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财政导论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财政导论

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颇广,可以分为不同的层 次,不同层次的社会公共需要的性质是有所不同的 (见图1-8)。
图1-8 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
一、资料:全国首起垃圾官司宣判,50万户南 京居民是潜在被告
南京市下关区一户人家在接受保洁服务时,因 所谓的种种原因拒缴应付的费用。令这户人家万万 没有料到的是,为了区区每月5元的垃圾费却收到了 法院的传票。10月23日,这起全国首例“垃圾官司” 在南京下关法院公开审理。据悉,南京目前尚有50 万户居民未缴清应付的生活垃圾费……
第一章 财政导论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我国财政
转型 第三节 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共需要与公共
财政职能
(1)识记财政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3)理解公共财政和社会公共需要的概念和特征。
(1)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 并能据此初步评判政府职能转变状况;
试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四)分配不公 分配不公是竞争市场本身的分配方式 造成的,是市场本身的缺陷,即市场一味 讲究效率往往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赋予公共财政解决市 场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五)经济波动或危机 市场的盲目性、分散性和滞后性会经常呈现经济
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二)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或称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 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带来的损益影响。 当经济活动存在着外部效应时,市场不能导 致有效的资源配置。
1. 通过外部效应知识的学习,国家应当鼓励人 们从事外部经济的行为活动,如为什么国家鼓励社 会各界重视教育事业,对企业赞助教育公益事业在 税收上给予减免等优惠政策。这是因为教育给教育 者(生产者)和受教育者(消费者)带来利益的同 时,给整个社会及其它人也带来好处。如何理解教 育事业的外部经济现象?
第一,财政活动以国家为前提; 第二,在财政分配活动中,政府处于主 动的、支配的地位; 第三,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 的集中性的经济活动。 (二)财政分配的目的——实现国家职能, 表现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财政分配的对象——一部分社会产 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我国财政转型
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二、我国财政转型——公共
2. 由于消费者或生产者的排污而产生的外部不 经济现象,国家往往采取非市场手段,如禁止、处 罚或征排污税等行政手段,但其行政立法、执法都 有相当的难度,且成本费用往往很高。试问:国家 可否采取如可交易排污证等市场化的手段?
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三)不完全竞争 经济学家把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
财政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财政这种分配与其他
分配在分配主体、分配目的和分配对象三个方面分 析区别(见图1-1)。
财政的 一般特征
分配主体:国家(确切地说是政府) 分配目的:实现国家职能,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
分配对象: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 剩余产品 。
图1-1 财政一般特征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一)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确切地 说是政府)
图1-3 公共产品特征
共有地的悲剧 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哈丁教授1986年在科学杂 志上曾发表题为《公有地的悲剧》的论文(Science Vol.162 1243〔1968〕)。说的是,在公有的草地上放羊, 放牧人因为增加放养的羊会给他个人带来利益而不断增 加羊的数量,但草地的饲养容量是一定的,当羊的总数 超过整个草地饲养量时,草地最终会荒芜。而之所以出 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对每一个牧羊人来说,增加放养 的羊会给他个人带来利益,而增加羊从而导致过度放牧 的损失,则是由全体放牧人来承担。 这种对公有资源使用“所得归己,所损归公”的状 况,导致了“公有的东西,总不如私有的让人爱惜”的 现象,使对共有资源使用的结局有了悲剧性的一面。同 时也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公共产品都同时具 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2)能用公共财政理论,理解和分析政府出台的 各项财政政策,便于更好地贯彻执行。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一、什么是财政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一、什么是财政
财政就是指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并以其为主体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集中性 分配。而财政学则是以研究政府的收支活动 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图1-6 公共财政的建立
第三节 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财政职能
一、社会公共需要的 概念及特征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
一、社会公共需要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 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具有基本特征( 见图1-7)。
图1-7 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公共需要的概念及特征
波动与失衡,严重的会导致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均衡 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资源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见 图1-5)。
图1-5 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
二、我国财政转型——公共财政的 建立
对各种市场失灵或缺陷问题,需要有以政府为 主体的公共经济即公共财政的介入,用非市场价格 机制的方式去解决市场失灵或缺陷问题(见图1-6)。
寡头和垄断。前两种市场称为有效竞争市场,政府不 必干预。但在寡头和垄断市场上,当一家或几家企业 控制了市场时,竞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见图1-4)。
图1-4 市场结构
现代技术进步、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发展,使得 许多行业经济合理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全球经济一 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使得美国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 这样拥有数千亿美元资产的巨头,照样面对着极其 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我国,机械、汽车制造、冶 金、家用电器制造、化工和医药等行业中,既存在 着规模过小、过于分散的问题,又存在着分割市场、 阻碍公平竞争的垄断因素,影响了这些行业的成长, 影响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财政的建立
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现实的市场经济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促使资源 的有效配置,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 被称之为“市场失灵”。其表现形式(见图1-2)。
图1-2 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
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一)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把公共产品的概念定义为:“每个人对
这 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消费的减少。” 其 特征(见图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