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药”的应用

“对药”的应用

一.两种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组合以增强疗效。

麻黄-桂枝合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如麻黄汤。

荆芥-防风合用,增强疏风解表之功。

如荆防败毒散。

桑叶-菊花合用,增强疏散风热之功。

如桑菊饮。

银花-连翘合用,增强疏风清热解毒之功。

如银翘散。

石膏-知母合用,增强清气泄热之功。

如白虎汤。

苍耳-辛夷合用,增强疏风通鼻窍之功。

如苍耳子散。

丹皮-赤芍合用,增强清热凉血活血之功。

如犀角地黄汤。

羌活-独活合用,增强祛风胜湿止痛之功。

如羌活胜湿汤。

黄芩-黄连合用,增强清热泻火解毒之功。

如黄连解毒汤。

芦根-茅根合用,增强清泻肺胃火热邪之功。

大黄-芒硝合用,增强清热泻下作用。

如大承气汤。

藿香-佩兰合用,增强清暑化湿之功。

苍术-厚朴合用,增强苦温燥湿之功。

如平胃散。

升麻-柴胡合用,增强升阳举陷之功。

如补中益气汤。

茯苓-苡仁合用,增强健脾除湿之功。

如参苓白术散。

川乌-草乌合用,增强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如小活络丸。

附子-干姜合用,增强回阳救逆之功。

如四逆汤。

附子-肉桂合用,增强补火助阳之功。

如桂附地黄汤。

陈皮-青皮合用,增强疏肝理脾行气之功。

如化肝煎、木香调气散。

苏梗-藿香合用,增强调理脾胃气滞之功。

如藿香正气散。

神曲-山楂合用,增强小导谷肉食积之功。

如保和丸。

贝母-瓜蒌合用,增强清肝润肺止咳化痰之功。

如贝母瓜蒌散。

紫苑-冬花合用,增强止咳化痰之功。

如止咳散、贝母散。

甘遂-芫花合用,增强峻下逐水之功。

如十枣汤。

海藻-昆布同用,增强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如海藻玉壶汤。

龙骨-牡蛎同用,增强镇静安神收敛固涩之功。

如桂枝加龙牡汤。

谷芽-麦芽同用,增强助消化之功。

蜈蚣-全蝎同用,增强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如牵正散、止痉散。

天麻-钩藤同用,增强平肝潜阳之功。

如天麻钩藤饮。

党参-黄芪同用,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如补中益气汤。

山药-扁豆同用,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如参苓白术汤。

当归-白芍同用,增强补血养血调经止痛之功。

如四物汤。

常山-草果同用,增强截疟之功。

副截疟七宝饮。

沙参-麦冬同用,增强滋润肺胃阴液之功。

如沙参麦冬汤。

杜仲-续断同用,增强补肝肾强腰膝安胎之功。

如杜仲丸、续断丸。

三棱-莪术同用,增强破血消徵去积之功。

如三棱丸。

桃仁-红花同用,增强破血逐瘀之功。

如桃红四物汤。

乳香-没药同用,增强理气散瘀止痛之功。

如小活络丸、七厘散。

天冬-麦冬同用,增强滋养肺肾之功。

如二冬膏。

丁香-柿蒂同用,增强降逆止呃之功。

如丁香柿蒂汤。

生地-熟地同用,增强清补之功。

如月华丸。

橘核-荔枝核同用,增强疏肝理气治疝之功。

如疝气内消散。

枣仁-柏子仁同用,增强养心安神之功。

如天王补心丸。

砂仁-白蔻仁同用,增强健脾化湿之功。

匀气散。

牡蛎-石决明同用,增强平肝潜阳之功。

川贝-枇杷叶同用,增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

如川贝枇杷糖浆。

淫羊藿-仙茅同用,增强补火助阳之功。

如二仙汤。

金樱子-芡实同用,增强固肾涩精之功。

如水路二仙汤。

羚羊角-钩藤同用,增强清热息风止痉之功。

如羚角钩藤汤。

旋复花-代赭石同用,增强降逆止噫之功。

如旋复代赭石汤。

女贞子-旱莲草同用,增强补肝肾之功。

如二至丸。

浮小麦-麻黄根同用,增强收敛止汗之功。

如牡蛎散。

赤石脂-禹余粮同用,增强涩肠止泻之功。

如赤石脂禹余粮汤。

二.两药不同功效组合,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治疗作用苍术-陈皮同用,燥湿加行气,有利治疗湿阻气滞,如平胃散。

豆豉-葱白同用,解表散寒加通阳,如葱豉汤。

半夏-陈皮同用,化痰加行气,有气顺痰消之意,如二陈汤。

杏仁-贝母同用,宣肺加润肺,如桑杏汤。

知母-贝母同用,清肺加化痰,如二母宁咳丸、二母散。

枳实-竹茹同用,行气和胃止呕。

如温胆汤。

木香-槟榔同用,行气与导滞结合,如木香槟榔丸。

人参-蛤蚧同用,补气与纳气结合,如人参蛤蚧散.黄芪-防己同用,补气与利尿结合,如防己黄芪汤。

人参-附子同用,大补元气与回阳救逆结合,如参附汤。

黄芪-附子同用,温阳与益气固表结合,如芪附汤。

白术附子同用,温阳与补中结合,如术附汤。

附子-茯苓同用,温阳与利水结合,如真武汤。

黄柏-知母同用,增强滋阴降火之功,如大补阴丸、二仙汤。

当归-川芎同用,补血活血行气结合,如四物汤。

龟胶-鹿胶同用,补阴补阳结合,如龟鹿二仙胶。

黄芪-地龙同用,补气与活血结合,如补阳还五汤。

黄芪-当归同用,补气与补血结合,如当归补血汤。

三.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气味、不同功效的药物结合成“对药”可以调其偏盛,或者改变其本来的功能而取得另一种新的功用1.桂枝——主入气分,辛散发汗解表;白芍——主入血分,酸收敛汗养肝。

