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档案学经典导读期末论文(2013届)题目:近十年中国档案史研究综述专业图书情报学生姓名邵巍学号 12013001668 任课教师周铭2014年2月近十年中国档案史研究综述[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档案史概念的引入、学科研究内容和现在问题的探讨,对中国少数名族档案史、名人与档案史、档案断代史和中国档案史的学科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中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档案;档案史;档案事业1 前言中国档案史作为档案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本文主要选取近十年来以档案史为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对这些学术论文做大致的梳理和分类,以期对中国档案史的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中国档案史是指档案学科体系中研究中国档案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客观规律与客店的分支学科。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档案的起源和发展演变;(2)档案库、档案室、档案馆、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教育机构、档案学术研究机构、档案宣传出版单位、国际档案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历史;(3)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目、编纂和提供利用等业务实践的发展历史;(4)档案工作法律、法令、料理、通则和办法的制定及其实施的历史;(5)档案事业史上的时间和历史人物。
中国档案史研究现阶段主要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对这门学科命名。
以前称之为“中国档案史”,后来改称为“中国档案事业史”,其中也有一些称之为“档案工作史”、“文书档案发展史”、“中国档案管理史”等,不过,“中国档案史”的叫法比较普遍。
从习惯上称“中国档案史”到正式命名为“中国档案事业史”,反映了档案界对此探索的过程。
但正式命名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对此争论的停止,之所以更名为“中国档案事业史”,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档案史”所囊括的研究面太过狭窄,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及其历史发展。
但是“档案事业”这一概念的直到19世纪才被提出,“中国档案事业史”的提法又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中国古代的档案工作。
所以在学科名称的问题上,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在本文中暂用“中国档案史”的提法①。
2 主题通过对近十年来以档案史为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对这些学术论文逐一归类,并根据前言部分档案史研究内容5个方面进行对号入座,将这些数学期刊①张会超. 将中国档案史研究进行到底[J]. 档案管理,2005,05:66-67.论文分为以下几类进行介绍。
2.1 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既是中国档案史的分支,又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部门史。
但迄今为止,对这门边缘学科的创建尚未引起档案界的重视。
将少数民族档案史作为第一部分提出,是因为我院陈子丹老师正是该分支学科的领军人物,“少数民族档案史”这一概念正是由陈子丹老师提出,并撰写大量论文加以论述。
在陈子丹、周铭老师的《云南回族档案史料略述》②(2008)中,以云南回族档案史为例,全面的介绍了其铜牌、碑记、墓志、匾联、谱牒、文告、印信等各类史料的形式、内容、价值和特点,并对近年来云南回族档案开发利用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详尽的总结,说明其在管理环节的开发利用已初见成效。
之后陈子丹老师在《少数民族档案史在中国档案史中的地位问题》③(2011)一文中,提出了“少数民族档案史”这一概念,它作为通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学科史之外提出,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突出我国民族特色的重要贡献。
中国的历史朝代大多是由汉族人建立,但元、清是蒙古、满族人建立,而辽、金、西夏也曾与宋朝平分天下,对辽、金、西夏、元、清朝的档案史研究,也应划为少数民族档案史的研究内容,不仅扩充了其学科的研究范围,而且也对汉族档案起到补充作用。
通过个别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的论述以及概念的提出,陈子丹老师在《关于创立“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的构想》④(2012)和《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研究三题》⑤(2011)中,分别论述了少数民族档案史的学科体系及其建立的重要意义,所以说陈老师近几年的文章对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郑慧的《广西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编纂述略》⑥对广西的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纸质和石刻档案史料的编纂方面的成果做了详尽的论述。
高晓波的《民族档案史料的利用与挖掘》⑦(2013)中,谈及少数民族档案利用的难度,并详细的介绍了民族档案的整理、分类、编纂的方法,将少数民族档案史从理论环节上升到了实践的高度。
2.2 名人与档案史近年来名人与档案史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中国古代历史名人、近代著名人物和外国知名学者。
首先在在中国古代历史名人中,吴荣政的《王充与<论衡>:中国档案史的通人与宏篇钜制》⑧(2011)中,谈及王充如何撰写了20余万字的《论衡》,介绍了王充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见识,渊博的学问和非凡的写作才华,并借此启示从事文书档案史学工作的后人。
之后吴荣政在《颜之推与<颜氏家训>:中国档案史上的奇才与档案文献汇编的珍品》⑨(2011)中,再次介绍了中国档案史上的奇才颜之推的生平,并对其所著的《颜氏家训》分析后,指出该书对档案文献编纂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其次,近代著名档案学家对档案史的贡献也有提及。
