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学号:112010303000328 姓名:魏云凤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魏云凤(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 112010303000328)摘要:中国消费者行为动机研究,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对目标消费者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是营销活动的基础。

本文是通过消费函数来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的。

通过构建分析理论模型依据预防性储蓄理论结合生命周期假说进行分析,运用中国城镇居民1991 年~1998 年间名义货币收入与名义消费支出月度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进而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消费函数;误差修正模型1.问题的提出进入90 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态势。

消费占GDP 的比重,由80 年代的52 %降低到现在的46 %。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利率,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一系列举措,然而居民消费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1998 年全国消费品零售增长618 % ,比1990~1997 的年均增长低1415 个百分点。

与居民低消费率相对应,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成为我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

居民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和转移支付后的余额,包括实物性储蓄和金融性储蓄。

在我国的居民储蓄中,金融性储蓄约占75 % ,是居民储蓄的主要部分。

金融性储蓄又包括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外币储蓄和手持现金等,其中银行存款约占60%~70 %。

1990 年我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余额为703412 亿元,到1999 年末为59622 亿元,十年间增长8148 倍,年均增长2318 % ,呈超常增长的特征;同期我国GDP 年均增长9175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是其2144 倍。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6 年5 月以来,中央银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并从1999 年10 月开征利息税,但居民银行存款仍呈上升态势,表明利率对现期中国居民银行储蓄作用很弱。

近年来中外学者运用多种消费函数理论来解释中国居民的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现象,如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其中最多用的是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应用这些理论解释中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沿用了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假定前提,即假定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事实上,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储蓄动机产生的背景不可能是稳定的。

二是以这种理论假定为指导,表现在实证方法上,多实验性地给出了决定消费或储蓄的有关变量,然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增加或减去一些变量,直至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止。

这里实际上是先入为主地承认了运用回归分析的假定前提,即假定消费储蓄以及决定它们的影响因素是平稳变量。

事实上,中国的制度变迁不可能不对其带来深刻的影响,数据能否直接使用回归方法需要检验。

因此,忽略理论和实证分析工具的两个主要前提,即使理论能够解释,也仅仅局限于表面,而非实质性和根本性的;即使回归模型的各种检验令人满意,也仅仅限于模型本身,其结论很难令人信服。

三是在应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更多地强调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实际上,收入只是决定消费的必要条件,决定是消费还是储蓄以及消费多少的主要原因还有储蓄动机。

正如凯恩斯所言,储蓄动机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随经济制度与经济组织,随种族、教育、成规、宗教及流行道德观念等因素所形成的习惯,随现在的希望与过去的经验,随资本设备与技术的多寡,又随目前财富分配办法,以及社会各阶层已经确立的生活目标,而大有不同。

可以认为,在储蓄动机背后隐含了更多的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与人们对不确定性的主观感受的信息。

因此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刻划出储蓄动机与消费行为的关系,本文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研究框架,分析中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

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1991 —1998 年城镇居民家计调查的月度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99年第2 季度中国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数据。

2.理论模型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LCPPIH) 是研究居民消费—储蓄问题的主要框架。

根据LCPPIH 模型,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消费者会在生命周期中平滑其消费量,未来的消费计划取决于未来收入和财产的平均值。

这一结论是在确定条件下得出的,故被称为确定性均衡理论(Certainty equiva2lence) 。

然而许多消费方面的经验研究发现,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居民消费并不是平滑的。

最近方兴未艾的预防性储蓄理论,在吸收理性预期思想的基础上,引入不确定性及消费者跨时选择分析,认为消费者储蓄不仅仅只是将收入均等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还在于为了防范不确定事件的发生。

首次用预防性储蓄动机模型进行分析的是Leland (1968) ,他定义预防性储蓄为由未来不确定性收入而引起的额外的储蓄。

由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他得到了当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零时,确定性均衡理论将不再成立,此时的消费者将采取比确定性下更为谨慎的行为,储蓄主要是为了防范未来不确定劳动收入所带来的冲击。

Sandmo(1970) 利用两时期模型得出了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加,将使消费者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

Miller (1974 ,1976) 和Sibley (1975) 又将此研究推向了多时期的环境中,得出了凸边际效用函数是预防性储蓄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Zeldes (1989) 和Caballero (1990) 研究认为,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可以解释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

Deaton (1991) 与Carroll (1992) 结合预防性储蓄与流动性约束假说,提出了“缓冲存货”模型。

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测量不确定的简单方法,可以揭示随机收入分布的所有相关特征。

