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时期小说中国当代文学成教特色课程第三章新时期小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第三节“改革小说”和社会历史问题小说第四节市井乡土小说和“寻根小说”第五节“中国式现代派小说”与先锋小说第六节新写实小说与新现实主义小说第七节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第八节女性小说与新生代小说第一节概述一、新时期的小说浪潮 1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2 、“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3 、“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4 、“晚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通俗小说”二、新时期小说的作家群体1 、复出作家群2、知青作家群3、新生代作家群4、女性作家群5、80 后作家群三、小说的繁荣局面1 、题材的开放2、变化多样3、艺术自觉4、少数民族作家崛起新时期作家群体“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刘宾雁、邓友梅、邵燕祥、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流沙河、公刘、昌耀“知青”作家: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张辛欣、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阿城、何立伟、叶辛、铁凝、李晓、多多、芒克、江河、杨炼、舒婷、北岛“文革”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中年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第二节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一、伤痕小说1 、伤痕小说的特点:政治批判意识、宣泄情绪、肤浅2 、《班主任》、《伤痕》分析二、反思小说 1 、反思小说的特点:历史大事反思、政策失误清理、理性色彩、艺术变革 2 、反思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分析:从维熙:“大墙文学”张贤亮:“唯物论者启示录”王蒙:“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自我批判”关于“伤痕”的讨论黄安思:《向前看啊!文艺》,――1979 年4月5日《广州日报》李剑:《“歌德”与“缺德”》――1979 年第6期《河北文艺》两篇文章认为文艺应有党性原则,应“歌德”。
“伤痕”小说暴露太多,“情调低沉”,“影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志”,是“向后看”的,“用阴暗的心理看待人民的伟大事业”的“缺德”文艺。
但很快,贬义含义逐渐消褪,辩护者认为它有“使人警醒起来,感奋起来”的社会功能。
《班主任》分析:文革模式英雄路线斗争胜利张俊石:正确正确路线,知识(反“革命”)宋宝琦:无知识谢慧敏:反知识文革意识形态(“革命”信仰)《伤痕》故事分析:王晓华错误的认同信仰的伤痕,母亲平反获得政治解放,但心不能平静,个人命运的小故事,悲剧性冲击了“文革”模式,揭开了“伤痕”、“为落实政策而写”。
反思文学的主体:归来作家“五??七”派作家:王蒙、张贤亮、丛维熙、张弦、高晓声“五??七”诗人:艾青、邵燕祥、公木、公刘、白桦、流沙河、牛汉、绿原、曾卓、鲁黎重要特点:亲身经历历史的遭难,将生命的挫折与历史的挫折联系在一起。
归来之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文革的批判(伤痕文学阶段),而是将文革的悲剧与中国当代的政治历史联系起来考察,透过人物的命运遭际投射出历史反省的冲动,即出现了“历史反思文学”。
《天云山传》(1979 )人物表宋薇地委组织部长(天云山区综合考察队队员)吴遥地委副书记(考察队政委,特区党委,运动办公室负责人)罗群“老反革命”考察队政委,特区党委书记,地区规划小组负责人。
冯晴岚教员,考察队队员周瑜贞中央某部负责人之女历史反思:《天云山传》分析:一、大众眼中的文革叙述。
人物受难,个人陷害,坏人道德品质低下,揭示大众对文革的朴素认识。
二、黑白分明的人物。
罗群始终是优越者,与是否平反无关,三个女性进述知识分子感受苦难的故事。
三、国家话语。
小人得志,但没有深入小人得志的历史文化根源,人治必然出现极左政治。
古华(1942―)电影编剧、作家。
湖南嘉禾人。
原名罗鸿玉。
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当过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
1962 年发表作品,后曾在郴州歌舞剧团、郴州地区文联工作,1980 年3月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
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爬满青藤的小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5 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现旅居加拿大。
被简化的历史反思:《芙蓉镇》《芙蓉镇》人物分析:胡玉音――“天底下最心好的是女人”李国香――“最歹毒的也是女人”谷燕山――“长了副凶神相,有一颗菩萨心”王秋赦――“政治运动需要他,他需要政治运动”秦书田――“坏人里头的乐天派”黎满庚――“无奈的正义者”黎桂桂――“懦弱的男儿”张贤亮华夏西部影视城1993 年张贤亮下海办华夏西部影视城(镇北堡影视城),那里拍摄了《牧马人》、《红高粱》、《大话西游》、《黄河谣》、《老人与狗》、《新龙门客栈》等七十多部影视剧。
一部部经典影片从这里诞生,以它的古朴、原始、粗犷和荒凉,叙写着中国影视文化的辉煌。
如今,华夏西部影视城已成为国家4A 级黄金旅游点,每年能吸引33 万游客,盈利上千万元,仅固定资产已经价值上亿元。
2004 年,镇北堡影视城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文化产业最杰出的十大项目之一。
