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1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1


Vmax
定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
酶浓度成正比。 意义:Vmax=K3 [E] 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可从Vmax计算 酶的 转换数(turnover number),即动力学常数K3。
酶的转换数
定义 — 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 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 子数。 意义 — 可用来比较每单位酶的催化能力。
双底物双产物反应
A+B P+Q
双底物双产物的反应按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两大类 :
有序反应 (orderd reactions)
序列反应 (sequential reactions)
双底物 双产物的反应 乒乓反应 (ping pong reactions) 随机反应 (random reactions)

二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的二次方(或两种物 质浓度的乘积)成正比,t1/2=1/ka,半衰期 与反应物初浓度成反比,即初浓度越大半衰的影响, 并加以定量的阐述。
影响因素包括有
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 抑制剂、激活剂等。
※ 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
(三)利用作图法对Km值与Vmax值的测定
(1)v对[S]作图
V=
Vm [S]
Km+[S]
双倒数作图法
1 1 ~ [S] v
V=
Vmax [S] Km+[S]
1 v
(1)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作图法) 米氏方程两边取倒数:
V=
1
Vm [S] Km+[S] Km+[S]
1.0


Km(mmol/L) 25 23 28
H 2O2 尿素 蔗糖
棉子糖
谷氨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 谷氨酸 α-酮戊二酸 丙酮酸
350
0.12 2.0 0.017
(5)已知某酶的Km值可以计算出在某一底物浓度 时反应速率相当于vmax的百分率
[S] 100Km 10Km 3Km 1Km 0.1Km 0.01Km
在林-贝氏方程基础上,两边同乘[S]
[S]/V
[S]/V=Km/Vmax + [S]/Vmax
Km/Vm
-Km
[S]
(3) [S]/v 对[S]作图(Hanes-Woolf法)
1 Km 1 1 · + = V Vm [S] Vm
两边均乘以[S],得到
[S]
=
Km
+
[S]
V
Vm
Vm
(4)直接线性作图法 (Eisenthal和Cornish-Bowden法)
例:酶1,2,3分别催化 A 限速步骤?
1
B
2
C
3
D
Km分别为10-2, 10-3, 10-4,A,B,C 浓度均为10-4
例:丙酮酸可被乳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和丙酮酸脱 羧酶催化,当丙酮酸浓度较低时,走哪条途径? Km分别为 1.7×10-5、 1.3×10-3和 1.0×10-3mol/L
酶 过氧化氢酶 脲酶 蔗糖酶
3.乒乓反应(ping pong reactions,写作Ping Pong
Bi Bi)
酶同底物A生成的产物P是在酶同底物B反 应前释放,酶被修饰后再同底物B反应生 成产物Q,和释放未修饰酶
为酶的修 饰形式
底物A先与E结合成AE二元复合物,AE →
PE’(修饰酶形式),释放第一个产物P,接 着底物B与E’形成E’B,E’B →EQ,释放第二 个产物Q
K3 K4
P+E
V=K3[ES] (1)
推导过程

稳态:是指ES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 即[ES]恒定。
ES生成的速率只与 E+S
K1
ES 有关
d[ES]/dt=k1([Et]-[ES])· [S] ES分解的速率只与分解反应 ES K3 ES E+P 有关 -d[ES]/dt=k2[ES]+k3[ES]
V (Km+[S]) m [S] =V
V [S]
Vm = V +
·Km
把[S]标在横轴的负半轴 上,相应的S和V连接乘 直线
(三)多底物的酶促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讨论的是单底物动力学,但双底物的酶 促反应也十分重要,如:转移酶类等 酶促分子按底物分类
底物数 单底物 单向单底物 假单底物 双底物 双底物 三底物 酶分类 异构酶 裂合酶 水解酶 氧化还原酶 转移酶 连接酶 酶占总酶百分比 5% 12% 26% 27% 24% 6%
(二)双底物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vmax 0.99vmax 0.91vmax 0.75vma
x
0.50vma
x
0.091vma
x
0.01vma
x
Km、Ks与底物亲和力
K2 K3 K2 K3 K3 Km Ks K1 K1 K1 K1
★Km 是ES分解速度(K2+K3 )与形成速度(K1 )的比值, 它包含ES解离趋势(K2 /K1 )和产物形成趋势(K3 / K1)。 ★Ks是底物常数,只反映ES解离趋势(底物亲和力), 1/Ks可以准确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大小。 ★只有当K1 、 K2》K3时,Km≈Ks,因此,1/Km只能近 似地表示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底物亲和力大不一定反应速度大(反应速度更多地 与产物形成趋势K3/K1有关)
1903年Henri和Wurtz提出酶底物中间络和
物学说,认为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首先
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ES),然后生成
产物(P),并释放出酶。
k1 k2
E+S
ES
k3
E+P
米-曼氏方程式
酶促反应模式——中间产物学说
E+S
k1 k2
ES
k3
E+P
中间产物
K1 ([Et]-[ES]) [S]=K2 [ES] + K3 [ES]
2.根据稳态理论对米氏方程的修正推导

1925年Briggs和Haldane提出了稳态理 论,是指ES的生成速度与分解速度相等,即 [ES]恒定。 对米氏方程做了一项很重要的修 正,酶促反应分两步反应:
第一步: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E+S
K1 K2
ES
第二步:ES复合物分解形成产物释放游离酶 ES
K2
E+S
d[ES]/dt= -d[ES]/dt=k1([Et]-[ES])· [S]
=K2 [ES] + K3 [ES] ([Et]-[ES])[S] [ES] K2+K3 K1 K2+K3
整理得:

(2)
K1
令:
= Km (米氏常数)
则(2)变为: ([Et]-[ES]) [S] =Km [ES]
Vmax
v [S] V=
Vmax [S]
Km+[S]
– Km
Vmax Km v [S]
(2)v对 V 作图(Eadie-Hofstee法)
[S]
V=
Vm [S]
Km+[S]
V (Km+[S]) m [S] =V V [S] =Vm [S]- V Km
V = Vm - Km V [S]
(3) Hanes作图法
Km为米氏常数,是ES的分解速度和形成速度的比值。
将(3)代入(1) 得
K3[Et][S] V=──── Km + [S]
(4) (1) (3)
V=K3[ES] 整理得:
[Et][S] [ES]=─── Km + [S]
当底物浓度很高,将酶的活性中心全部饱和时,即
[Et]=[ES],反应达最大速度
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酶的抑制作用
四、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pH对酶反应的影响
六、激活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为了掌握酶促动力学,先了解有关化学动 力学的概念
化学反应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方面是反应进行的方向、可能性和限度,属化学 热力学研究范围。 另一方面是反应进行的速率和反应机制,属化学动
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应为 一级反应。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 混合级反应。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为零级反应
(一)
中间络合物学说
V= ──[S] K +
m
Vmax[S]
[S]:底物浓度 V: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
Vmax:最大反应速度(maximum velocity)
Km: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
米-曼氏方程式推导基于三个假设:
E与S形成ES复合物的反应是快速平衡反应,而
ES分解为E及P的反应为慢反应,反应速度取决 于慢反应即 V=k3[ES]。 (1) S的总浓度远远大于E的总浓度,因此在反应的 初始阶段,S的浓度可认为不变即[S]=[St]。 因为研究的是初速度,P的量很小,由P+E ES 可以忽略不记。
证据
ES复合物被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结构分析看到 酶和底物的光谱特性在形成ES复合物后改变 酶的溶解性、热稳定性等在形成ES复合物后 改变 离心沉降可观察到酶和底物共沉淀现象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