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括的文献学贡献
——以《梦溪笔谈》管窥 张兴宇
【摘要】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科技方面的建树在中国科技史,甚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沈括在人文科学上,诸如史学、文学、文字学等领域也有很大的成就,但历来研究者对这方面的讨论不多。本文将以沈括最富盛名的《梦溪笔谈》为依据,着重探讨其在文献学方面的实践及贡献。 【关键词】 沈括 《梦溪笔谈》 文献学 贡献
一、沈括及其《梦溪笔谈》 (一) 沈括简介 沈括(1031~1095)1,字存中,杭州钱塘县人。其父沈周进士出身,曾辗转各地任地方官,官至太常寺少卿。父亲死后三年(1054年),沈括守丧期满,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主薄。次年,沈括奉命摄海州东海县令。嘉祐八年(1063 年),沈括进京会试,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二年(1065 年),沈括奉召赴京,任昭文馆校书郎,并参预校订浑天仪的工作。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沈括迁馆阁校勘。是年八月,母亲许氏卒,沈括丁母忧回杭州。直至熙宁四年(1071 年),沈括守丧期满才返京复职。先后任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集贤校理等职。熙宁六年(1073 年)五月,奉命详定三司令敕,正式参与王安石变法活动。七年三月,沈括任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加同修起居注。熙宁八年(1075 年)二月,奉命详定九军阵法。后王安石二次罢相,被认为是其亲信的沈括也在熙宁十年(1077 年)七月罢权三司使,任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元丰三年(1080 年)六月,改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在任职期间整顿军务,积极备战,取得了对西夏的多次胜利。但由于给事中徐禧和内侍押班李舜的疏忽,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永乐城陷落。沈括因此被责,授均州团练副使、员外郎。第二年,又徙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这样,沈括不得不在秀州过了三年不自由的生活,直到宋哲宗因他进献《天下州县图》有功而诏许其自由居住。元祐四年(1083 年)九月,沈括接诏叙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许于外州随意居住。于是沈括举家迁往润州“梦溪园”。沈括在这里写出了《梦溪笔谈》。 (二) 《梦溪笔谈》简介 沈括一生著作颇丰,内容广泛,作品涉及天文、文学、军事、医药、地理、经学等多个领域。依据胡道静的考订,沈括的著作见于公私著录的凡四十中,近四百卷,但现存的仅六种,残存三种,其它均已亡佚。2《梦溪笔谈》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也是后世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 《梦溪笔谈》“撰述于元祐年间(一0八六——九三),大部分是于元祐三年(一0八八)定居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以后写的。”3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26卷,“分条载录,以类编排,计有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门”4。《补笔谈》2卷(清人或编为3卷)5,包括上述内容中11门。《续笔谈》1卷,不分门。全书共609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
1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重印梦溪笔谈校正叙记》第2页。
2 胡道静《沈括著述考略》,附《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1151 页。
3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引言前23页。
4 张福祥《宋代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347页。
5 张福祥《宋代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346页。 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二、沈括《梦溪笔谈》的文献学贡献 在谈及沈括的文献学贡献之前,我们有必要事先区分“沈括的文献学贡献”与“沈括所作文献的贡献”这样两个概念。所谓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和文献产生、发展的历史,文献的性质、特点、种类、鉴别、功能、流通、整理及利用的科学。6其中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对文献的研究,诸如沈括对过去文献的整理、收录、考证、辨伪、纠谬、注释等都可视为其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而除此之外的,其著作虽对后世有益,也只是该著作的成就,并非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很多学者在论述的时候往往将二者混淆,比如《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第307条) “把毕昇创制泥活字的时限﹑制字方法﹑排制版方式﹑常用字储备﹑奇字单刻﹑贮字办法﹑不用木料制字的原因等,都交待的很清楚。”7 对活字印刷术的流传及对书籍的刻印都有着很大贡献,但这也只是《梦溪笔谈》该文献的一个贡献,并非是沈括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 沈括是一个通才,其精通科技、文学、史学、医学、水利、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也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沈括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梦溪笔谈》,该书同样涉及多领域的知识。本文主要以《梦溪笔谈》中关于文献学方面的内容来管窥沈括的文献学成就。张福祥在《宋代文献学研究》中,把《梦溪笔谈》归为考证笔记,8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其并非文献学专著。但其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以下本文主要按照张福祥《宋代文献学研究》中对文献学的内容分类,来对《梦溪笔谈》中的文献学贡献进行分别论述。
