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十八要诀"的技术内涵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一1892)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
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一、“十八在诀”总论在历代太极宗师的拳论中,都对“十三势”有着重要的论述。
所谓“十三势”,是指太极拳十三种基本技法的名称,即:掤、履、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太极拳就是由这“十三势”中的单式组合构成,在各个单式周而复始的演练过程中,形成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之势,故而太极拳又被称为“长拳”、“绵拳”( “绵拳”是绵软之意,不是“绵延不断”之意)或“十三势”(也有人认为早期叫“十三势”,后来改称“太极拳”,尚无定论)。
既然“十三势”在太极拳中如此重要,那么这“十三势”又如何做?有何功用?劲点在何处?劲法如何运用?要点何在?对于这些,历代太极拳家多用“诀”来说明,比如“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十八在诀”等,都是前辈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三势”含意或功用的“点化”。
“十八在诀”,因其十八句话中各有一个“在”字而得名。
这里的“在”字,意指“在于”“要点何在”。
其内容除了包括“十三势”的名称和要点解释外,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
就技法而言,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不限于“十三势”,这十三个字只是对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做的高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之意)。
其核心技法是四个字:掤、履、挤、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揽雀尾所包含的几个动作。
探、例、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手”,与掤、履、挤、按合起来叫“八法”。
在推手中,两个人通过手臂的听劲和应变,“八法”相互配合使用。
“八法”之外,“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 “进、退、顾、盼、定”。
本文将其称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
此外,还有“中、滞、通、虚、实”五个方面综合性的技术要领,要求通过协调周身来达到随机应变、立于不败之地之目的。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构成了“十八在诀”的基本内容,即:掤在两臂,履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肚,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二、“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笔者根据几十年来的习拳心得和教学体会,兹将“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分述如下:1.掤在两臂“掤”字的含义即是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向前,方向为正。
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个手臂,因此说“掤在两臂”。
主要拳式如起势、左右掤等。
“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
“圆撑”这两个字,特色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
圆形受力大,抗压能力强,如此方能“劲足”。
“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
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开。
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无处不在。
对方出手时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振化中要有掤,无掤则软,就要被动。
掤劲可大可小,要相机而变。
在推手中掤劲以不丢不顶、粘连豁随为好。
在练习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
比如做“单鞭下势”“退步跨虎”的动作,两臂的抽回、分离、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力松转。
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
至于掤劲的轻重缓急,则全凭对对方来力大小快慢的感觉而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是深厚的。
2.振在掌中“履”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
至于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
特殊情况下,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用两手勃住对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前臂将住对方的肘部,同时用前手手腕封住对方另一手。
履的劲法特点是“轻随”,即“履要轻随”。
“随”是顺的意思,“轻”是砧活,不用大力、拙力的意思,“轻随”就是顺着对方来势向后回引,因势利导,使对方的力得不到实点而落空。
履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
这就是说,回持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长。
这是因为,你报住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你这时就要“履中寓挤,随报即挤”。
挤的方向与履相反,所以撅要“动短”。
拳诀有云:“履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抨开履掌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意长”,是指当自己得势、对方未能挤靠到自己时,就可放长履势将对方履倒。
因此,在练习拳架中“履”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
