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伯恭的文献学贡献

郭伯恭的文献学贡献

学术与传承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4期 郭伯恭的文献学贡献术 范 凡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 【摘要] 通过介绍2O世纪文献学家郭伯恭鲜为人知的生平和文献学著作——《四库全书纂修考》、《永乐大典考》和《宋 四大书考》,总结他在《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以及宋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的 考证上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文献考证方面所建立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郭伯恭文献学贡献《四库全书纂修考》 《永乐大典考》 《宋四大书考》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1 生平 1936年一1940年间,郭伯恭的一系列著作陆续 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国学小丛书出版,计有《歌咏自然 之两大诗豪》(1936年2月)、《魏晋诗歌概论》 (1936年4月)、《四库全书纂修考》(1937年2月)、 《永乐大典考》(1938年)和《宋四大书考》(1940年 2月),分别成为相关研究领域不可多得之力作。此 外,他还有反映农民贫苦生活的三本诗集《奔流》、 《急湍》和《饥饿》行世,这些著作奠定了他在文史学 界的地位。然而昙花一现,不久这位颇有才情和功 底的诗人、文史学家就销声匿迹了。不仅令后人纳 闷,就连时人也不知究竟。 目前能见到的有关郭伯恭的记述文章仅有三 篇,并且其记载多有分歧:马蜚声的《郭伯恭潜心著 述》,发表于《河南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陈松峰 的《中州著名的文史学家郭伯恭》,发表于《文史杂 志》1989年第4期;以及1996年出版的《邓州市 志》 中的《郭伯恭》一文。综合这些资料,再结合 笔者的考证,可略约勾勒出郭伯恭的生平轨迹。 郭伯恭,生于1905年,卒于1952年(陈松峰所说 “郭伯恭卒于1951年春”恐有误,一则因为他未提及郭 伯恭的死因,再则因为《邓州市志》中有关于郭伯恭在 1952年5月20日被当地法院判处死刑的记载)。名习 敬,字伯恭,以字行。河南邓县夏集乡田洼村蒋郭寨人。 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 目: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课题研究成果 之一,项目批准号:09YJA870001,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基金资助。 ・38・ 幼时家贫,先在本村读私塾,后在邓县高级小学读书,学 习成绩优秀,民国l5年毕业。民国16年春至21年夏, 先后在邓县王集、鲁家寨和南阳宛南中学、镇平贾宋、马 庄等校教书。后弃教返乡,任严北乡长近一年,民国22 年春,到开封河南大学旁听学习,翌年春,又去北京大学 继续旁听深造,民国24年,经友人介绍到北平研究院工 作,与文化界知名人士郭沫若、顾颉刚、柳亚子、徐旭生、 冯友兰、荆三林等,有着广泛的交往。(马蜚声所说“民 国22年,我与郭相见,他说在北京住了四年,翻阅北京 图书馆大量图 抒,写了一部《四库纂修考》,史学家顾颉 刚审阅后写了叙。”恐有误,首先,根据其余两文的记述, 民国22年,郭伯恭尚未到北京,其次,顾颉刚为《四库纂 修考》作序是在民国26年2月,因此,马斐声与郭伯恭 不可能在民国22年就谈及此事)。民国26年,郭伯恭 由北平探亲回邓,因七七事变,遂常待在家乡。民国27 年春,在邓县商会任文书。业余时间从文献及明、清 《邓州志》中搜集并整理邓县古今历史资料。民国3o 年,被聘为主编,编纂《重修邓县志》。定稿后,因志书 对别廷芳的“宛西自治”持批判态度,并影射了丁叔恒 的劣迹,加之郭伯恭参与控告邓县盗卖公粮案,遭杨保 东、丁叔恒等忌限,不但撤去郭伯恭商会文书职务,而且 不准将该志书印刷出版,直到1970年前后,《重修邓县 志》稿本才由郭伯恭家人贡献出来。现存邓县档案 馆。[ ] 

