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过秦论》教学案主备课人:边洁审核人:景亚琴授课人: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 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 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 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 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第一课时一、方向探究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

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

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自主探究1.【解题】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

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

贾谊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才华横溢,作为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为民的使命感。

然而时运不济,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生事诬陷,被贬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

英年早逝,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的天空,贾谊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他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引起后世文人的扼腕叹息。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汉文帝在宣室(注:汉代未央宫里的一着名宫殿名,汉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诸臣商议军国大事)里召见贾谊,贾谊的政治才华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夜半虚席以待贾谊,不是向他去请教治国的策略,反而询问鬼神之事。

其实,贾谊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真正的重用。

王勃的“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腾王阁序》说的也是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毛泽东:《咏贾谊》所以,在封建专制时代,有抱负、有才华、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而郁郁不得志者,岂止贾谊一人呢!三、合作探究※下面是需要重点认识的字词:崤函(xiáo)、囊括(náng)、连衡(héng)、合从(zòng)、陈轸(zhěn)、召滑(shào)、翟景(zhái)、逡巡(qūnxún)、镞(zú)、流血漂橹(lú)、鞭笞(chī)、藩篱(fānlí)、隳(huī)、镝(dí)、践华为城(huà)、瓮牖绳枢(yǒu)、氓隶(méng)、倔起(jué)、阡陌(qiānmò)、赢粮景从(yíng yǐng)、锄耰棘矜(yōuqín)、銛(xiān)、长铩(shā)、谪戍(zhé)、度长絜大(duóxié)、万乘(shèng)※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5.威振四海(“振”通“震”)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过秦(过:指责过失)(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2.名词作状语(1)席卷天下 (席:像卷席子那样)(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3)囊括四海 (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4)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5)赢粮而景从 (景:像影子那样)(6)南取汉中(南:向南)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4.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 (3)亡诸侯(亡:使……亡)(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5.动词作状语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6.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7.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愚黔首(愚:使……愚蠢)※一词多义1.因(1)因遗策(沿袭)(2)因利乘便(趁着)(3)因河为池(就着)2.制(1)制其兵(统帅)(2)制其弊(制服)(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3.致(1)致万乘之势(导致)(2)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纳,招引)4.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5.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送给)6.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ó,揣度)7.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2.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3.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4.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省略句:(1)(孝公)内立法度(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4)以(之)愚黔首3.被动句:(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概括段落大意【析】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翻译课文1、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指导要点】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

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一)“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段议论中。

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

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

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

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

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

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

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

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

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

“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三)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