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铁血大明网
土木堡之变
• 1.土木堡之变,名词解释: • 土木堡之变又叫土木之变,是指发生于中国明朝正统十 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1449年(正 统十四年)7月瓦刺首领也先率军南下进攻明朝,主力直逼 大同,明英宗在王振鼓惑和挟持下,不顾臣僚劝阻,决意 亲征。1449年8月31日(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瓦刺军发 动进攻,明军全线崩溃。在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 击死,英宗被瓦刺军俘虏,50多万明军死伤过半。“土木 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土木之变后,瓦剌势力 大振,明朝北边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
土木堡之变
• 4.土木堡之变的影响: •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 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 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 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 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 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 开始。土木之变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 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 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 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 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 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土木堡之变
• 3.事情经过: • 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 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 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 以麻痹明军。英宗不疑有他,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 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 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 促应战,明军自相践踏,结果一败涂地,张辅、邝野等百 余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明英宗盘而坐,不久被俘, 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大铁锤所杀,樊忠不久亦战死。此 役明军死亡过半,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 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数人侥幸逃出。
土木堡之变
• 4.土木堡之变的影响: •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十余万,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 英宗被俘消息传来(史书上称英宗被俘为“北狩”),京城大 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 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 左右为难之时,英宗秘派使者到来,传口谕命郕王速即帝 位。郕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 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 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 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土木堡之变
• 2.起因: • 明初对蒙古瓦剌实施“羁縻之策”,在宣化、大同等 地开放马市,互通贸易。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来 进马,诈称3000,以冒领粮食,太监王振把瓦剌贡马价格 削减,激怒瓦剌,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பைடு நூலகம் 土木堡之变
• 3.事情经过: • 此次出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已经 不稳。八月在大同听宦官郭敬说前方战败,王振开始惊慌 撤退,撤出大同。然而王振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 退兵,让英宗到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不顾大同 总兵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反对,匆忙改变行军路线。行四 十里后,又怕大军过境损坏家乡庄稼,又急令军队转道宣 府(今河北宣化),此时瓦剌大军追至,恭顺伯吴克忠、 都督吴克勤率兵战死沙场。成国公朱勇等率骑三万前去阻 击,至鹞儿岭,寡不敌众,全部覆没。在8月14日到达土木 堡(河北怀来县东南),离怀来城仅20里,王振以为1000 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下令就地宿营。
土木堡之变
• 4.土木堡之变的影响: • 土木之变是明朝建国以来出现最大的一次危机,也使建 国以来对蒙古的优势局面转为劣势,北患一直困扰整个明 朝时期。
土木堡之变
• 结束语: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