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24课诗词五首(饮酒)

八年级上24课诗词五首(饮酒)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
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
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
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
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
飞回巢。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思考:
•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
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
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
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
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
财富、荣誉之类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
1、本诗作者为 唐 代诗人 李贺

字 长吉
,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
”等,
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诗鬼 与
李白、李商隐
三人并称唐代
“三李”。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 间看见了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
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 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 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研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 “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 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 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 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
境。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 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 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
心灵去感受它。
研讨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
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
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
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
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
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
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
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 合称“陶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的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家人的音信断 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 极言家书的难得与珍贵。真切的表达了在战乱 中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担忧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
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
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
后的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
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 神气都索然矣。”
,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 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 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 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 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 ,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 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 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饮

酒>>

<<春
望>>
<<雁门太守行>>
<<赤
壁>>
<<渔 家 傲>>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 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 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 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 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
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
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
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
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 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 表达。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
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 “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 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 家亡的无限悲痛。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
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 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
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
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
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 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
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触景生情)还 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 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 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移情于景)。 诗句运用反衬手法移情于景,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 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 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 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研讨联系全诗,说说你的理解。此中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 (总结全篇、点明主旨)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
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
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世界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
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 “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
意”的所在。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
远心境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
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 是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
相关主题