从个体反思到人性反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分析1、生物的人与社会的人的冲突2 、生理畸形:对专政时代的批判控诉3 、两性差异的永远战争:建立在性饥渴上的爱情个体反思:“回顾过去所受的凌辱,与所有不幸的人所有的不幸遭遇比较,惟独这种屈辱我还没有受过,没有受过这种屈辱倒使人感觉惊异,感到意外,不相信命运如此厚待我,似乎我从生下来就注定了必须经历一切痛苦,要穿过水与火、剑与蛇筑成的全部炼狱。
”反思人民公仆的异化:王蒙的《蝴蝶》1 、在当时许多刚刚复出或受到迫害的人们还在悲苦地咀嚼着别人给予自己的不幸的时候,王蒙却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自我,这种颇有忏悔意识的内向反思,应当说是相当有力和深刻的。
而这正是王蒙“反思小说”的独到处。
在形式化的革命与革命当中,王蒙思考了个体与理想与社会的关系,也真实地表现了人的异化的现实与回归的痛苦、艰难、努力和勇气。
2 、艺术上运用意识流手法,借助于电影蒙太奇手法,利用时空割裂、时空交错,按人的心理意识的流动来组织故事,通过全知叙事与主人公内心独白的结合,对人民公仆异化为人民的主人进行沉痛的审视第三节改革小说和社会问题小说一、改革小说1 、改革小说的内涵2 、发展阶段:A 、前期改革小说(1979――1981 )艰难的改革历程、改革英雄者形象、改革与反改革的冲突B 、后期改革小说(1982――1985 )精神震荡与道德困惑、普通人 3 、蒋子龙、张洁的改革小说二、社会问题小说1 、题材领域:社会机制造成的弊病,文化精神痼疾2 、代表作品:《人到中年》、“陈奂生系列小说”、《老人仓》蒋子龙(男)(1941 -),河北沧县人。
1950 年入农闲时的"季节性小学".1955 年入天津市第四十中学。
1958 年毕业考入天津重型机器厂技工学校。
1960 年毕业在工厂当见习工。
同年加入海军,在部队的宣传部工作。
开始文艺创作,1962 年始发表杂文通讯等,1964 年第一篇散文《老崔》发表在《光明日报》。
1965 年复员回天津重型机器厂。
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新站长》。
1972 年发表小说《三个起重工》。
1976 年发表的《机电局长的一天》(人民文学1976.1 ,复刊第一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却因所谓"走资派路线"受攻击。
后在压力下写了应时的《铁锨传》。
1979 年以改革为背景,描绘新时代的英雄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在1979 年全国优秀小说评奖中以压倒性票数获奖,引发了"改革文学"的热潮。
1980 年作协主办的文学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班毕业。
后历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天津分会主席、《天涯》主编等职。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集》、《拜年》、《蒋子龙创作精选集》等,长篇小说《蛇神》等,散文集《过海日记》、《国外掠影》,文艺论集《不惑文谈》等。
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可读性,特别是前期作品充满"开拓者"的热情。
《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形象分析主动请命受命于危维之间上任(一)童贞,美人衬托英雄(二)批评杜兵,下车间(三)冀申对乔的衬托主角(四)考核,幼儿园,奖金,辞掉“临时工”“服务大队”(五)乔与冀申的对比(六)霍大道与乔厂长的烘托映衬,乔陷入诋毁和控告乔厂长:刚强果敢,敢斗敢闯,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正直高尚,坚忍不拔,不畏艰险。
艺术特点:不足是理想色彩过重,形象欠丰满,类型化(议论过多)。
好处是阳刚、大气、辽阔,剧烈矛盾冲突,少心理活动,细描、语言崇尚气势的雄浑和雄辩力。
艺术感染力强,生活气息浓。
作家蒋子龙张洁(女)(1937 -)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幼年丧父,从母姓。
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
1956 年高中毕业,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
1960 年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
1978 年发表处女作《森林里来的孩子》(〈北京文艺〉1978.7 ),引起文坛注目,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 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触及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一敏感问题,引起文坛的大反响。
1980 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
后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现旅局美国。
初版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初版,修改本)、《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作品集。
其中《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 、1983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1983 -1984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是反映改革的代表作品,发表后争议很大,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享有国际声誉,曾获意大利1989 年玛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
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在宁静悠远中呼唤人的真情;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
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
作家张洁那本书是我一九八一年春天写就的。
我曾在书中预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