民国32年春,河南通志馆主任王幼乔聘郭伯恭 为编辑员,参与编修《河南通志》。翌年6月,日军南 犯,他随省通志馆撤到内乡县,冬季返回邓县。民国 34年春,去开封继续修省志,同年夏,省志定稿后回 邓。直到民国37年邓县解放前,他在家做烟草、白 布和贩卖枪支生意,并撰写《潜治斋随笔》和《中国 范凡:郭伯恭的文献学贡献 文化四大罪人》,在河南省《中国历史研究》、《新中 原》等刊物发表。 1949年,邓县进行土地改革,郭伯恭拒绝参加, 去开封、西安寄居。1950年,在西安被捕押回邓县。 1952年5月20日,邓县人民法院以“非刑吊打农民, 致死人命”及“煽动群众抢仓”等罪,判处其死刑。 2文献学贡献 郭伯恭的文献学贡献集中体现在他对清朝《四 库全书》的编纂、明朝《永乐大典》的编纂以及宋朝 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 《册府元龟》的编纂的详细考证上,目前能见到的他 的文献学著作有《四库全书纂修考》、《永乐大典考》 和《宋四大书考》三种,北京大学白化文先生对这三 种书有一个总体的评价:“凡是研究宋代四种大型 类书和研究《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此后均需 参考郭先生这三部书,以之为贯通前后的中继站,或 说是起点站。” 2.1《四库全书纂修考》 《四库全书纂修考》,1937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 研究会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1984年台湾商 务印书馆将其作为《人人文库》中的一种出版。 1992年上海书店将其作为《民国丛书》影印。 顾颉刚称该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四库全书》的 著作,他在序言中说:“郭君伯恭治文学史有年,比复 读书北平,著《四库全书纂修考》,都十六万言,于其访 求编纂之始末,储藏存佚之实状,阐述详赡,诚有补于 方闻;即近若续修影印之孰议孰行,言之亦复靡遗。 颉刚读而好之,爰为介于北平研究院而印行焉。素嗜 中秘消息者,其必以先睹为快又可b也。今距四库之 成已越一纪有半,而力为系统之介绍者尚阒无其人, 则兹编之公诸当世,谁日不宜。”其实考虑到时代背 景,有清一代,文字狱盛行,对于这样一部钦定的大 书,有谁敢褒贬其得失呢?是历史赋予郭伯恭这样一 个全面考述《四库全书》第一人的机遇。 首先值得称道的是郭伯恭全面的论述角度,全 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四库全书纂修的各个方面,并 且将史实与当时存在的影印《四库全书》珍本等的 迫切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该研究具有强烈的现 实意义。我们不妨将该书与半个多世纪后的该研究 领域另外一本颇有分量的著作——黄爱平的《四库 全书纂修研究》 的研究内容作一简单对比,就可 以发现后人若要取得全面突破的可能性是多么小, 相反只能在他已经开拓的领域内深入研究,从而说 明该书确实是《四库全书》编纂研究领域的奠基之 作。 

《四库全书纂修考》和《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篇章结构对比表: 《四库全书纂修考》目录 《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目录 四库全书纂修考之缘起 《四库全书》编纂的背景和起因 寓禁于征之实际情形 《四库全书》的开馆和规模空前的征书工作 四库全书馆之组织 禁书与文字狱 四库全书之编辑 四库馆组织与全书编纂 四库全书之容量 《四库全书》的缮写与校订 四库七阁之告蒇 《四库全书》的贮藏与阅览 四库全书之增改 《四库全书》的撤改与复校 四库全书之校勘 《四库全书》的刊刻与《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四库七阁之今昔 《四库全书》的补遗工作 四库全书荟要 《四库全书》的历史变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荟要 四库全书评议 《四库全书》总目(上) 附录:四库全书之续修与影印述略 《四库全书》总目(下) 四库全书依据书本一览表 《四库全书》简论 四库全书荟要卷册函数表 附录:《四库全书》续修与影印简述 

