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扶贫攻坚战的打响,我市的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区都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大批贫困户靠扶贫产业脱贫,但在工作中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
一是部分扶贫项目管理不规范。
扶贫项目有的是依靠扶贫资金单一来源建设的,有的则既有上级扶贫资金又有村集体资金,有的还有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投入的资金,这样的项目由谁管理、怎么管理、收益如何分配都需要认真研究,如果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收益分配等,就可能出现经营问题,甚至造成扶贫资金损失。
二是部分扶贫产业过度依赖扶贫干部及其人脉资源。
扶贫干部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探索适合当地的产业,或者将当地原有产业做大做强,扶持产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
但很多扶贫干部都是靠自己的才能和人脉资源主导当地产业,一些企业和投资者看重的是扶贫干部的面子和信誉,所以愿意赊账采购和投资,但是扶贫干部一走,投资者就觉得不安心,企业也陆续要求收回债款,导致产业停摆,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三是扶贫产业低端且单一,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链。
贫困村往往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经济作物难以种植,工业企业又难以发展,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产业难以发展,产业项目多为养殖和种植业,这些产业往往较为初级,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一村一品”
和“一乡一业”战略的开展虽然可以加强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产业单一也增加了市场风险,一旦整个行业市场低迷时就会成片遭殃。
而且一般贫困村的产业是农业种养殖业为主,消费替代性较强,很大程度上依靠品牌宣传和价格优势,因此扶贫产业往往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规范的扶贫项目管理制度。
对产业扶贫项目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根据项目资金来源,明确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比例,要注意经营风险防控,防止扶贫资金损失。
二是要花时间培养当地的扶贫班子和致富带头人,要始终以人为重心,注重产品品质,要努力向科学化和标准化生产靠拢,在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当地的人才,为将来的自力更生做好铺垫。
三是要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注重市场营销。
转变原有的“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和依靠亲友的扶贫销售观念。
农特产品作为商品,替代性极高,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的农产品必须要在市场营销上下苦工,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
四是要推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多层次发展,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即便是低端的种养殖业,经过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成为龙头企业的供应散户,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更多的小农户受益。
同时要推动当地产业多层次发展,适当避免全村家家户户只做一个产业,有条件的应该分散经营,细化分类和产业层次,
如形成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的产业链,以及形成融合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