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1
片例:《日瓦戈医生》 大远景
远景
大全景
全景
(3) 全景的局限性: A 镜头不能过短。 B 节奏缓慢,运动不明显。 C 横向调度容易造成舞台化。
4
(1) (2)
(3)
(4)
景别的意义 景别是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 景别是镜头画面空间的表达形式; 景别体现场景(环境)中人物具体构成关系和 构成风格; 景别是一种镜头风格和导演风格;
2 镜头的内容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能被镜头所记录, 归纳起来有五个大的方面:人、景、物、 光、色。
二、人
1
人是电影的主体
A 电影是由人来拍摄; B 人是电影主要表现的 内容,也是画面的主 体,人是视觉形象的 中心。
2 表现人的重点: 脸、手和形体
A 脸 脸的意义: 人最主要特征的集 中体现; 身体状况; 生活经历; 心理特征;
蒙太奇是苏联电影学派早期创始人,诸如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提出的一个概念。 就其概念而言,我们称之为广义蒙太奇概 念,也就是所有具有电影特点的都被称之 为蒙太奇,即电影独特表现方式的总和。
苏联电影理论体系中的蒙太奇:
从镜头的内容和形式、镜头拍摄方式和剪接 方式到声画关系,甚至于剧作当中的电影 叙述方式以及相关的一些理论都被包含在 内。
优点:纪实风格、叙事 性。 丹尼· 博伊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局限性:时空限制, 缺乏主观色彩。
B 表现性(戏剧美学)
以内景或人工景为 主, 外景实景为辅。 优点:风格独特, 主 观色彩。 局限性:叙事障碍
法斯宾德《水手奎莱尔》
文德斯《德州巴黎》
四、物
1 2
物就是道具
人类活动的对象,是人的镜子
中景组
(1) 组成 中近景(medium close shot):腰以上。 中景(medium shot):膝以上。 (2) 中景的功能 A 数量最多的、最常见的叙事性景别。占60% -70%,特写表现人,全景表现景,中景讲 故事,用中景的时候,人和景都在里头。 B 是全景和特写之间的过渡,但不能构成一场 戏。
3 角度对观众观影心理的影响
4 角度的构成 摄影高度:平拍、仰拍、俯拍 摄影方向:正拍、反拍、侧拍 (1) 平拍 摄影机与被摄物的高度大致相等。 多数情况下,摄影机处于人的高度。 生活化的叙事角度,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常人 视点。 纪录性,纪录片的摄影角度。 局限性:表现力弱,无法左右观众的注意力。
4
陈凯歌《霸王别姬》
5
光效:戏剧光效、 自然光效
A 戏剧光效
主要特点:人景分开 增加立体 人物光:主光、辅光、轮廓光、 眼神光 眼神光:单打摄影机前放亮的 东西 眼睛反射 背景光:在墙上打一定亮度 将 影子消除 演员不能贴墙走 优点:立体感 戏剧气氛 局限性:虚假 照明技术复杂
媒介
信息←→读者←→解码←→传输←→
六 、视听语言与文化 1 现代文化 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②视听语言是表现和描写现代性的文化 2 视听文化 ①文字文化与视听文化:语言思维与形象 思维 ②视听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 3 俗文化
七 、视听语言与艺术 1 商业艺术 2 群体艺术 3 技术艺术
罗中立《父亲》
电影中的脸:
嘉宝
弗里达
B 手
手的意义: 人的第二面孔。
《蒙娜丽莎》
电影中的手: 生活经历、职业。
C 形体 身体和动作,人 的全部外在物。
形体美: 绘画和雕塑; 身体叙事: 舞蹈和哑剧。
米开朗基罗《胜利》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
电影中的形体:
生活经历、 身体状况、 情绪、 性格、 欲望。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
第三章 镜头的形式
一、景别
1 定义 指被摄物在画面中所占位置的大小。 2 景别的划分依据 以人在画面中的大小为依据。
3
景别的分组 特写组 中景组 全景组
特写组
(1) 组成 A 大特写(big close-up):脸的局部 重点表现人物细微表情的细节部分; 重点表现人物形体、动作的细微动作点; B 特写(close-up ):头部(带肩) 准确传达叙事情节,直接影响观众心理; 揭示人物形象更深刻的部分,表达人物更 丰富的情感; 表现人物动作细节和过程,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体现某种心理暗示; C 近景(close shot):胸以上
蒙太奇被用来专指像苏联电影当中所出现的, 借用平行、交叉、对比、隐喻、象征等等 手段构成非叙事性段落 。(片例)
苏联电影理论体系之外:
美国:把镜头的组接一般地称为剪接 。
法国:蒙太奇就是剪接。
三 、视听语言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1 定义:
