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
总体性的辩证法
———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李富君
摘 要 针对第二国际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卢卡奇提出了把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
其总体性范畴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总体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体现为一种历史过程。
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作以探讨,对纠正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违反辩证法的现象和倾向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会产生启迪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总体性 辩证法作者简介 李富君,女,1977年2月出生,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
(郑州 450052)
在辩证法思想史上,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
卢卡奇一反“正统”,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试图“革新”马克思主义,给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含义什么是“总体性”?“总体性”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卢卡奇有过多种表述,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层次:
(一)“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
“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片断而言的。
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
是部分的机械相加,其作用也不等于各部分之和。
卢卡奇认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到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
基础的方法的本质”①
,它强调“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要求“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
卢卡奇把这种总体对于局部的优先性看作“科学中革命原则的
支撑者”②。
(二)“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
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
・
23・
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同时,总体性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把主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把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由此,他强调整个阶级的意识,并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的认识。
卢卡奇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加以区分,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把客体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把主体的活动看作非实践的冥思或直观;而辩证法的中心问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对于“实在”的改变。
(三)“总体性”体现为一个历史过程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的运动中把握主、客体统一的。
主、客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程度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奴隶社会中,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很低,受自然的牵制很大,因而主体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
这时历史表现为自在的主体与自在的客体的统一。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这样,自在的客体变为自为的客体,主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为的主体。
主体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与劳动结果联系在一起,当劳动结果回到主体时,他就可以用来发展自身。
这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工人从事劳动,资本家付给报酬。
但这实际上只是个体主体与个体客体的统一,而且,当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物化”时,个体主体便不再能把握自己和历史了。
二、对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评析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这是卢卡奇长期苦苦探索的问题。
针对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如伯恩斯坦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卢卡奇提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结论和对经典著作的注释。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卢卡奇认为就是总体性方法。
他说:“构成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之间决定性区别的,不是历史解释中经济动机的优先性,而是总体性的观点。
整体性范畴,整体对部分的优先性,是马克思方法的实质。
……总体性范畴的首要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体现。
”③总体性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是由总体性范畴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
它有多重特征。
作为本体论原则,卢卡奇的自然观是社会存在本体论,强调“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④;作为认识论原则,他的方法论是能动的、具体的认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作为辩证法原则,他的辩证法是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把自然辩证法排斥出去。
由此可见,卢卡奇把方法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从表面上看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存有分歧,但从整体上说,它并未背离马克思主义精神,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原理分开,易流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片面性和简单化。
但在那个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观点当做绝对真理的年代,他不墨守成规,不束缚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上,这无疑会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就是总体性方法。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他强调,总体性“不是把它的各个环节归结为无差别的同一性、统一性”,而是把这些环节看作是包含差别和矛盾的辩证同一性。
对立统一规律强调的是微观的分析,总体性则强调从宏观的综合总体出发研究问题。
因此,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蕴含于总体性方法之中,并以总体的综合为归宿;而总体性方法又包含矛盾分析方法于自身,以矛盾分析为出发点。
这两种思维方法相互渗透、补充,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和认识
・
3
3
・
总体性的辩证法———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方法。
与恩格斯以自然为本体的辩证体系不同,卢卡奇提出以社会为本体的辩证法。
他认为如果以自然为本体,势必认为自然界先于社会,先于人类,从而形成社会从属于自然,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的看法,自然界就具有了在时空上的优先地位,这样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必然是自然。
与此相反,他提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科学的物化实质在于丧失了总体性,这导致科学既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实在,又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沦为物化意识,从而窒息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如何克服这种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分离开来的物化意识呢?卢卡奇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与德国古典哲学联系起来,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是从意识的物化结构中产生出来的。
他把德国古典哲学发展中的一切物化问题都看成是需要彻底反思的哲学问题,希望通过“对资产阶级思维的二律背反”的批判,把黑格尔辩证法转变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来,进而从哲学和历史上确立物化的克星———无产阶级主体性或自我意识。
他通过对现代理性主义的分析,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即使是对物化的超越,其超越的方式也注定是直观和抽象的,因为客观存在自身也是物化的。
通过对资产阶级“二律背反”的扬弃,卢卡奇认为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转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上是可能的,这样就从历史和思想史上确认了物化的克服者———无产阶级。
提出把无产阶级作为存在本体,既克服了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做本体而导致的二元论,又提高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性,从而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作出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把人作为存在的本体,必然以自己的实践作用于自然,从而包摄自然。
因此,他说“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自然从属于
社会,从属于人及其实践。
因此,自然与社会
的关系,就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自然就具有了社会历史的性质。
这样一来,哲学的出发点就是社会历史以及构成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及实践。
这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反对了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把哲学极端本体论化的倾向。
但由于卢卡奇没有对自然与社会、自然本体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给予恰当说明,笼统否认了辩证法的普遍性,客观上引起人们对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误解。
为弥补这一缺陷,卢卡奇晚年在其《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中,致力于为社会本体论寻找一般本体论基础,正确解决了自然本体与社会本体之间的关系。
然而,总体性理论的失误是过分强调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的一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从而把辩证法混同为一种实践活动,影响了总体性理论的历史作用。
但是,毋庸置疑,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史上,卢卡奇首次把总体性当做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来论证,不仅以其对总体性的界定、方法的解释,冲击了把马克思主义极端自然本体论化的趋势,丰富了辩证法的理论和概念,而且还开辟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这对于纠正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是从总体来理解局部,不是从主客体统一和历史过程来理解辩证法的现象和倾向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会产生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 章 石
注释:
①③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第1版,第76页、第
77页,商务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②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第31页,重庆出版社,
1989年出版。
④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第1版,第312页,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
・
43・ 河南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