(一)校勘学 沈括曾经做过昭文馆书籍﹑馆阁校勘﹑史馆检讨等职务,元脱脱等《宋史·沈括列传》云:“擢进士及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9《梦溪笔谈》中的很多条目都证实了其在校勘学上的贡献。 例如,卷十八技艺(第 305 条):“《西京杂记》云:‘汉元帝造蹴踘,以蹴踘为劳,相类而不劳者,遂为弹棋之戏。’予观弹棋绝不类蹴踘,颇与‘撃踘’相近,疑是传写误耳。唐薛嵩好蹴踘,刘钢劝止之曰:‘为乐甚众,何必乘危邀顷刻之欢?’此亦‘撃踘’,《唐书》误述为‘蹴踘’。”10利用自己在杂艺方面的经验,考订出《唐书》因字形相近而出现的传抄讹误。又如卷四辨证二中以《尚书》古本校对当时本,确定“梦”、“土”二字互倒;卷三辨证一(第58条)中用植物学的知识校正《庄子》中“狙公赋芧”的“芧”之误;卷八象数二(第 143 条)中考证《史记律疏》之“二十八舍十二律”说中皆错把“七”当作“十”。 另外,沈括还纳出了简单的校改方法。《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一(第 350 条):“书之
6 陈广忠等著《古典文献学》,黄山书社,2006年8月,第1版,第6页。
7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597 页。
8 张福祥《宋代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346页。
9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 11 月,第 1 版。
10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591 页。 阙误,有可见于他书者。”11这正是陈垣先生提出的“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12 此外,在校改古书讹误时,沈括则提倡用雌黄涂改法:“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则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13这对于典籍的保存是很有好处的。
(二)考证学 沈括“博学达识”14,也善于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然而他并不盲信前人之说,很多成就都是在批判前人谬说的基础上发展的,科技上如此,在文献学方面亦如是。 1.考证地理名词。如卷二十神奇(第 338 条)沈括辨雷州地名之所自,云:“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然髙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15 2.考证历史人物。《梦溪笔谈》卷四辩证二(第 77 条)关于韩愈画像的人物考证:“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着纱帽,此乃江南韩熈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熈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者是熈载,后世不复可辨,退之遂为熈载矣。”16 3.考证史实。如卷三辩证一(第 70 条):“……玙有杨溥与方虔﹑方从训手教数十纸,纸札皆精善,教称委曲书,押处称‘使’,或称‘吴王’。内一纸报方虔云:‘钱镠此月内已亡殁’,纸尾书‘正月二十九日’。按《五代史》,钱镠以后唐长兴二年卒,杨溥天成四年已僣即伪位,岂得长兴二年尚称‘吴王’?溥手教所指挥事甚详,翰墨印记极有次序,悉是当时亲迹。今按天成四年岁庚寅,长兴二年岁壬辰,计差二年。”17沈括利用自己所见的书信来纠正《五代史》关于杨溥即位年代的错误。 4.考证药书。沈括利用自己在医药学方面的知识,又加之以生活见闻,对医药学书籍中的药名、药性等加以考证和纠谬。如“地菘即‘天名精’也。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蘝’。《本草》又出‘鹤虱’一条,都成纷乱。今按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又似蔓菁,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世间有单服火蘝法,乃是服地菘耳,不当用火蘝。小注: 火蘝,《本草》名“桸蘝”,即是猪膏苗,后人不识,亦重复出之。”18是对同药异名时,《本草》所产生错误的纠正。又如“《本草注》引《尔雅》云。‘蘦,大苦。’注:‘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茎青赤。’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髙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熟则角折,子如小匾豆,极坚,齿啮不破。”19是对《本草注》中关于药性谬说的纠正。 另外,沈括还对一些书籍记载的谬说予以考辨,也对古籍中的一些字词进行考证。这里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详举。
11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488 页。
12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2004 年 7 月,新 1 版,第 131 页。
13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第 1 版,第 6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