器、新生产方式,逐渐将小工场发展成大企业。
在工场中劳动的工人成为近代工业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3、简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1)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
土地是共同体的基础和财产。
亚细亚土地所有制是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的公有制,或公社占有制,绝不尊重土地的私有制。
(2)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
村社不仅是亚细亚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而且是基层行政组织,负担者组织缴纳贡赋、组织各种徭役等任务。
(3)农村公社制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决定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自然的宗法血缘关系。
在公社内部,单个的人同自己的家庭一起,独立的在分配给他的份地上劳动,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才能把自己看作所有者或占有者。
4、简述封建行会的发展和对工商业的影响行会的产生是为了职业方面的便利和监视他人的经营行为,起到“产业集聚”的功效,更是为了团结起来抵抗封建主势力的压迫的目的。
它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职能:作为经济组织,行会使小手工生产者在自然经济下能够维持其地位,进行正常的再生产。
它在生产规模、生产过程、价格、市场等方面作出规定;作为政治组织,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机构组织,有严格的纪律;作为社会组织,它往往建立互助基金,举办慈善事业,扶贫济困。
它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倾向:平均主义,小生产者享有机会均等;反对自由竞争,形成无形垄断。
它规定产品原材料的采购治理质量和数量,规定工作场所的规模,劳动人数和工作时间,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规定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数量。
行会的作用:在市场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保持行会经济稳定与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行会的反作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限制与阻碍:封建行会的日益封闭导致它的落后性明显。
5、为什么说13—14世纪是欧洲商业革命的临界点?商业发展到13—14世纪,显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特点:①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世界形成几大贸易区,其中欧洲贸易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这是商业变革的内在需求。
②竞争制度的安排。
外部环境成熟,各城市采取鼓励商业的政策,在吸收罗马法的基础上,各地形成了商法、城市法和海商法。
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法律不仅在不同地区得到认可,而且使提供保护的城市贵族认识到为商人提供城市和贸易区外的保护能得到更大的潜在利益,竞争制度的供求机制发挥作用。
③商业技巧的创新。
钱币业独立,成为金融业的先驱,“记账和划账”的结算制度成型,出现汇票,便于转让和流通,保险业也初现端倪,各种条件齐备。
6、简述早期重商主义观点和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的手段,禁止货币的输出,在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
制定严酷的法令,禁止货币输往国外。
晚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往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
为了保证出超,实行关税保护和鼓励本国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①相同点: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②不同点: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的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
晚期重商主义者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
7、简述罗马帝国衰退的原因第一,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
第二,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
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