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课件第一章解读
❖ 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的产物,是在剩余产品与私有制出现 以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 经济条件是财政产生的基本条件。政治条件 是财政产生的必要条件。
❖ (二)财政产生的过程
❖ 原始人类没有剩余产品,也没有财政产生的 经济条件。
❖ 财政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第四节 财政的职能
❖ 财政有以下三种职能: ❖ 一、资源配置职能 ❖ 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 (一)财政可通过采取转移支付制度等方法; ❖ (二)财政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 ❖ (三)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
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 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 产品。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 在西方亦指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 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 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 福利事业等。
❖ 一、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 (一)效用的不可分性 ❖ (二)消费的非竞争性 ❖ (三)受益的非排他性
第三节 市场失灵
❖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 劳务的情况。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 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 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 ❖ 一、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 二、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效应问题 ❖ 三、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 四、信息不对称与不充分 ❖ 五、市场不完全 ❖ 六、收入分配不公 ❖ 七、经济波动或失衡
❖ 二、财政的发展
❖ (一)财政分配形态的发展
❖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自然经济下,财政 分配标的物的形式只能是劳役和实物 ;
❖ 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财政分配标 的物形式发展为以劳役、实物和价值形式并 存;
❖ 当前只以价值形式存在了 。
❖ (二)财政规模的发展
❖ 财政规模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家的职能 决定的。
第一章 财政导论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凭借政治权力 和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 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分 配关系。
❖ 一、财政的产生
❖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 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 经济现象。
❖ (一)财政产生的条件
❖ (二)损益平衡原则
❖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任何行为主体对某项产 品的提供都要求保本,而且在可能的条件下 有适当的盈利。如铁路等
❖ (三)受益原则
❖ 对市内公共汽车四)供需均衡原则
❖ 对某些不可储存的物品和劳务,如电力、电 话和运输服务等,按供需均衡原则定价有利 于保持合理的消费结构。
❖ 二、收入分配职能
❖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 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层次。
❖ 三、经济稳定职能
❖ 稳定经济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 支平衡多重含义。
❖ 财政实现稳定经济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 (一)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 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 (二)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 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的 国家财政 。
❖ 三、财政的特征 ❖ (一)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 (二)财政分配具有全社会集中性和全局性 ❖ (三)财政分配具有无直接偿还性
❖ (四)财政收支以价值形态为主,实物形式 为辅
❖ (五)财政收入和支出具有对称性(平衡性)
第二节 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
❖ 二、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 (一)纯粹的公共产品
❖ 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同时具备或满足上述三 个特征的公共产品
❖ (二)准公共产品
❖ 1.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但消费的非竞争性 不充分。
❖ 2.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特征,但受益的非排 他性不充分。
❖ 三、公共产品的定价原则
❖ (一)零价格原则
❖ 适用于那些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典型的公共产 品 ,如国防、外交、司法等;
❖ (三)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 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
❖ (四)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
❖ 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发 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职能不断扩大,国 家财政的规模基本上呈现递增排列。
❖ 从更长远看,财政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 会随着国家职能的减少而有逐步收缩,并随 国家一起走向消失。
❖ (三)财政性质的变化
❖ 财政经历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 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的历史演变。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以前的财政 都属于私有制国家的财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