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略规划是门艺术,战略管理才是科学

战略规划是门艺术,战略管理才是科学

本文根据张继立老师2018年2月杭州企业家私董会论坛发言录音整理,经张老师同意进行部分企业案例删减,版权和解释权仍归张老师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继立老师原为华为公司集团移动解决方案总裁,现为复泰实战商学院特聘讲师、多家著名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的长期顾问和高管教练。

各位企业家,各位老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聊聊战略管理这个话题。

我这几年经常和很多企业家交流,也担任了不少著名上市公司/创业公司的长期顾问和高管教练的工作,很多人经常给我反馈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战略执行落地的问题,这其中主要就是对于战略管理的一些误区没有理解清楚。

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我也没整很多材料,就几句话把这些问题统一答复一下,作为我的主题发言,我认为这些是战略管理的心法,讲明白了就OK了。

01
一战略规划是门艺术,战略管理才是科学
因为我是一名教练,我经常会假设场景,用提问和讲故事的方法来隐喻地启发大家。

Q:任正非和马云都是大家公认的战略大牛,如果让任总、马老师和在座各位企业家一起都制定我们公司的战略,做出来的战略会不会是一样的?
A:答案是肯定不一样。

因为每个人的偏好、经验、优势和意图都不同,做出来的就一定不同,这就是典型的艺术家行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相同。

艺术家是很难通过这种1对多的培训方式培养出来,那就要有一些天赋和机遇,然后有1对1的教练启发出来的。

有些企业找了多个咨询公司帮自己定战略,做出来的都不相同。

于是就困惑了,就问我说那个对?我告诉他说都对,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有他的道理。

Q:那么到底谁做出来的战略是好战略?
A:答案就是:谁真正把它落地了,谁的就是好战略,凡是不能执行落地的战略都是口号。

2015年秋天在北京一个咖啡厅,我和一家全球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的中国区合伙人聊天,我就问他:一年你做了那么多项目,到底有多少落地的?最终的答案是几乎没有成功落地的。

就像我2016年担任一家企业顾问的第一天,他们的总裁就从保密柜里拿出一份装订精美的报告给我看,说这是2015年花了1000多万请了罗兰贝格帮他们做的战略咨询报告,有一些观点不理解,想请我先解读一下。

各位同学,你们看这是多大的浪费。

这些咨询公司的顾问也不能说不辛苦,但他们用自己的偏好,自己的特长,自己的视角做出了一份自己觉得很满意的报告,最终我们的执行团队认为这不是他的偏好,他的特长和他的意愿,最终被束之高阁。

所以我说战略规划是门艺术,存在偶然性和不可复制,但战略管理才是科学,科学是要见到必然的结果的,要通过科学的管理过程把我们的战略转化成市场结果。

华为其实并没有刻意的追求战略规划的精妙,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在进行战略可执行的科学管理,我们把这个称之为DSTE(Develop Strategy To Execution),有了这套框架就能确保我们从战略规划à战略解码à战略执行à战略评估形成一套闭环的动态螺旋成长的机制。

有人细心就发现,我给你们很多人讲过的各种方法都是动态闭环的机制,不论DSTE、BLM、瓶颈突破六步法、战略复盘、PDCA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系统的螺旋成长。

图1:华为的战略管理流程框架DSTE简版
02
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可执行的共识,解决大家“愿不愿意干”的问题
很多企业花了很多银子请咨询公司做战略规划,我想告诉你那是多么亏的事情。

Q:谁能告诉我你们做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干什么?
A:每个人因为自己的角色不同带来视角的不同,我们俗称“屁股决定脑袋”,老祖宗在造词的时候也很考究,叫“观点不同”,观点顾名思义,站在不同点上去观,老外也这么讲,Viewpoint 就是站在不同的point上去view。

销售站在自己的立场,总在指责产品和交付的问题;研发坐在自己的屁股,也在指责销售不专业;供应链也在指责周边团队的不配合;于是大家就这么内耗起来了。

你们很多人都听过我讲“熵”的概念,很多企业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内部勾心斗角,部门墙,
协同不顺畅,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玩着自己的小游戏,对整体组织就产生了熵增的效果。