就是广义的蒙太奇概念。从文化上讲,它 是一种电影思维方式;从艺术上讲,它是 电影的表现方法或者说是电影的艺术形式; 从传播的角度讲,它是电影的符号编码系 统。它包括镜头、镜头的分切、镜头的组 合以及声画关系四个主要方面。
陈可辛《如果· 爱》
④ 情境氛围的营造
王家卫 《花样年华》
⑤ 光带来影片节奏的变化
《魂断蓝桥》
六、色彩
1
A B 2 3
特征 颜色是人对不同波长电磁波的感受。 是人的主观感受。 是物体的外衣,人通过物体外衣感受它。 色彩冷暖的依据:心理学 色彩的表现性:在不同社会,不同叙事 语境下产生不同的含义 。
4 电影色彩的主要功能 ① 造型表现功能 A 视觉刺激功能 a 把色彩作为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张艺谋《英雄》
罗伯特· 罗德里格兹《罪恶之城》
b
用相对统一色调营造个人情趣追求 片例:《那山那人那狗》 《母与子》 《青木瓜之味》
亚历山大· 索科洛夫 《母与子》
B
情感表达功能 通过空间环境和单个色相 的有意安排。 片例:《芬尼与亚历山大》 《黑暗中的舞者》
四 、研究视听语言的方法
马塞尔·马尔丹 “电影是一门艺术,又是一 种语言;是一种语言,又是一种产业 „„” 电影是大众传媒:视听语言是符号编码系统 电影是文化:视听语言是文化现象 电影是艺术:视听语言是艺术创作手段
五、视听语言与大众传媒 1 大众传媒功能 ①政治功能 ②经济功能 ③一般社会功能(艺术审美) 2 传播模式 信息←→作者←→编码←→传输←→
5 景别小结 A 景别的种类很多,源于工作实际,拍摄时导演 要与摄影统一度量衡; B 景别的大小产生于对比;
二、角度
• •
1 定义 角度就是摄影视点,就是摄影机相对于被摄物所放 的位置。
2 摄影角度与画面的关系 角度决定画面摄取的内容; 角度决定画面的倾向; (1)方向关系 (2)高度关系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18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 的学习,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建立从事 电影工作应有的思维方式。 拉片作业 要求:选定一部影片的一个段落进行拉片 分析 画出画面图、机位图 不少于1000字的分析文字
第二章 镜头的内容
一 、镜头的内容
1 镜头内容的定义 指摄影机从开始到停止下来的胶片或磁带 所包含的声音和画面。
伯格曼 《芬尼与亚历山大》
C
象征功能
a 作为人物标签的色彩运用(明暗色调表明人 物身份的好坏) 片例:《罪恶之城》 《无极》
陈凯歌 《无极》
b
主题象征
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
朴赞郁《亲切的金子》
② 参与叙事功能 A 推动叙事发展 片例:《辛德勒名单》(红衣女孩)
B 营造叙事时空: 过去与当下
三、景
1 景的意义 故事背景(空间环境、时间环境)
戏剧与电影的区别 巴赞“戏剧不能没有人演,然而不用演员也 可以造成电影的戏剧性。” 萨特“戏剧的戏剧性从演员中来,电影的戏 剧性由景及人。”
2
景的分类:内景和外景 人工景和自然景 再现的景和表现的景
景: A 再现性(电影美学)
3
以外景和实景为主,人 工搭建为辅。 展示大自然的力量人类 文明的奇迹。
卡洛斯· 绍拉《卡门》
3 群体
群体的意义: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 自然 界的力量对比 关系。
电影中的群体: 上帝的视点、可观的 场面、动态画面。
《甘地传》
4 小结 电影中表现人是电影的一个本质特征。 贝拉· 巴拉兹提出过“可见的人类”。 他认为电影使人们在银幕上看到自己, 使人类变成可见的。
可见的人类就体现出了几个特征 : A 类型化 B 对于人的审美标准的影响
高调光:整个场景有充足的 亮度。 (电视新闻、体育节目、 情景剧) 氛围 “向上” 积极向上
低调光:整个背景或部分 场景都是黑暗的。 (地牢、山洞、户内户外 夜景) 氛围 低沉
② 人物形象的塑造
科波拉 《现代启示录》
③ 刻画人物的心理
通过光源的明暗营造心理世界的情绪变化
伯格曼《呼喊与细雨》
视听语言
第一章 视听语言概论
一、视听语言的形成史
视听语言的形成史跟早期电影史基本 上是相同的 视觉暂留原理 摄影术 放映术
1 2 3
视觉暂留原理:
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 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 暂滞留一段时间。
另:似动现象
摄影术:
“达盖尔照相法” 爱德华· 幕布里奇
B 自然光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要特点:强调光源方向、 性质 外景:散射辅光、缩小反差 内景:环境选择、光源设置 (选择摄影角度与光线的关 系) 优点:自然真实、细腻 缺点:不亮丽、重点不突出
6 光的功能
①外部引导和内部引导 A 外部引导 质感引导
时间引导
B 内部引导: 用光来表达内部环境——我们 的感受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