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②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③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课前在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教学过程:1、整体教学思路:课前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等各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情况,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使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卓越的成就。
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
2、导入:可设问:你能列举出哪些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相互交流。
3、关于“纸的发明”一目,:(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发展演进过程。
(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犊、缣帛——西汉麻纸<争议中>——东汉纤维纸<蔡侯纸>)(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每种书写材料的优劣,从而加深理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积极作用。
4、关于“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一目,:(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几种指南针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司南、指南鱼、指南龟)(2)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理解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意义。
5、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一目,:(1)了解火药发明的经过及其配方。
(2)了解火药的使用及外传情况,进而分析火药的发明使用的不可估量的意义。
(可从对经济、军事、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着手分析)6、关于“印刷术的进步”一目,:(1)了解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发明演进的过程。
(唐朝雕版印刷——宋代胶泥活字印刷——元朝木活字印刷和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印刷)(2)了解印刷术的作用,加深理解中国古代印刷术发明使用的重大意义。
7、通过前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教材P26的学习思考: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原因:国家的统一;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8、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P26的学习思考中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话: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启示。
(由于16~18世纪西欧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是说明四大发明重大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适当介绍这一时期西欧手工工场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以帮助学生在掌握较丰富的新知基础上顺利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
)9、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一目,:(1)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有哪些?(2)分析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有哪些特点?分析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影响?10、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并思考: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发展之后?(可作为学生课后的探究题)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科书及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②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或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
增强文化修养。
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
2、导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1)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③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④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
“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
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2)了解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词的图片,以加深印象。
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
(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1)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
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
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
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
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
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
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1)先使学生了解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
①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
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②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
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还可通过大家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石壕吏》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