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概况
儒家思想的概况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儒家 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 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 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的创 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战国时,儒家内部产生分化,“儒分为八”。其中以孟子与荀 子影响最大。 秦代和汉初,儒家曾一度消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 二千余年来,历代儒者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 说,又有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之流变。在漫长的历史中, 儒家思想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深刻
第三,孔子以“六艺”为宗,疏远鬼神,从始至终对社会 现实、道德理想等充满了热忱和关切,从而奠定了儒家学 派重视人文、关心现实的传统。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基本思想
一、 “礼”
礼的意义:1诸侯国交际的礼节仪式; 2贵族的冠、婚、丧、祭的典礼; 3国家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
周礼的基本内容: 1 以宗教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 2 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
3、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 238)名况,时人尊而号 为"卿",故又称荀卿,汉 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 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 家。其思想集中反映于
《荀子》一书。
先秦诸子关于人性的观点
诸子百家其主要人性探讨是从以下诸问题所出发的: 1 、什么是人性?也就是人性的定义是什么 2 、人性是什么?善?恶?无善无恶还是有善 有恶? 3 、人性具不具有变易性?也就是说人性可不可变? 4、如果可变,那么其改变趋向和途径又是什么?
二、“仁”的内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
“克己复礼”——把自己当作 人(道德自觉或人的自觉)
第一节
2、孟子及其著作
孟子(约前372~前 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 之门人, 著书有《孟子》七 篇。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基本思想
二、“仁”的含义
人道原则:仁者,二人者,故仁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与 人之间的尊重与友爱;
理性原则:肯定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而且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
A、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
二、什么是“仁”
1、仁是爱人; 2、仁是克己 3、仁是爱憎分明 4、仁是勇敢 5、仁是刚毅坚强 6、仁是木讷
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 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
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先秦儒家的分化(儒分为八)
孔子死后,分化出来八个门派(子张之儒、 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之儒、仲 良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他们的代表 人物主张不同的观点,他们相互批评、互相争论。
被定为孔子的唯一继承 者,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基本思想
性善: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孟子的基本思想
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 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他在这里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 结构中的地位。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
先秦诸子关于人性的观点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最早谈到了人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 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有明确回答人性是 善是恶,只是强调了人性基本平等和可塑。孔子对人 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他明智之处就是少谈、不武断 下结论。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2、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力倡人性善论,人性之所 以是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 的“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 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四 个善端,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 固有的,“善端”代表人的善,人 心有善端,就表现为人性之善,所 以人性是善的
2、儒家
所谓“儒家”乃是指先秦至秦汉 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有云:“儒家者 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 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 高。”
先秦儒家
3、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
孔子是当时由旧儒向新 儒过渡的典型代表之一。 由于他晚年集中精力从事 教育,整理并删修殷周以 来的古代典籍,并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所以,成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生。
第一节 先秦儒家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孔子对中华文化有巨大的贡献:
第一,整理和修订六经。在孔子以前,“六艺”或“六经” 的内容虽然已经是贵族政治赖以存在的主导思想,但欠缺 条理性和系统性,经过孔子的整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整。
第二,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把古代文献和传统学术思 想,从原来官方独揽转为向民间的普及,从而为中国历史 上士阶层的出现及教育的推广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先秦儒家
1、儒
其一是“柔”,即柔和、温和; 其二是“术士”,即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 的人士。 原始意义上的“儒 ”,是古代具有宗教性、 政治性和教化职业的知识分子的通称。后来 它还有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的传授的意 思。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儒学开始于孔子,并由 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 的学派,后世即称为“儒 家”。
先秦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 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 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36岁时,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 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由此可以看出,孔 子不只是想做一个教师,他试图指导国 家政治,并想使其抱负在他有生之年得 以实现。孔子在鲁国做过小官,一度曾 摄相事。但在鲁定公十三年他毅然离开 鲁国,开始了14年的访问诸侯列国的活 动。晚年又回到鲁国,以聚徒讲学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