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月 Vol.34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2────────── 收稿日期:2012-01-17作者简介:石开玉(1972-),男,安徽芜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56-戴震对文献辑佚学的贡献石开玉(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摘 要:戴震是清代“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经学、哲学、天文算学、方志学等方面。
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戴震在文献辑佚学方面的成就:辑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七种算书,对《仪礼》三种注疏及其他古书的辑佚。
戴震对古文献的辑佚所遗留的著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戴震;历史文献;辑佚 中图分类号: K 8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4-0056-02The Contributions of DAI Zhen to the Compiling TheorySHI Kai-yu(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u 241002, China)Abstract: Among the textual research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DAI Zhen is a famous scholar of Pu-learning of School-Wan. He wrote rich and generous works in the fields of classics, philosophy,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s, etc. It studies the contribution of DAI Zhen i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document-study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even nowadays.Key Words: DAI Zhen; listorical-documents; compilation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前期著名思想家、考据学家,对文献辑佚学有很大贡献。
一、辑纂算书七种辑佚是对群书中保存下来而单本已经亡佚文献的佚文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册,以达到基本恢复其原貌或辑录出一个残本的工作,它是整理研究古籍的手段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清廷成立四库全书馆,开始编修《四库全书》,戴震即在开馆的这一年,以举人身份特召入馆,参与编纂《四库全书》,而编《四库全书》的第一步工作是整理《永乐大典》。
戴震入四库馆后,充任校勘《永乐大典》的纂修兼分校官。
他和兰应元、周永年、邵晋涵等39人,负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古书。
由于戴震在天文、历算方面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著有《策算》1卷、《勾股割圜记》3卷、《原象》1卷、《迎日推策记》1卷、《历问》1卷、《续天文略》(《古历考》)2卷,并为秦蕙田纂《五礼通考》中的《观象授时》一门,还对各史天文志、律历志及《西洋新法算书》、《大清会典推步法》等进行过整理,所以辑校天文、历算类古书便由戴震负责。
算学在唐以前很受朝廷重视,科举也有“明算”一科,宋以后逐渐成绝学,许多单行本算书不再传世,仅存于《永乐大典》中。
如晋刘徽注疏的《九章算术》,是古代一部经典性数学著作,明清之际大数学家王锡阐、梅文鼎竟寻访一生不能得见。
戴震从离散错乱的《永乐大典》中细心缀辑,排纂成编,并加以考订、注解,从而辑出7部古算书:《周髀算经》2卷,汉赵爽注,北周甄鸾重述,唐李淳风释,唐李籍注《音义》1卷。
此书旧有《津逮秘书》刻本,但讹脱甚多,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并详加校勘后使之成完篇。
《九章算术》9卷,晋刘徽注,唐李淳风释,李籍《音义》1卷。
此书明时已佚,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9卷,排纂成编,并考订讹异,依《注》补图,以成完帙。
《孙子算经》3卷,旧有甄鸾、李淳风注,久佚,戴震石开玉:戴震对文献辑佚学的贡献-57-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编次并冠以原序,使之恢复原貌。
《五曹算经》5卷,元、明以后已无刻本,汲古阁有影抄宋本,但讹误太多,不可读。
旧有甄鸾、韩延、李淳风注,已不见,惟经文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戴震“参互考核,俾还旧观,遂为绝无仅有之善本。
”[1,p637]《夏侯阳算经》3卷,旧有甄鸾、韩延注,但“传本久佚,惟《永乐大典》内有之,然逐条割裂,分附《九章算术》各类之下,几于治丝而纷,不得其端绪。
”[1,p640]戴震根据原序、原目,寻绎编次,条贯其文,依宋元丰监本将它厘定为3卷。
《五经算术》2卷,甄鸾撰,李淳风注。
此书久无传本,惟散见于《永乐大典》中。
戴震循其义例,以各经之叙推之,辑成完书。
《海岛算经》1卷,刘徽撰,李淳风注,久佚。
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散乱的原文,编成1卷。
这7部算书辑出、校定后,立即被排印,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不久,戴震又收集到汲古阁本《张丘建算经》(甄鸾、李延注,刘孝孙细草)、《辑古算经》(唐王孝通撰并自注)以及明万历间胡震亨刻本《数术记遗》(旧题汉徐岳撰,甄鸾注),对它们详加校勘、补图。
后来,孔继涵将这10部算经(附《策算》、《勾股割圜记》)刊刻成微波榭本《戴氏遗书》之一的“算经十书”(1777年左右)。
而故宫文渊阁《四库全书》在收录这些著作时,一概删去戴震的名字,另加署总纂官孙士毅和总校官陆贵墀之名。
“算经十书”的名称在唐初出现并立于学官(唐时含祖冲之的《缀术》,但宋时已亡佚,以《数术记遗》代之),至清初仅存3部完本,经戴震辑出7部算经后,才恢复了北宋“算经十书”的原貌,其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工作使10部古算书得以重光于世,并避免了后来八国联军烧抢《永乐大典》之灾,否则,中国自清代以前2000多年的数学成就会存在一大片空白。