近十年来,西方学者作了大量的有关预防性储蓄的实证研究,所得的结论也并不一致。

比如,Jianakoplos (1986) 使用国民纵向调查(NLS) ,研究国民储蓄与政府收入保障计划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强烈的预防性动机。

Carroll (1993 ,1994) 使用美国收入时间序列分组数据( PSID) 和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CES) ,用各收入组间的方差代表风险,其结果对预防性储蓄动机假说给予了支持。

Gui2so(1992) 使用个人资产的差异代表不确定性,研究发现预防性储蓄动机仅占家庭净资产的 2 %。

Skinner (1988) 使用职业间的收入差异代表不确定性,通过对美国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的研究,并没有发现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存在。

我国学者运用预防性储蓄理论研究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大多是从定性分析进行的,即使少量的定量分析也是运用小样本数据,在缺乏对数据平稳性检验的前提下,直接回归求得。

如宋铮(1999) ,用城市居民收入标准差作为衡量不确定性的指标,对1985~1997 年数据进行简单回归,认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中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原因。

本文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结合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居民在第t 期的消费C 应由下式决定:C t = α1 A1 + α2 Y e t + α3 Y t + α4δt (1)在式(1) 中,C t为总消费;A t为总资产;Y t为收入; Y e t为预期未来收入;δt为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性。

根据莫迪里安尼(1963) 利用现值作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他假定Y e t = βY t,β≈ 1将此式代入式(1) 可得:C t = (α2β+ α3 ) Y t + α1 A t + α4δt= α′1 Y t + α′2 A t + α4δ(2) 其中: α′1 =α2β+α3≈α2 +α3,α′2 =α1α′3 =α4如果资产A t由均衡条件A t = A t - 1 +Y t- 1 - C t - 1决定,可得到:C t = α′1 Y t + (α′2 - α′1 ) Y t- 1+ (1 - α′2 ) C t - 1+ α′3δt(3) 由上式可得到经验计量经济学模型:ΔC t = α′1 ΔY t + α′2 ( Y t - 1- C t - 1 ) + α′3Δt (4) 式(4) 为近年来在计量经济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误差修正模型。

式(4) 将解释消费变量的因素分成短期因素、长期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

具体地,式(4) 右端的ΔYt表示收入的短期波动,可以反映由于流动性约束存在,消费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 Yt - 1 - Ct - 1) 是一对协整变量,反映收入与消费的长期均衡关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生命周期特性;δt表示不确定性的影响。

由式(4) 产生的经济意义是:居民的消费行为可以由信贷消费制度不发达而导致的流动性约束、人们的生命周期特征以及预防性储蓄动机来解释。

式(4) 的优点表现为:第一,以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消费者行为,首先要求对数据作单位根检验,以验证数据的平稳性,这就克服了直接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可能产生的“伪回归”现象。

第二,以误差修正模型解释消费者行为,收入的短期波动项是以一阶差分的形式出现,因而是平稳的,而反映收入与消费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项,由于其的协整特性,因此不仅是平稳的,更重要的是这一项作为解释变量的出现,确立了生命周期特征对消费短期波动的影响。

第三,预防性储蓄动机在式(4) 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鉴于误差修正模型具备了将生命周期理论和预防性假说有效结合的特性,同时也鉴于误差修正模型首先要对数据作平稳性检验,具备了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优良特征,本文以式(4) 作为分析的工具。

3.数据及其测算本研究运用中国城镇居民1991 年~1998 年间名义货币收入与名义消费支出月度数据,并以1991 年1 月的零售物价指数进行平减,得到该时期实际货币收入与实际消费品的月度数据。

由于月度数据含有季节性影响,再通过X—11 方法,消除季节性影响,得到可以进行计算分析的收入消费数据。

关于不确定性程度δt的衡量,本文借鉴Carrall (1996) 在研究预防性储蓄时采用的样本收入方差作为衡量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的方法,用1991~1998 年35 个大城市居民货币收入剔除季节性影响的月度数据的标准差作为衡量中国城镇居民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

一般认为,市场化程度越高,收入的不确定程度也就越高。

由于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中国市场化的结果,因此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可以间接衡量中国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程度。

3.1单整检验表1 1991~1998 年收入消费月度数据的ADF检验变量检验类型T统计量DW检验临界值Y(C,0,0)-1.75 1.96-2.59C(C,0,0)-1.67 1.97-2.59δ(C,0,0)-1.03 1.66-2.59ΔY(C,0,0)-11.99 2.33-2.59ΔC(C,0,0)-13.73 2.45-2.59Δδ(C,0,0)-6.30 2.14-2.59从以上检验结果看,原始序列ADF 值大于临界值,说明原始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