二者配合,一收一散,调和营卫,如桂枝汤。

2.人参——主入气分,补气;丹参——主入血分,活血行气,活血。

二者合用,补气活血,善治冠心病,如二参丹。

3.川楝——主入气分,行气止痛;延胡索——主入血分,活血行气止痛。

二者合用,行气活血止痛,广泛用治各种气滞血瘀脘腹胁肋疼痛,如金铃子散。

4.香附——主入气分,疏肝行气止痛;高良姜——主入血分,温胃散寒止痛。

二者合用,专治胃痛,用治肝预寒凝胃气疼痛,如良附丸。

5.栀子——主入气分,清泻肝火;丹皮——主入血分,清肝凉血。

二者合用,善清肝热,凉其血,用治肝经郁火证,如丹栀逍遥散。

6.枳实——破气消积除痞;白芍——养血缓急止痛。

二者合用,破气消积,除痞止痛,主用治脘腹胁肋疼痛,如四逆汤。

7.枳实——补气健脾化湿;白术——破气消痞散结。

二者相配,补泻同用,健脾消痞,主用于脾胃运化不及,饮食停积、脘腹痞满,如枳术丸。

8.黄芪——补气固表止汗;防风——祛风解表发汗。

一补一散,共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主用于表虚自汗,虚人多汗,易感冒者,如玉屏风散。

9.白芍——补血养阴柔肝止痛;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热。

一补一散,共奏疏肝解郁、养血肉感止痛之功。

主用于肝脾不调,胸胁脘腹疼痛。

10.红枣——补益脾气;生姜——温胃散寒。

一补一散,调和气血,生姜得大枣缓其刺激性,大枣得生姜防补益壅滞气胀之功,如桂枝汤。

11.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风;青蒿——芳香清热引邪外出。

一补一散,共奏滋阴清热、透邪外出之功。

主用于热病后期,热伏阴分、低热不退,如青蒿鳖甲汤。

12.黑芝麻——补益肝肾之阴虚;桑叶——清肝明目。

一补一清,共奏养肝明目之功,而用治肝阳头晕、肝虚目疾、视物昏花,如桑麻汤。

13.枸杞——补肝肾益精明目;菊花——疏散清利头目。

一补一清,共奏养肝明目之功,而用治肝阳头晕、肝虚目疾、视物昏花,如杞菊地黄丸。

14.黄连——性寒,泻心火;肉桂——性热,补命火。

一寒一热,一补一泻,共奏交通心肾之功。

主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梦遗,如交泰丸。

15.黄连——性寒,清泄胃火;吴茱萸——性热,疏肝降逆。

一寒一热,共奏平肝清胃,降逆止呕之功。

用治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冒酸,如左金丸。

16.黄连——性寒,清胃热心火;干姜——性热,温胃散寒。

一寒一热,共奏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之功。

用以治寒热互结心下之痞满,如半夏泻心汤。

17.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木香——苦寒,行气止痛。

二者合用,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主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

18.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厚朴——苦温,苦温燥湿,行气消胀。

共奏清化湿热之功,用治脾胃湿热,脘脾纳呆、腹胀,如芩朴汤。

19.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苍术——苦温,苦温燥湿。

二药合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痹痿,湿热疮疹,带下等病证,如二妙散。

20.石膏——性寒,清热泻火;细辛——性热,祛风止痛。

二药合用,清胃祛风止痛,主治风火牙痛,如二辛散。

21.干姜——温肺散寒、蠲饮;五味子——酸收敛肺滋肾。

一收一散,温肺滋肾蠲饮。

主用于寒饮停蓄之咳喘,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22.白芍——酸味,养血柔肝止痛;甘草——味甘,益气补血缓急止痛。

二药合用,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主用于平滑肌,横纹肌痉挛所致疼痛。

23.柴胡——性升,解表退热;前胡——性降,下气消痰。

二药合用,疏散表邪,止咳平喘。

主用于外感咳喘,如荆防败毒散。

24.桔梗——主升,宣肺祛痰;枳壳——主降,下气宽中。

二药合用,宣肺畅中,气机流畅。

主用于外感咳嗽、胸闷不舒者。

25.半夏——辛味,辛散开结除痞;黄连——苦味,苦降邪热和胃。

二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住治寒热互结心下之痞呕。

26.乌梅——酸味,生津止渴;生地——甘味,滋阴生津泄热、二药合用,能酸甘化阴,生津止渴。

主用于虚热消渴证,如乌梅汤。

27.乌梅——酸味,生津止渴;黄连——苦味,清热除烦。

二药合用,清热除烦止渴,用治火热伤津心烦口渴,如连梅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