・39・ 总第120期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0年8月 其次,应当借鉴的是郭伯恭的研究方法。在该书 成书之前,仅有陈垣检阅文津阁四库全书所撰的《四 库书目考异》40卷,“一一注明卷册页数,关于敕修四 库之记载,亦摘录甚详。” 6 由于前人研究成果不多, 郭伯恭的研究几乎全从第一手资料人手,他翻阅了办 理四库全书档案、东华实录、大臣奏折、清人笔记以及 时人的报刊文章等,并进行了许多实地考察。使其考 证和论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譬如他引用了大量的 乾隆关于《四库全书》纂修的谕旨,一步步揭开了高宗 标榜的所谓“予蔸四库之书,非徒博右文之名,……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背后的真相,指出:高宗诏访遗书,编纂四库,其 政治作用,一言以蔽之,即寓禁于征也。禁书一是为 了消除清初史实之记载,一是为了遏制汉人之反清观 念。因而高宗于文献保护上,虽不无功绩,而于摧残 文化之罪,固亦难逭也。Llj 当然郭伯恭对《四库全书》的考证也不尽完美, 也有因袭前人的说法从而造成失察之处,譬如他因 袭《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认为《永乐大典》曾有原 本、正本和副本三部。_9 而当他撰写《永乐大典考》 时,经过缜密的论证,认为《永乐大典》只有正本和 副本两部,正本即原本、副本即重录本。他因此懊悔 自己不及细查,真是误人不浅。¨叫正如黄爱平所说: “晚清以降,《全书》编纂的问题就为不少学者所注 意,有关论著时有所见。……郭伯恭的《四库全书 纂修考》(1937年),对《全书》的编纂工作了比较详 细的考述。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 大量的与修书有关的档案当时还无法看到,因此这 些著述难免存在种种不足和问题。”这种见解无疑 是相当公允的。 2.2《永乐大典考》 《永乐大典考》,1938年商务印书馆将其作为 《国学小丛书》中的一种出版。1962年台湾商务印 书馆将其作为《国学小丛书》中的一种出版。1967 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作为《人人文库》中的一种 出版。2005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永乐大典 研究资料辑刊》将《永乐大典考》作为该研究领域的 首要著作重新收录。而且此书出版,缘于2002年4 月,中国国家图书馆主持召开的“《永乐大典》编纂 六百年国际研讨会暨《永乐大典》仿真影印出版首 映式”,会上白化文先生对郭伯恭《永乐大典考》一 书作了中肯的评价和极力的推介,会后复旦大学吴 格先生更是热情地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社长力荐影 印出版此书,以惠学人¨ 。该书主编张异认为“郭 ・40・ 伯恭《永乐大典考》是第一部严格意义的《大典》研 究专著,在《大典》研究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 与《四库全书》不同的是,《永乐大典》成书已有 500多年,其间朝代更迭,学者对《永乐大典》的历史 已不乏记载,如光绪年间缪荃孙最早撰有《永乐大典 考》,记述比较详细,但是字数仅仅过千,还有很多缺 漏。后来袁同礼、李正奋分别撰有《永乐大典考》,对 于缪文有所增补,但是关于《永乐大典》的纂修、职官、 录副和散佚情况,仍涉及不多,因此,郭伯恭在撰写了 《四库全书考》之后,接着撰写《永乐大典考》,一一考 证其编纂始末。 《永乐大典考》再次体现了郭伯恭对史料的发掘 能力,他花了很大篇幅,从明史、地方志、文集,尤其是 墓志铭等文献中考证《永乐大典》纂修人的史料,其考 证的结果纠正了当时许多错误的认识。永乐大典馆 之最高领袖是监修官,其次是总裁、纂修和编写。正 副监修共4人,其中正监修官是姚广孝、郑赐,郑赐死 后,由梁潜代替。副监修官是刘季虎和杨士奇。而谢 缙是一位正总裁,从来不曾做过监修官。关于姚广 孝、郑赐、刘季虎和梁潜监修《永乐大典》的详细情况, 官书没有记载,但实际上,他们对《大典》之督促,功不 可没。按照杨士奇和孙承泽所说,《永乐大典》正总裁 5人、副总裁25人,而据郭伯恭考证,正总裁应为9 人,副总裁应为25人。对于多出来的4个总裁,郭伯 恭也找出了原因:“盖当初定制如斯,……其增多之四 人,殆纂修其间或因死亡出缺,陆续递补欤”¨列此外 他还考证了编纂135人、誊录20人以及圈点生1人 的史料,尽管这只是当时参与者人数中的极少部分。 以上所列194人中,除实录所载28人外,其余166人 均由郭伯恭自己新考证出来,他对自己的考证之功也 颇感欣慰:“《永乐大典》为典籍中空前之巨制,宋元 两代文献,赖以保存者至众,而纂修诸人,名字如翳, 如文章行事,不得少见梗概,岂不惜哉!今得识与斯 役者百九十余人之爵里行事,虽不及原数十之一,亦 可稍补此憾矣。”【13j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寓论断于征文考献之中,令 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明人素有学风空疏之名,但是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录副,却显示了其学风严谨的一 面。郭伯恭从灵石杨氏刊《永乐大典目录》中发现了 《永乐大典》的凡例,使人得窥《大典》编纂之精审。 又从徐阶的《答重录大典谕疏》中推断出《永乐大典》 的副本与原本册式完全相同,徐阶上疏陈重录式应悉 照原书册式云:“昨蒙皇上以重录《大典》,命臣处理。 该臣回奏:此书节帙甚多,而旧书缮写甚精,今要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