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应答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1)识别阶段 2)活化和增值阶段 3)免疫效应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有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如骨髓,胸腺2)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应答的场所。
如脾脏,淋巴结,黏膜,扁桃体等。
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1)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辅助体液免疫。
2)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3)NK细胞:介导天然免疫,发挥细胞毒作用。
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简述各自的概念和特征?1)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
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答: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答: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五种类型:①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凝集反应;②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沉淀反应;③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细胞溶解反应;④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应;⑤免疫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等。
什么是带现象?答:在抗原抗体反应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或抗原过量(形成前带或后带),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形成的沉淀物少,不出现可见反应,这种现象在做血清学试验时称为带现象。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条件因素?答:环境条件包括:电解质,酸碱度和温度。
稳定条件:①电解质:常用O.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及反应液;②酸碱度: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化性质,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8时进行;③温度:一般以15,40℃为宜,最佳反应温度为37℃。
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主要步骤。
单克隆抗体是应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制备的,其主要操作步骤包括抗原免疫、亲本细胞的选择和制备、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和克隆化、杂交瘤细胞体内接种或体外增量培养、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与鉴定。
试述免疫血清应如何进行纯化。
免疫血清的纯化主要是指提纯免疫血清中的IgG并去除无关的杂抗体。
提纯IgG类抗体的方法有:硫酸胺盐析法粗提、离子交换层析法和亲和层析法,采用亲和层析法提取IgG时,可使用纯化抗原或葡萄球菌蛋白A交联sephamse 4B制成层析柱。
另外,还可通过吸附法获得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方法是将不含特异性抗原的杂抗原与戊二醛等双功能试剂混合制成固相吸附剂,以吸附免疫血清中的杂抗体,或将杂抗原交联于sephamse 4B上,通过亲和层析去除杂抗体。
叙述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
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即既能够分泌抗体又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经过克隆化后成为单个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简述间接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
间接血凝试验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人的0型红细胞或绵羊、家兔的红细胞制成抗原致敏的红细胞,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又称被动血凝试验简述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原理(又称Coombs试验)、类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Coombs试验又称抗人球蛋白试验,其原理是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可使红细胞凝集。
Coombs试验有二种类型:(1)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红细胞结合的不完全抗体。
(2)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抗球蛋白试验主要应用于那些方面?①输血:对于“危险”受体(指曾经输血、肌肉注射过血液制品或母子间血型不合的妊娠而可能产生免疫性血型抗体的人)的配血试验必须包括各种不完全抗体的检查,以抗球蛋白法最为可靠。
②血型抗原抗体的检查:主要检查Rh—者,其体内是否有抗-D抗体,应用抗球蛋白试验对外表为D 阴性的供体血液作常规检查。
最可靠和灵敏的方法是将待检D 阴性的红细胞与高效价的不完全抗-D 血清混合,然后加抗球蛋白血清检查细胞上有无致敏抗体。
③对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性疾病的诊断:母体产生的最常见的免疫性抗体为Rh 抗体和ABO 抗体,一般为7S 的IgG,可通过胎盘屏障,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可借抗球蛋白试验检出而采取预防性措施。
④对溶血性贫血的研究: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大多数可借助该方法证实有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存在。
⑤对细菌或立克次体的不完全抗体的检查。
Coombs 试验还可采用专一性特异性的抗球蛋白的血清,如抗IgG 血清、抗IgM、抗IgA以及抗补体血清等,分析结合于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免疫球蛋白的亚类。
什么是协同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何种检测?协同凝集试验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类似,但所用的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种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A蛋白(SPA),SPA 能与特异性抗体IgG 的Fc段结合(IgG3除外)。
抗体的F(abˊ)2 段暴露在葡萄球菌的表面,仍保持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当这种葡萄球菌与IgG抗体连接时,就成为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若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出现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可用于细菌、病毒、毒素及各种可溶性抗原的检测。
何谓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或偶联于与免疫无关大小适当的颗粒表面,使之成为致敏载体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如何进行分类?各试验的原理是什么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分为正向间接凝集试验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根据载体种类,分为间接血凝试验和胶乳间接凝集试验;根据反应方式分为间接凝集试验、间接抑制凝集试验和协同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是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
将可溶性抗原与载体颗粒结合,再与标本中的抗体反应,通过抗体桥联,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或凝集块,为阳性反应。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选用已知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原。
用特异性抗体致敏颗粒,与样品中的待检抗原反应,通过抗原桥联,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为阳性。
临床上用于检测HbsAg、AFP 等。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诊断试剂为已知抗原致敏的颗粒载体及相应的抗体,用于检测标本中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
将标本与抗体试剂相反应,然后加入致敏抗原,若出现凝集现象,说明标本中不存在相应抗原;如未出现凝集现象,则说明待检标本中含有相应抗原,凝集反应被抑制。
同理,用抗体致敏载体颗粒及相应抗原作为诊断试剂,检测标本中的抗体,称为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似,但所用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该菌细胞壁上的SPA 能与特异性抗体的IgG 的Fc 段结合(IgG3除外),抗体的F(abˊ)2 段暴露在葡萄球菌的表面,仍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当这种葡萄球菌与IgG 抗体连接时,就成为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若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出现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血凝试验是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致敏红细胞,然后与样品中的抗体或抗原在适宜条件下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者为阳性。
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
胶乳凝集试验是以聚苯乙烯胶乳微粒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
HAT培养基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机制是什么?答:1.淋巴细胞:不能生长,5到7天死亡;DNA的主要合成途径被A阻断2.骨髓瘤细胞:不能生长,5到7天死亡;HGPRT缺乏,DNA合成的旁路途经受阻3.骨髓瘤细胞和脾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可长期生长繁殖。
利用淋巴细胞的HGRT将H合成为嘌呤碱并最终与T一起合成DNA从淋巴细胞获得产生某种抗体的遗传信息,从骨髓瘤细胞获得不断繁殖的能力简述免疫系统的三个生理功能。
答:免疫系统的三个生理功能为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决定抗原抗体最佳配比的方法有几种?(1)抗原稀释法: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然后向各管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37℃反应后,产生的沉淀量随抗原量变化而不同,以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2)抗体稀释法:是将恒定量抗原与不同倍比稀释的抗体反应,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抗体最适比例管。
(3)棋盘格法:亦称方阵法。
抗原抗体同时稀释,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体的滴定,并找出抗原、抗体的最适比。
是前二法的结合简述单向免疫扩散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
(1)原理:待测抗原从局部含有定量抗体的凝胶内自由向周围扩散,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呈正相关。
(2)技术要点:将抗体和热融化琼脂(约50%)混合,倾注成平板。
待凝固后在琼脂板上打孔,孔中加入已稀释的抗原液,和不同浓度的抗原标准品,置37~12温箱,24~48h后观察孔周围沉淀环。
量取沉淀环直径,通过抗原标准品,计算待测抗原的浓度。
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中,如何判定结果?双向免疫扩散中,出现沉淀线,表明存在相应的抗原、抗体,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缺乏抗原或抗体。
沉淀线的形成是根据抗原抗体两者比例所致,沉淀线靠近抗原孔,提示抗体含量高;靠近抗体孔,提示抗原含量较多免疫电泳技术的优点是什么?免疫电泳有哪些用途?1)优点:免疫电泳技术是将免疫扩散和电泳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学分析技术,既有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又有电泳分离技术的快速、灵敏和高分辨力,广泛应用于牛物医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