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了解台湾私人医院体系
私人、私立能做带有“公益性”的医疗?公益一定要“公办”?当大陆还在纠缠这些问题时,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台湾这个跟我们文化历史背景非常相近的地区,是如何建成一个即便宜又高质的医疗保障体系的。
尽管长庚医院的模式已为大陆所熟悉,但台湾整体医院体系的图景是什么?是什么环境产生了长庚模式?今天,智汇君编撰了一篇揭示台湾私人医疗体系全景的文章。
从中可以看出,台湾的私人医院在四个层级中(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和基层医疗)均是主流部分。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台湾对私人医院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如“医疗法人”制度。
这对大陆发展私人医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文/台湾光田综合医院赖仁淙、黄彰暐
1、台湾医疗体系构成:全民健保+私人医院
台湾的医疗行政机构分成中央和地方,中央最高的等级是行政院卫生署(DOH),其管理、指导及监督全国的医疗行政事务,并与地方的卫生局合作。
到2010年底止,台湾总计有508家医院及20 183家诊所,其中西医院492家(81家公立医院与411家私立医院)及16家中医医院(1家公立医院与15家私立医院)。
私人医疗机构提供约65%的病床数。
DOH将台湾划分为17个医疗区,规划医疗网络,包括
3个要素,即分区、分级及转诊,希望均衡医疗资源的地理分布,居民不须赴区外就医。
分级是利用医院评鉴制度,将医院分为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和基层医疗院所4个等级,希望各层级能分工合作,均衡发展,并建立依级序的转诊制度,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台湾从1995年3月1
日起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全国民众有公平的就医权利,可自由选择医疗院所,不论所缴保险费多少,都获得相同医疗给付与保障,投保率99.1%,全国医疗院所皆可以申请成为全民健保的特约医疗机构。
2000年经济学人专家评鉴台湾的健保为仅次于瑞典的
国民健保制度,台湾的医疗支出仅占GDP的6.1%,而政府支出仅占医疗支出的25.8%,能够做到全世界名列前茅的成就,确实是一个既便宜又高质量的健康保险制度。
2、台湾私人医院有五大类型:财团法人医院占主流
20世纪70——9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人民收入倍数提升,逐渐负担得起现代医疗服务的费用,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就更殷切;加上政府逐步开办劳保、公保等各类医疗保险,涵盖人口愈来愈多,又采取宽松的就医制度,既无分级限制,也无需自负额;而支付逻辑又采论量计酬,政府完全承担财务责任,医疗机构乐于配合,让被保险人“物超所值之意”。
私人医院中无论是财团法人、宗教法人、私立医学校附设或私人医院都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张,快速成长,尤其是企
业财团投资的财团法人医院。
1990——2010全民健康保险实施,加上床位逐年扩增(台湾2010年每千人病床数为5.9张,较2001年每千人5.1张高),初期实行论服务量计酬支付制度,医疗费用支出快速成长,每年支出成长约10%,造成健保财务入不敷出的窘境,因而于2002年7月实施医院总额支付,此后健保医疗费用年成长率控制在5%以下,减缓了健保的财务压力,同时也因为医疗财务责任转移由医疗院所承担,导致部分经营体质较弱的私人医院因而倒闭或转型成为联合门诊中心或慢性长期照护机构。
此外,2004年在医疗法人中增订了“医疗社团法人”,让一般私人医院得以申请为法人,跳脱负责医师为医院唯一法定所有者的限制,以法人制度厘清私人医院之所有权和经营权,让私人医院的财务透明化,到2010年已有25家私人医院完成法人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因应全民健保压缩医疗利润的冲击之下,走完全自费路线的医学美容、预防健检及国际观光医疗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也是目前台湾私人医院以及私人基层医疗院所超夯的发展项目。
3、每个层级都有私人医疗
医学中心级——以长庚纪念医院为例。
长庚纪念医院乃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为纪念其先严王长庚先生所设立。
因导入台塑之企业化管理,跳脱传统台湾医界之经营方式,提出高薪专职的要求,员工不得另行兼职开业、亦禁止收受红
包。
一开始就俨然医界一个异数。
1978年12月位居桃园龟山林口交流道旁之林口医学中心启用后,自此台湾医界以财团法人为模式的新兴力量便逐步成形。
给所有传统医疗机构的经营者,相当震撼性的冲击,成为现代医院经营的新显学,往后无论公私立或大小医院的经营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
至今长庚已有基隆、台北、林口、桃园、嘉义、云林、高雄等院区及福建厦门长庚医院。
目前总病床数已超过7千床,每月门诊人数高达64万,无论是就诊治病患的人数,或所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而言,都可以说是已经达于世界性的规模及水平。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扩建计划,包括有林口医疗专业区,也就是复健分院,内设慢性病床、植物人照护、安宁照护等病床及护理之家共4500床;基隆分院435床;嘉义医疗专业区1900床;云林麦寮分院400床;高雄分院精神医学中心560床。
区域医院级——以光田综合医院为例。
光田综合医院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非集团私人医院,1913年光田综合医院创办人王铜钟医师于台中沙鹿创立“仁声医院”(光田综合医院的前身)。
多年来,光田历经台湾医疗蛮荒期,二次大战后的医疗起飞期及与世界先进医疗技术同轨的医疗进步期,并由最初仅2层楼、3张病床的规模拓展至今日数千病床,员工3000人的大型现代化医院。
地区医院级。
地区医院急症照护的功能因高不成低不就
的尴尬角色而逐年萎缩,纷纷寻求转型之道。
因应台湾人口成长率逐年减缓(由2000年0.8%下降至2011年0.2%)及台湾人口严重老化的问题(65 岁以上的人口比例2010 年为10.7%,预计2028年达到22.5%),许多配备病床的私人地区医院转型为慢性病长期照护之用。
有的成立呼吸治疗中心或复健中心,也有医院外包给相关团体作早期疗育,还有朝法人化发展,交给专业医疗团队经营,让逐渐萎缩的地区医院有了起死回生的空间。
基层诊所级。
提倡家庭医师制度并积极培养家庭医师是目前台湾基层医疗的核心任务。
台湾基层医疗院所主要为提供西医疗程,其次则为牙科、药物与传统中医治疗。
除此之外,虽然台湾医院数量过去几年陆续减少(由2000年的617家减为2010年的508家),诊所却稳定成长(由2000年17 413家增为2010年的20 183 家,图4)。
数量增加主要来自于眼科、美容与整形诊所,获利推升动力来自于自费疗程。
可见得台湾除了推动传统基层医疗之外,已开始有多元发展的特色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评价台湾的国际医疗服务为亚洲第1,世界第6。
截至2012年台湾共有14家医院通过全球医界公认可信度最高的JCI国际医院评鉴,这样的殊荣,证明台湾的医疗拥有与国际水平的高质量,尤其是提供近八成医疗服务的私人医疗体系功不可没。
台湾的私人医疗服务市场,将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制度应用于医院管
理,产生卓越的经营绩效,促使医疗产业蓬勃发展,改善患者就医流程,服务良好,深获患者信赖,成为公立医院仿效的楷模,从而激励公立医疗体系改革,促成政府医疗法规的修改,让法令与环境适合医疗产业发展,使台湾从医疗资源极度贫乏状态,快速转变成为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水平先进,提供民众就医无障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