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管理思想的差异和启示

中外管理思想的差异和启示

中外管理思想的差异和启示
每一种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根植于本国、本地区地域文化上产生的管理方式、方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这种角度上来看,中西方管理思想也存在很大差异。

今天我们来对比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从中找出其中的差异所在,以厘清我们的观点。

通过比较中西方管理思想,我们可以注意到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其关键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所处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皆有不同。

尽管受到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但是无论哪种管理理论和方法, 只要能够充分地吸取文化中的精华, 有效地剔除糟粕, 开拓创新, 就能够取得丰硕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比较中西方管理思想对我们有许多启示意义。

下面我们开始比较中外管理思想的差异。

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就是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的管理思想与国外传统及现代的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东方管理思想,华商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到可资我们今天借鉴的积极有益的思想资源。

通过相同点、差异点以及同异比较,从中把握人类管理思想的精髓。

一、中西方管理思想侧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侧重于对国家、政府、社会和人的管理,并且大多数的管理思想是由并没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思想家们提出的,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晚清的思想家戴震、龚自珍、魏源等。

相对而言,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方面比较匮乏。

而西方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

希腊文化中管理者强劲霸道,凭个人的胆识能力对各种管理进行随意的干预。

总是在激烈的抗争较量中实施各项管理行为的特点,由古希腊神话中可见一斑。

这些特点与希伯莱文化讲究理性、重视规范的特点,在西方管理哲学和思想中都得到反映。

西方在培养管理者特别注重培养其才干能力,要求他在智力体力各方面超过常人,选拔管理者同样注意才干,往往越级提拔那些卓越者而不计较其道德品性,并由此形成的相应各种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管理方法,无不适应于这种管理文化。

就总体而言,西方管理思想一般比较重视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管理在整个西方管理思想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 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由西方的企业家们创造的。

尤其是近100 年来, 西方的很多重要的管理思想都是围绕企业管理来展开的。

许多管理思想, 如“科学管理”、行为管理等, 都是先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加以设计和实践, 然后再推广、运用于社会其他部门。

二、管理理论产生的方式不同。

中国的管理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的产物, 它的创立者是一些本身没有管理实践经验的哲学家、思想家, 而且管理思想只是作为一种副产品, 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附带提出。

因此这种理论缺乏系统性, 没有形成具有规律性的理。

管理作为一种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问题的方式、方法, 深刻地反映着社会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集中在伦理规范和国家管理两个方面。

从管理者本人自我修养的角度出发, 首先通过观察和认识事物, 来获取广泛的知识, 同时注重精神的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 使得管理者本人无论在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方面都达到较高的境界, 实现自我管理的目标, 然后由家扩大到国,实现对国家的治理。

在儒家看来, 国是家的扩大, 家和国在管理上只是空间范围和人口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 在管理方法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家庭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可以用来管理国家。

这样, 就导致中国以管理家庭家族为出发点而产生的传统的管理思想, 与以管理工厂、企
业为出发点而产生的西方管理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伦理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区别。

管理思想的提出,多数是由富有实践经验的管理思想家总结和概括的。

如泰勒、法约尔、梅奥、福特等, 他们亲自管理一个企业, 并通过大量的实践,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加以整理、归纳和提高, 从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

三、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不管是泰勒的科学管理, 福特的流水线管理, 斯隆的事业部制管理或马斯罗、赫兹伯格的行为管理, 都强调一个制度化、标准化, 都主张管理与伦理分开。

在实施管理的具体过程中, 他们并不很重视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或道德来维系加以实施, 而是主张不论亲疏、不分远近, 一律统一于整齐划一的组织制度和纪律, 理性管理在其管理理论中占据绝对地位。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是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来看待整个社会。

在他们看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仁者爱人”, 人性都是善的, 人的本性都是爱他人, 爱朋友, 是“善相爱, 交相利”的, 因此家庭关系只是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的一个缩影, 管理企业、管理国家的方法与管理家庭的方法没有什么两样。

这样,中国的传统管理和近代管理就是以管理家庭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和国家, 把治家的伦理道德秩序推广到管理企业和国家上,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四、是“修己”与“安人”的区别。

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很重视“修己”, 它们不把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 对管理者本人的行为没有比对一般人员更严格的要求, 而是强调以统一的行动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以便组织能够有效的运转。

西方的管理思想特别重视“安人”, 在客观上如何对人的行为、对组织运转的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方面动了不少的脑筋, 对管理者本身自我约束后形成的人格力量的影响则不多考虑。

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首先主张要“修己”,认为管理是一种辅助力量。

在谈及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之后,我们下面将谈一谈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

对于中外管理更客观的定位应该是差异。

这首先肯定了西方管理科学的可借鉴性,并把它们放在水平的位置上,没有优劣和高下之分,中国管理思想一直讲究和谐之美,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人学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人的挖掘和人才的运用是一条基本的主线,物竞天择,人尽其能,蕴含着中国管理中丰厚的治人之略。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长于协调平衡各种管理因素肺关突出的,比如它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整体内部往往缺乏个性和活力,在强调稳定和谐时容易压制竟争、反对革新,
西方管理思想在科学的逻辑分析总结出某一方面的规律后,却往往把这局部的规律当作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以偏概全、易走极端的弊病。

例如,“科学管理理论”有较强的唯理性论倾向;“行为科学理论”有较强的唯人性论倾
向;“管理科学学派”一味强调专业化、规范化、严密化、制度化,是再次走将人机器化的极端。

在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客观上组织结构的复杂化、管理技术的复杂化造成了主观上片面追求管理的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化的倾向,人的心理情感因素被排挤得无影无踪,西方管理理论的刚性的一面在越来越发挥作用的同时,它的弊端也愈益凸出,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重视。

所以对于中西方管理思想,我们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巧妙的去运用二者的互补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