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节规划依据1、《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3、《中华人民国水法》(1988年);4、《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5、《中华人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6、《中华人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年);7、《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8、《中华人民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9、《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10、《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1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12、《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13、《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14、《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7年修订);15、《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16、《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年);17、《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年);18、《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2009年);19、《市水环境保护条例》(2008年);20、《市河道管理条例》(2009年);21、《市排水管理条例》(2010年);22、《市航道管理条例》(2011年);23、《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2008年);24、《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9年);25、《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6、《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09年);27、《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9年);28、《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7年);29、《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09年);30、《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31、《市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2005年);32、《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2011年)。

第二节规划围规划围为行政辖区,包括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7个区,区域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

第三节规划期限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第一节优势条件1、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便利。

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带,处于沪宁杭大三角区的中心,南几何中心和沪宁中心节点。

区域边界距沪、宁、杭的直线距离均在百公里围,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属于浙沪高速经济增长极中重要的一极,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

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交通十分便利,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2、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美元(以常住人口计算),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7%。

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5%。

旅游业、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社会事业基础较好。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2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较高。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指数位居省前列。

4、生态环境设施良好。

市环境保护投资力度较大,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积极开展太湖保护、水源治理、生态重建工作,建设环太湖生态防护带,中心城区河道水质和太湖水质逐步改善。

实现全市污水管网全覆盖,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5%,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4.5%。

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城市群、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太湖蠡湖水域治理荣获全国人居环境例奖,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

5、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四季分明,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美称。

山水相映,集江、河、湖、竹、泉、洞之美于一地,有十分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旅游配套服务完善。

全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2家,国家4A级景区14家,3A级景区8家。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建设旅游城市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6、制度创新能力较强。

具有优良的制度创新传统,在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度创新确立了先发优势。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率先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新兴产业,在科学、人才、生态、文化等方面实现“自觉转型”,为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实施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改革,政府职能关系进一步理顺,率先进行“四分开两分离”改革,开创了全国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的改革先河,营造了新鲜事物先行先试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制约因素1、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

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7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服务业结构中,餐饮、商贸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

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与先进国家的标准相比差距较大。

2、资源能源持续发展压力加大。

进入新世纪后,资源能源消耗仍然较大,支撑持续发展能力受限。

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2001-2010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3%,同时新占耕地总量接近35万亩,按照此占用耕地的速度,50年后将无地可耕。

2009年,市万元GDP能耗为0.756吨标准煤。

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万元GDP能耗以每年4-5%的速度下降,但全市能源消耗总量仍以5%左右的增幅保持增长。

3、环境制约瓶颈依然存在。

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大力实施减排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市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仍然超过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

虽然每万元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和50%,但单位面积COD和SO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和1.9倍。

空气质量虽然不断改善,但氮氧化物和颗粒悬浮物仍是影响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太湖水质和城区河道水质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只有80%左右。

4、科技创新潜力仍显不足。

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取得,科技进步贡献率仅55%左右,而发达国家1980年代科技进步贡献率就已普遍上升到60-80%。

2010年我市R&D占GDP比重仅为2.5%,比同期的3.64%相差1.14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普遍在3%以上。

2010年专利申请量达32690件,而2009年市专利申请量就达42279件,目前科技创新的要素和成果不及的一半。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自觉”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治理太湖水环境为核心,以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为抓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太湖保护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率先形成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为加快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业城、宜居城,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节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生态为先。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统筹城乡,和谐奋进。

在坚持城乡平等地位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公平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3、创新融合,法治保障。

发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相融合,兼容并蓄、不断创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有法可依”。

4、先行先试,彰显特色。

充分发挥“四城”建设的独特优势,以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率先实践、率先创新、率先发展,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经验,为全国各地区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探索新路。

第三节规划目标1、规划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高效的经济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基本确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安全得到保障,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明显提高,把基本建成为全国著名的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

2、指标体系。

本规划指标体系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也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的依据。

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经济、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5个方面30项指标(见表3-1)。

各指标评价参考值在国家生态市、人居环境城市等考核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和标准。

表3-1 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注:1、☆“十二五”期间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统计方法将有所调整,待国家明确后及时修订。

2、*为2009年数据。

第四章主要建设任务第一节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三次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改造,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生态化水平。

(1)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发挥高科技农业园区的示和辐射效应,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全面实施锡山、惠山、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创新实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区。

到2015年,建成15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项目,市及各市(县)、区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比例达到2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