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报势。
3.挤在手背“挤”字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劲点在前臂外侧,劲法要横,即“挤要横封”。
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当我报对方,对方劲力回撤时,我右手臂外旋微横,劲点在右手肘腕之间向前,左手附后助力,以直接反弹劲前挤,有合力向前拥推之意;当我报对方、对方以肘靠对应时,我右手肘至掌背迅速外开,先以横劲化开对方靠势,有排挤之意,使其靠势落空,则迅即向前挤出。
因此,“挤”主要有两挤:一是“报挤相连”,直接反弹;二是“横化直挤”。
“横”“横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手臂逼住对方的两肩头和胸部,其劲势像一条横杠封锁在对方胸前,使对方不得化解而为我所制。
此外,还有“撅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掤挤相连使用”的技法。
总之,挤法很多,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而论了。
需要注意的是,“挤”的动作手臂略斜,而“掤”的动作手臂要平。
在打拳时,这两个动作不要做成一样。
4 .按在腰攻“按”字的含义是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然后再是向前推。
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按推相连”。
因为推前先按,所以说的时候只说按不说推。
“按”的劲法特点是“腰攻”,即“按在腰攻”。
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体的动作劲力去完成。
要用腰劲、肘劲、掌劲同时的收与放来完成,笔者将其称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腰顶着肘,肘顶着手”,意指要用相互关联的整劲去完成动作。
以揽雀尾动作为例:由挤式接按式先后坐,在后坐的时候就要收尾间,命门向后拱顶,两掌采住对方的手臂下按,形成一个“自我上下”的合劲使对方来力下栽,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腰攻”的动作;随按即推,此时身形展开,腰要顶撑开,腰顶肘、肘顶手,像炮膛一样形成一个开劲,这个过程就叫“腰攻”, 也叫“腰顶”(注:这个“顶”不是腰向后凸出顶,这样做则力泄,而是以腰为支撑点向前顶撑开。
这就像千斤顶一样,以地面为支撑点向上顶撑起,但地面却不向下凹进去)。
“腰攻”是对按势的一个具体要求,其实它在太极拳中也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中就写道:“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勃连随意气均。
”… … 这里提到的“腰顶”,就是指“腰攻”。
总之,“腰为一身之主宰”。
“腰”的这个重要意义,是首先要搞明白的。
5.採在十指"採”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的意思。
动作有些像摘柳枝花茎,手指要掐实后猛一折,枝茎就断了。
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
因此,“採”的劲法特点是“实”,即“深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
“採在十指”强调,如我双手采住对方手臂时,十个手指都要起作用,它的动作像抓,十个手指头肚儿要里扣,手心要空,力要人肉;主要用手指、手腕与肘联动的动作来完成。
比如,“履”中就含“採”,手挥琵琶、海底针、十字手等也是。
又比如做“转身左蹬脚”接“左搂膝拗步”时,右手在体侧后上,先要五指下沉再屈肘前推,五指下沉的做法是右手小指一侧向尺骨手腕部合,右肘臂随之下沉,这一手也叫“採”, 只是这个动作和做法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掉。
6 .挒在两脓“挒”字是太极拳的专用字,《汉语大字典》有“挒,捺也”“挒,探也”“挒,挨也”等意。
但根据太极拳的技术含义和劲法,“例”字的含义应当指例开、撕开、分开,劲力方向是斜方向。
“肱”是指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手臂,“两肱”就是自己的两条胳膊要同时起作用向对方攻击。
“挒”的劲法特点是“惊”,即“挒要惊”,就是要快、脆、突然,要震惊对方。
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
比如,“右野马分鬃”,右手向前向外向右为正例,那么右手由前向里向左为反例;第一、第三个“玉女穿梭”中就有反挒;“退步跨虎”就是双手圆转例;“抱虎归山”动作由“十字手”左肘臂向外开也为例,掤劲的延伸也为例。
太极拳先达谭孟贤先生曾著有《八法歌诀》,其中对搠、捋、挤、按的各劲法的记述如下:掤法歌: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彼千斤力,飘浮亦不难。
捋法歌: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引之使延长;轻使不丢顶,力尽自然空,重心自维持,莫被敌人乘。
挤法歌:挤劲义何解,有时用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跃声铿然。
按法歌: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柔中已寓刚,急流势难当;遇高则澎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必窜人。
以上用歌诀的形式解释四正手的用法、意义、要领比较简括。
说得较为清楚一些,就是:(1)所谓掤,是一种防守法门,是与人搭手时必用的劲力,以手臂的弧形圆拱力以御敌,飘浮对方加给我的压力。
特别在推手时,一接手则须有劲,如无掤劲,即为对方所乘。
适当时机,掤劲亦可用以发人。
以劲发人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接触点发劲。
时机就是对方重心被我引劲动摇的刹那,力点最好是对方的关节处。
其要领,则是形式上用手臂作掤,实则上须用腰腿工夫,加以意气。
所以必须“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以周身弹簧力集中于作用点。
(2)所谓捋,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化守为攻的法门。
在形式上以我的双手分别连接对方的腕与肘关节,自己不抗不丢,顺应对方进击的力量和方向而顺势取之,待对方重心被引前倾即可稍加力使对方向前倒,跌至己身的斜后方。
动作的要领,全在腰腿与意气,并不在手臂用力的形式上。
首先自己的重心要稳固,要“顺其来势力,引之使延长”,目的是使对方“力尽自然空”。
(3)所谓挤,是进击的法门。
以前臂近腕端挤击对方。
用挤的时机是被对方捋至尽处.而自己变成挤势。
一可稳住自己已被前引的重心,二可顺势挤逼对方向后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