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三焦病证的分类

中医诊断:三焦病证的分类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

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

肺气不宣,则见咳嗽。

午后属阴,浊阴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

温热这邪在表,故脉浮数。

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

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

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

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

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

口干咽燥。

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

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

气机不畅,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本证病机与临床表现和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证基本相同。

但本证为感受温邪,传变快,人体阴液消耗较多。

2.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菩。

【证候分析】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

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

湿性粘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扬,白菩透露,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

(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

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

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

真阴被灼,水亏木旺。

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

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

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