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
刘宏宇王岩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
方法对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 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痊愈出院。
结论封堵术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是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护理
室缺房缺外科修补术治疗先心病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是此种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和输血风险。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介入治疗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新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需要输血的优势,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13岁,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房间隔缺损(asd)11例,室间隔缺损(vsd)15例;心功能ⅰ级。
1.2介入手术方法
1.2.1动脉导管未闭常规局麻下分别穿刺股动脉、股静脉,沿股静脉送入6~7f的端孔导管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后,将260cm的交换导丝经pda送入降主动脉;沿动脉送入4~5f的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降部行侧位造影放大摄影,观察pda的形状和位置,测量其直径,沿交换导丝送入传送鞘至降主动脉,撤出导丝和内鞘,选择大于pda最窄直径2~4mm的蘑菇伞封堵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证实ado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少量烟雾状残余分流时,可沿指示方向操纵旋转柄,释放ado,封闭pda,术毕撤出导管、导丝及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术中静脉注射肝素0.5~1.0mg/kg,24~48h 后复查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
1.2.2房间隔缺损在全麻或局麻下穿刺右股静脉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送入260cm导丝至左上肺静脉,用球囊测量asd最大伸展径,选择型号合适的amplatzerasd封堵器在x线及tte监视下封堵asd,其余同上。
1.2.3室间隔缺损在全麻或局麻下穿刺右股动静脉行常规左室造影及导管
检查,建立动静脉轨道,根据造影和彩超选择型号合适的amplatzer封堵器在x 线及tte监视下封堵vsd,其余同上。
2结果
42例手术顺利,术毕返回病房,随访术后,最长15个月,最短1个月。
42例患儿状况良好。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42例患儿均为儿童,因其自控能力很差,需要全身麻醉,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患者与家属对新的治疗往往顾虑疑惑,对手术成功表示怀疑,因此应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手术的优点,手术的方法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抢救措施,术后监护方法,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等,侧重介绍封堵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使患者及家属能形象地了解介入治疗的相对安全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用安慰鼓励性的语言与患者交流,通过多接触患儿,消除其陌生感与家属顾虑和紧张情绪,只有家属情绪稳定,对治疗充满信心,患儿才会以自然轻松的心态对待治疗,有利于介入治疗的顺利。
3.1.2术前1周服用抗凝剂。
术前一天给予抗生素,利多卡因皮试,碘过敏实验。
3.1.3术前必须监测体温,如有体温升高必须排除各种感染并通知术者。
必要时停止手术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天再手术。
3.1.4术前30min阿托品0.04~0.1mg/kg肌肉注射,减少唾液腺分泌,以便于食管超声心动图的监测。
3.1.5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及床上平卧等。
3.1.6各种抢救药物器械的准备,麻醉呼吸机吸引器的准备,四肢的固定,手术体位的固定等。
3.2术中配合
3.2.1体位:该手术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去枕肩胛下垫一薄枕,使得气道拉直,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安置心电监护。
患儿有痰时要及时消除。
当患儿有呕吐时,必须让其头侧向一边,并及时消除口腔内异物,以防回吸口腔内异物造成窒息。
3.2.2心室造影前,注意抽回血排出导管及造影系统内的气体,严防栓塞的发生,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要求造影,按医嘱选择不同的造影剂速度,压力及总体积。
3.2.3术中注意监测心电图,心腔内压力,记录各心腔内参数血氧饱和度及出入量。
并保存资料。
密切观察面色、意识、心率、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出入量。
如为房间隔缺损患儿还应观察心脏搏动情况,警惕心脏破裂导致的心包填塞的发生。
如为室缺患儿,还应观察心律及心律失常,导管刺激易出现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
3.3术后护理
3.3.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常规使用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每30min 记录1次。
3.3.2体位护理,麻醉未清醒者,头偏向一侧,以免发生误吸致窒息。
3.3.3穿刺部位的护理。
术后肢体制动12h,因为大量的肝素一般术后4h才能在体内完全代谢,因此,伤口用绷带加压包扎,并用1kg盐袋压迫局部穿刺点6h。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及血管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术后12h应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3.4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协助患儿床上大小便等。
鼓励患者多饮水,介入诊治后的患者需要多饮水,以增加造影剂从肾脏排泄。
指导患者活动。
3.4特殊护理
3.4.1动脉导管未闭的特殊护理
3.4.1.1残余分流会导致溶血,系高速血流通过网状堵闭器所致[1],因此72h内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有无贫血貌,定时查尿常规,血红蛋白。
如血红蛋白下降至7.0g/l以下,则表明有严重溶血,应及时告知医生,及时诊断和处理。
3.4.1.2嘱患儿不要剧烈运动,防止堵闭器脱落。
3个月后,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堵闭器,堵闭器不会脱落,运动不受限制[2]。
3.4.2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特殊护理
3.4.2.1注意抗凝,因左右心房压力低,血流缓慢,在封闭器周围内皮细胞未完全覆盖之前极易导致血栓形成[3],所以应将抗凝剂的重要性交代患儿或家属,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患儿及家属足够的重视。
3.4.2.2房间隔缺损患儿常合并有房性心律失常,加上血液黏稠度和心房内
有一异物,易导致血栓形成或栓血脱落,因此术后患儿密切观察有无呼吸困难。
3.4.3室间隔缺损患儿封堵术的特殊护理
心电监测72h,面色(是否有溶血)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血压,脉压大小,头部动脉搏动感等。
3.5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后,仍需定期至门诊随访。
因此在患儿出院时需作好出院指导,适当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儿能够胜任,尽量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但要防止剧烈运动,3个月后运动可不受限制,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予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饱,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及屏气,指导家长及患儿口服抗凝药物,术后1、3、6个月,1年定时做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
4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胚胎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脏成的一组出生缺陷。
我国每年约15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过去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传统方法,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手术创伤、麻醉与体外循环、输血与围手术期等问题,始终影响着手术成功率,也困扰着患者。
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微创介入的治疗方法逐渐进入临床,为广大患儿家长所欢迎,由于仅需要穿刺股动脉或静脉,由导管将封堵伞输送到心脏缺损处进行治疗,与既往外科开胸手术比较,内科介入治疗先心病的痛苦少、创伤小,并发症低,康复快,更易为患者所接受,特别适合儿童。
整个住院时间约3-5天,出院即可回复正常活动,我们认为护理的关键是术前进行详细的心理护理及床上平卧训练,防止术后伤口出血为手术创造条件,术中配合及严密监护,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护理,详细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