而战略就是构建一个大游戏,让人人都在其中,而没有时间去玩自己的小游戏的过程。

所以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共识,为了以后大家都能发自内心意愿去执行战略。

所以你们发现我把华为业务领先战略模型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的左边改成了战略共识而非战略制定,因为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共识。

图2:经过华为应用打磨的业务领先战略模型BLM
Q:那怎么让大家共识呢?是要让每个人脑袋想法都跟CEO一样,都完全认同吗?
A:不是的,那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共识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用系统思考的方式,让大家建立起参与感,并且获得信息对称,做出趋同的认知。

我们让大家一起都站在外部客户的视角去看看,谁是我们客户,谁是我们敌人,什么是机会;然后都站在内部的视角去看看,什么是我们的优势,什么是我们的短板,该把资源聚焦到什么战略控制点上,不在非战略机会消耗战略资源;然后再都站在行业外围和企业老板的视角去看看,我们的这盘棋该怎么下,我们的活动范围在哪里;这样我们用思维来引导思维,用科学的方法让大家去共识,这就是系统思考的方法。

还有就是让跟这个战略相关的核心团队先获得共识,让一小部分人愿意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来影响那些观望的人加入我们,这也是我们共识的方法。

不是所有人都有主见,我们要有策略的团队一部分人去影响另外一部分人。

还有什么情况呢?我们部分客户太追求完美主义,要求完全的共识,这个太难了,其实共识也可以分阶段来操作。

老板站在3层楼,可以看到500米开外的地方,而我们执行层站在1层楼,只能看到100米,我们的老板非要提醒大家说200米后有个坑,虽然他是对的,但下属们是不愿意认同和接受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高度。

我们要不要因此而争论不休?千万不要,我们可以就现在可以执行的100米达成共识,让大家先走起来,等走到100米后,他们自然会发现200米的地方果然有个坑,这就是逐步解码共识。

所以共识需要分阶段来操作,目的是为了可以去执行,而不是原地待命。

作为领导千万不要让你的下属经常闲着,这样他们会开始玩自己的小游戏的,要让他们多执行。

所以你们看,你们把这么好的共识过程交给外部咨询公司干,结果内部团队还在闲着内耗,是不是很亏?
03
没有勇气直面瓶颈就无从谈起战略解码,解码要解决“能不能干成”的关键问题
下面我们聊聊战略解码,解码这个工作对企业至关重要,很多企业总是没做好。

其实市面上有个工具用于解码特别好,但到了中国就被玩坏了,这个工具就是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是“平衡”,到了中国就玩成了“计分”,成了绩效管理工具,天天折腾KPI考核。

平衡计分卡本来是用于业务单元管理的,结果现在什么团队都要搞平衡计分卡。

你说内部的职能团队搞什么平衡计分卡,都搞不清楚自己的财务层面和客户层面怎么测算,其实他们用鱼骨图都比平衡计分卡好使,简单有效。

我们总有时间天天不断地换工具学习尝试,却没有时间把一种工具学到家用起来。

华为管理没有秘密,就是把简单的工作坚持到极致,就成了宗教般,任正非就成了教父。

Q:那到底什么是战略解码?解码要解到什么程度呢?
A:战略解码就是让执行层理解战略并且找到和自己关系的过程,是实现从战略到战术的科学转化过程。

战略解码的输出就是关键任务和依赖关系,只有任务才可以被科学管理起来。

解码的最后要形成这么一份战略战术ST图,要把上层的战术与下级的战略进行有效的联结,要确保下级的关键任务能够有效支撑我们的上级战略。

让每个人能够各司其职,又能整体有效联结。

图3:战略战术ST图
在这里我想再澄清一个概念,也是现在中国的管理圈里面的一场现象运动,就是KPI和OKR 之争。

我想告诉大家,不要非黑即白的去争论这个问题了,人家发源地美国都不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啥都没有学好却又开始狗熊掰棒子。

我们看看这两个词:KPI(KeyPerformance Indicator),影响绩效达成的关键指标,所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