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1.(★)按要求填空。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关于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以远方亲友的殷勤致意,引发词人的凄伤哀怨。
二、选择题2.(★★)政治老师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为题做一次讲座,以下哪一句是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次讲座内容中的?()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全班同学围绕“传言”这个话题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以下是某位同学的笔记:①讨论“传言”应区分“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编造的“误导信息”。
②“传言”是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③许多传言是后来被证实或部分证实的。
④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
⑤传言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制造舆论的手段。
对这些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最合理的一项是()A.B.C.D.二、阅读理解共5小题,满分70分)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陈嘉映①自然概念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基准,科学概念则不受这种约束。
对我们来说,火是热的,冰是冷的,但在科学话语中,冰同样包含热量。
热量是由分子的运动规定的,而不以我们的感觉为基准。
在日常话语中,地球是静止的,并以大地为参照规定了什么在动,什么静止不动。
而在科学话语里,这个参照系被废除了。
②自然概念以经验为基准,而经验是互相交织的,与此相应,自然概念是互相渗透的。
在我们的自然理解中,圆和圆满,正方和方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几何学的圆则通过定义和其他概念构成联系,[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
③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
即使我们用既有的语词来描述它们,这些语词的意义也不得不悄然改变。
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事实,不仅是用我们既有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新事实,空气和重量这些概念本身也经历了细微的转变。
空气有了重量,不再是完全的无物、空无。
重量本来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现在,这层约束被取消了,重量概念得到了自然的扩展,开始从感知向测量倾斜。
④有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
例如,“电子”一词今天的意义和最初的意义已大不相同,但“电子”一词前后的各种用法之间存在着“推理之链的联系”,正是这条连续的理由链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正当地谈论“电子”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或指称。
尽管摸索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连续性是极有意义的工作,但不可因此模糊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
⑤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
虚数、力矩、电离、夸克这些词,并不来自日常语词,而是直接由理论得到定义。
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
日心说的反对者中有人拒绝伽利略的邀请,拒绝从他的望远镜里看一看天空;有的人看了,但不承认他在望远镜中所看到的。
他们也许只是些老顽固,然而,用望远镜看还是看吗?我们多半会说:当然还是。
用射电望远镜看呢?当天文学家声称“看到了”银河系中实际存在的黑洞,他们是怎样“看”的呢?他们看到了一个黑黑的洞吗?在现代物理学中,“看”和“观察”这些语词的含义已经被更新了。
⑥像力矩、电解质这样的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一望而知它们的意义是由某种特定的科学理论规定的。
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
带来混淆的反倒是运动、加速度、动机这类语词,它们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
[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
]⑦关键的是,那些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术语,在一门成熟的科学中,其意义是由科学理论规定的。
运动、力、空间、时间、质量、真空,这些词在科学中的用法与日常用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我们平常怎样使用这些词,对科学家没有多少约束。
(节选自《哲学•科学•常识》,有删改)(1)第②段加点词“洗净”在文中具体是指(几何学里圆的概念)彻底去除了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2)下列为第⑥段画线句提供的例证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B 。
A.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日心说”出现,这种认识才得以改变。
B.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在生物学的范畴内,它们都不属于鱼类。
C.虽然所指称的对象相同,但是“水”属于日常概念,“H₂O”属于科学概念。
D.牛顿提出了“质量”的概念以区别于“重量”,但在普通人眼里两者是一回事。
(3)下列对文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①段从概念与日常经验的关系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B.第③④段用事实与概念的更新,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第⑤段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D.第⑥段用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4)从上文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一项推断是 C 。
A.在感知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B.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建构。
C.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D.在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
(5)以第⑦段为例,分析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风筝仙女铁凝①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
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②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
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在规划把这片菜地变成一座公园。
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
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③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
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地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④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
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
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
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
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
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
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⑤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
我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
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⑥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⑦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
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
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⑧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⑨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
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
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
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维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⑩“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
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
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
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⑪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
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
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
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
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⑫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
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
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
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
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
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⑬[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
我不知道。
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1)“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分析其在表达上的效果。
(2)第⑬画线句中的“突然”一词别具匠心,请对此加以赏析。
(3)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写到了“戴钻戒的青年”和“我的同事”,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意图。
(4)有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对乡村的情感与她在《哦,香雪》中的表达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