戴震本人就说过辑佚算书的重要性:“古者九数,惟《九章》、《周髀》二书流传最古,故讹误亦特甚。
然溯委穷源,得其端绪,固(术)数家之鸿宝也。
”[1,p634]“算术莫古于九数,九数莫古于是书(《九章算术》)。
虽新法屡更,愈推愈密,而穷源探本,要百变不离其宗。
录而传之,固古今算学之弁冕矣。
”[1,p635]另外,戴震的工作启发了人们研究中国古算学的兴趣,掀起了乾嘉学派研究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
其后专家辈出,他们均以“算经十书”为底本,从而使数学成就蔚为大观,至咸丰、同治年间极盛,得以与传来的西方数学顺利接轨。
对戴震的功绩,阮元总结道:“九数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也。
自暴秦焚书,六经道湮,后世言数者,或杂以太一、三式、占候、卦气之说,由是儒林之实学,下与方技同科,是可慨已。
庶常(戴震)以天文、舆地、声音、训诂数大端,为治经之本,故所为步算诸书,类皆以经义润色,缜密简要,准古作者,而又网罗算氏,缀辑遗经,以绍前哲,用遗来学。
盖自有戴氏,天下学者,乃不敢轻言算数,而其道始尊。
然则戴氏之功,又岂在宣城(梅文鼎)下哉?”[2,p59]二、辑纂《仪礼》注疏三种《仪礼》难读,儒者罕通,篇目和注疏亡佚甚多,至唐贾公彦作疏时,仅根据齐黄庆、隋李孟哲两家之疏定为官本,然贾疏自身从明以来又是讹误甚多。
宋张淳曾校《仪礼郑氏注》17卷和唐陆德明《经典释文》1卷,并另举所改字撰成《仪礼识误》3卷。
朱熹曾说:“《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
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陆氏《释文》亦甚疏略。
近世永嘉张淳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然亦不能无舛谬。
……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校他本为最胜。
”[1,p619]但明代以后已无《仪礼识误》传本,惟散见于《永乐大典》中。
戴震则从《永乐大典》中将它缀录成编,并考订补缉原本数处残缺,各附于下方。
宋李如圭撰《仪礼集释》30卷。
《宋中兴艺文志》记载,“《仪礼》既废,学者不复诵习。
乾道间,有张淳始订其讹,为《仪礼识误》;淳熙中,李如圭为《集释》。
出入经传,又为《纲目》以别章句之指,为《释宫》以论宫室之制。
朱熹尝与之校定礼书,盖习于礼者。
”[1,p620]宋人陈汶曾刻《仪礼集释》,但世无传本。
戴震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完篇15篇,排纂成书,而《乡射》、《大射》两篇及《纲目》,因在《大典》缺卷之内,故无从考备,但已得其十分之九。
李如圭依据郑玄《注》撰成《仪礼释宫》1卷,以考论古人宫室之制。
其体例仿照《尔雅·释宫》,逐条之下,引经记、注疏详加讨论,“其考证明晰,深得经意。
发先儒之所未发,大抵类此,非以空言说《礼》者比也。
”[1,p622]陈汶曾刻该书,但刻本不传,惟《永乐大典》内全录其文,戴震据以录出,以恢复《仪礼释宫》旧貌,而与《仪礼集释》相辅。
这三种《仪礼》古注疏辑出后,即被《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收录,后又收入《四库全书》。
戴震的这一成果,对治《仪礼》之学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仪礼释宫》,对了解我国古代宫室制度有突出意义,正如戴震在校书提要中所说:“古者宫室各有定制,历代屡变渐非其旧。
如序楹、楣、阿、箱、夹牖、户,当荣当碑之属,读《仪礼》者倘不能备知其处,则于陈设之地,进退之位,俱不能知,甚或以后世之规模臆测先王之度数,殊失其真。
是篇之作,诚治《仪礼》者之圭臬也。
”[1,p622]三、其他古书的辑佚宋袁甫撰《蒙斋中庸讲义》4卷。
袁甫之学出于杨简,杨简之学出于陆九渊,故该书立说多与(下转第136页)第34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月-136-资发展状况和均衡配置程度影响着义务教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需要政策的支持、观念的改变,需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需要学校间沟通基础上的实打实的执行力,这样才能使教师流动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制度。
[参考文献][1] 张馨芳.透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5).[2] 张雷,李华臣.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模式探析——以山东省部分市地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7).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 佛朝晖.县域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执行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县市教育局长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小学专任教师变动情况[EB/OL]./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2/201012/11344.h tml.[6] 苏文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7] 苏娜,黄崴.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与改进——基于广州市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5-11.[8] 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4-5. [9] 曾天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0] 周绍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流动意向调查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1] 董京京.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0.(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上接第57页)陆九渊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