张浩在《略论傅振伦的档案思想及其启示》⑩(2010)中,②陈子丹,周铭. 云南回族档案史料述略[J]. 大理学院学报,2008,07:20-23+35.③陈子丹,脱凌. 少数民族档案史在中国档案史中的地位问题[J]. 档案管理,2011,02:26-28.④陈子丹. 关于创立“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的构想[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3,01:138-145.⑤陈子丹. 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研究三题[J]. 山西档案,2011,05:15-16.⑥郑慧. 广西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编纂述略[J]. 档案学通讯,2012,06:91-93.⑦高晓波. 民族档案史料的利用与挖掘[J]. 兰台世界,2013,29:109-110.⑧吴荣政. 王充与《论衡》:中国档案史的通人与宏篇钜制[J]. 档案学研究,2011,05:92-96.⑨吴荣政.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中国档案史上的奇才与档案文献汇编的珍品[J]. 档案学研究,2012,03:87-91.⑩张浩. 略论傅振伦的档案思想及其启示[J]. 湖北档案,2010,03:16-18.介绍了傅先生的生平和档案思想,其中提及傅先生是最早向国人介绍外国档案馆和外国档案学理论的学者。
孙丽在《韦庆远与中国档案史研究》11(2012)和《吴宝康与中国档案史研究》12(2012)两篇文章中,,分别对两人的生平及其中国档案史著述,以及两人在中国档案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在中国档案史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笔者对两位大家在档案史方面的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
最后,在外国档案界的名人也有涉猎。
张静在《现代档案学史最具影响力人物——谢伦伯格》13(2012)中,介绍了谢伦伯格的生平,并对其提出的“文件双重价值论”和“双重来源原则”进行了阐述,因其理论作为现代档案学建立的根基,使他成为现代档案学史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李刚在《美国档案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兼论早期档案学家的专业认同》14(2010)中,介绍了詹姆士和利兰如何创立“历史手稿委员会”、“公共档案委员会”并推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建设。
他们是美国档案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奠基人,所以被称为美国档案事业史上的“双子星座”。
2.3 档案断代史近年来在档案断代史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先秦、元明两代以及民国档案史的相关问题。
王辉在《1980年~2010年先秦档案史研究综述》15(2012)中,对三十年间先秦档案研究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历史脉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对先秦档案史研究的看法。
王兰香在《试论元朝的档案及其档案的相关立法》16中,介绍了元朝的档案及档案立法在其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元朝的档案制度在继承和发扬了唐宋时期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照刷磨勘文卷制度,该制度对后世研究元代档案史起到重要的作用。
肖剑、赵彦昌在《明代史馆及档案史籍编纂》17(2010)中,比较了明代在史馆沿革及档案史籍编纂方面,弱于唐宋两代,但其在编纂过程中形成的对编纂人员的管理制度和鲜明的编纂特点,对当今的档案史籍编纂工作仍有一定的启示。
黄小忠在《浅谈档案史料在民国史研究中的运用问题》18(2011)中,对民国时期三种不合理档案史料利用倾向做出分析,对档案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中国档案史的学科建设对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材建设、管理人员素质、制度建立和研究成果展示等方面。
赵彦昌在《关于<中国档案史>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19(2009)中,介绍了现有教材的不足,并对中国档案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重写《中国档案史》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强调了重写教材的必要性。
曹丽荣在《论档案史学习与提高档案管理员素质之联系》20(2013)中,强调了11孙丽,刘京京,徐少龙. 韦庆远与中国档案史研究[J]. 兰台世界,2012,11:3-4.12孙丽,刘京京,徐少龙. 吴宝康与中国档案史研究[J]. 云南档案,2012,02:35-37.13张静. 现代档案学史最具影响力人物——谢伦伯格[J]. 中国-东盟博览,2012,12:302.14李刚. 美国档案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兼论早期档案学家的专业认同[J]. 档案学通讯,2010,05:99-102.15王辉. 1980年~2010年先秦档案史研究综述[J]. 档案管理,2012,04:67-68.16王兰香. 试论元朝的档案及其档案的相关立法[J]. 兰台世界,2012,17:27-28.17肖健,赵彦昌. 明代史馆及档案史籍编纂[J]. 黑龙江档案,2009,04:6-7.18黄小忠. 浅谈档案史料在民国史研究中的运用问题[J]. 档案学通讯,2011,05:99-101.19赵彦昌. 关于《中国档案史》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 档案学通讯,2009,06:83-86.20曹丽荣. 论档案史学习与提高档案管理员素质之联系[J]. 才智,2012,18:345.档案史和档案管理的关系,并论述了档案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档案工作人员从档案史的角度提出了相关要求,值得借鉴。
郭欣仪、姜玉平在《学科制度理论与中国档案学史研究》21(2012)中,引入了学科制度这一概念,并对其学科制度的结构加以论述,最后又强调了学科制度理论对档案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冯子直在《希冀中国档案文化史取得新的研究成果》22(2013)中,对《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中国档案学史》的总框架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了要继承已有的中国档案事业史、考古学、中国图书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成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